作者 人物列表
斯塔夫理阿诺斯 L. S. Stavrianos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Jerome David Salinger威廉·恩道尔 Frederick William Engdahl
海伦·凯勒 Helen Keller哈罗德·伊罗生 Harold R.Isaacs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诺曼·卡森斯 Norman Cousins刘易斯·拉普曼 Lewis Lapham克鲁格曼 Paul R. Krugman
M·斯科特·派克 M. Scott Peck保罗·海恩 Paul Heyne罗曼·文森特·皮尔 Norman Vincent Peale
唐纳德·特朗普 Donald John Trump唐纳德·克利夫顿 Donald O. Clifton魏斐德 Frederic Evans Wakeman, Jr.
马克·费尔特 Mark Felt大卫·波德维尔 David Bordwell葛瑞格·摩顿森 Greg Mortenson
彼得·德鲁克 Peter F. Drucker罗伯特·鲁宾 Robert Edward Rubin杰克·韦尔奇 Jack Welch
麦当娜 Madonna Ciccone戴维·洛克菲勒 David Rockefeller安妮·赖斯 Anne Rice
安妮·普鲁克斯 Edna Annie Proulx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 Elwyn Brooks White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
弗兰克·迈考特 Frank McCourt艾里克斯·哈利 Alex Haley托马斯·哈里斯 Thomas Harris
约瑟夫·海勒 Joseph Heller亨利·米勒 Henry Miller艾萨克·艾西莫夫 Isaac Asimov
詹姆斯·凯恩 James Mallahan Cain杰克·凯鲁亚克 Jack Kerouac罗伯特·詹姆斯·沃勒 Robert James Waller
罗姆·大卫·塞林格 Jerome David Salinger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温斯顿·格卢姆 Winston Groom
汤姆·戈德温 Tom Godwin罗斯·麦唐诺 Ross MacDonald欧文·华莱士 Irving Wallace
马里奥·普佐 Mario Puzo凯文·科斯特纳 Kevin Costner阿瑟·高顿 Arthur Golden
理安·艾斯勒 Riane Eisler斯蒂芬·金 Stephen King雷蒙德·库利 Raymond Khoury
埃德加·斯诺 Edgar Snow保罗·麦卡斯克 Paul McCusker施赖勃 Flora Rheta Schreiber
约翰·格里森姆 John Grisham雷蒙德·本森 Raymond Benson内尔森·德米勒 Nelson DeMille
罗宾·科克 Robin Cook南希·泰勒·罗森堡 Nancy Taylor Rosenberg莱斯利·沃勒 Leslie Waller
哈罗德·罗宾斯 Harold Robbins戴维·鲍尔达奇 David Baldacci罗伯特·利伯尔曼 Robert H. Lieberman
陈瑞琳
作者  (1962年)
出生地: 西安

阅读陈瑞琳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陈瑞琳,女,1962年生于中国西安西北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旅美作家,海外著名文学评论家。

1992年赴美,在美国从事多种研究和文化工作。现任休斯顿《新华人报》社长,国际新移民笔会会长、世界华文女作家会员、华语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等,同时兼任南昌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校客座及特聘教授,国际汉学研究员。有《中国现代杂文史》和《“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经纬线上》等多部作品。被誉为当代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的开拓者。

人物生平

 

国内

陈瑞琳12岁开始发表作品。1977年破格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陈瑞琳云南泸沽湖留影

陈瑞琳云南泸沽湖留影

毕业后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十年,在西北首开台港及海外文学研究课程,此间曾多次应邀赴西北五省讲学,并以最年轻之杰出学者身份多次代表西北学界参加全国学术盛会(包括1991年北京怀仁堂纪念鲁迅诞辰110周年大会)。出国前学术著作计有《中国现代杂文史》(曾获全国优秀学术成果大奖)、《中国当代文学》、《神秘黑箱的窥视》等,学术论文从1983年《中国社会辑刊》首发“论萧红小说的语言风格”开始,二十年来不断有研究论文在海内外多家报刊刊登转载,国内《文艺报》特辟专版介绍,并多次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收集刊载。

 

海外

新闻写作

1992年赴美,先从事新闻写作,曾任《华商报》采访部主任,继任《自由

陈瑞琳女士

陈瑞琳女士

人报》社长兼总编。现任休斯顿王朝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大型文学刊物《华人世界》常务主编、美南作家协会理事、亚洲之声华语电台节目主持人等职。

散文创作及文学评论

在美期间开始散文创作及文学评论,作品发表于北美《世界日报》《明报》《侨报》《国际日报》《美中时报》《美南新闻》《自由人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外论坛》《北美行》《华人世界》《人间指南》《德州月刊》、国内《文艺报》《文学报》《文汇报》《北京日报》《世界华文文学》《台港文学选刊》《散文》海外版等海内外各大报刊。

出版有域外散文三部曲《走天涯》、《“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经纬线上》、《家住墨西哥湾》。2000年散文《他乡望月》荣获《世界日报》暨洛杉矶

陈瑞琳

陈瑞琳

协联合征文首奖。散文《巴黎寻梦》荣获2005年“全球华人旅游文学征文大赛”优异奖。《家住墨西哥湾》2009年荣获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散文奖,同年荣获第一届《世界华人周刊》杰出作家奖。散文《“井冈”杜鹃》荣获2011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  早期游记作品曾被收入《二十世纪名家旅游经典》一书,早期主要散文作品收录在1998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域外散文集《走天涯》一书中。作品集锦已经编辑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经纬线上》新书中。 陈瑞琳散文创作风格感性抒情,蕴积深厚,作品被收入《二十世纪名家经典》一书。2010年荣获台湾侨联“海外华文著述奖”小说类第一名。

在文学评论方面,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全面展开对海外文坛的俯瞰,更借其近水楼台之得天独厚,以其独特视角关注海外新移民文学的创作,被誉为是当代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不少有关学术文章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反响,并牵动着国内外关于当前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

陈瑞琳在美国密西根湖畔留影

陈瑞琳在美国密西根湖畔留影

动向。其主要篇章收集在2006年由成都时代出版社推出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海外新移民文学散论》一书中,并编著有北美新移民作家首部 专辑《一代飞鸿》,2005年曾荣获中国《文艺报》评选海外“理论创新奖”。

陈瑞琳把海外文学当作中国文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尤其关注新移民作家的作品。近年来北美的华文文坛越来越成为海外文学的重地,作家层出不穷,尤其是新移民作家。与台湾绵长的留学生文学相比,大陆的留学生文学仅仅出现过很短暂的时期,紧接着就是波澜壮阔的新移民文学。在研究北美作家时,陈瑞琳发现,虽然他们多来自深厚的文化背景,职业不同,身份各异,背

与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在一起

与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在一起

景纷杂,贫富不均,但执笔者却是一样的一往情深,所以创作的成就也就格外地引起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从加州海岸老侨作家血泪的记述;到60年代留学生文学的苍凉;再到80、90年代大陆新移民作家的昂然崛起,整个北美文坛风起云涌,各领风骚。如果从80年代初北美大陆新移民文学的算起,已经20个春秋。这样的历程不能说短了,陈瑞琳激动地对在座的听众们说,轰轰烈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也不过才30年,而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的主题切换更是以5年计,再看台湾60年代的留学生文学的浪潮也仅仅滚动了10年。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呼唤着海外文学研究的成熟期的到来。

 

自我评价

作为一个评论家,陈瑞琳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她尖锐而痛心地指出,当代文坛的

《“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经纬线上》

《“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经纬线上》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从1979年首刊白先勇的小说《永远的尹雪艳》开始,20多年过去了,“世界华文文学”虽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但有关北美文坛重地的研究,却如同一个原地打转的陀螺,很多人都在抽打,却始终拘泥在早期港、台文学的研究格局之中,不仅研究的作家循还往复,研究的方式及关注的主题也一直未能有突破性的进展。尽管每一届有关海外文学研究的国际研讨会打出的口号都是“期望超越”,可当我们看到一篇一篇、一本一本的研究文字时,却不能不扼腕叹息:一个越滚越大的陀螺仍在原地旋转。

她感到令人惊讶的是,大陆当年在各大学兴起的“港台文学”课所建立的作家框架,竟然一直延伸,竟然还是以台湾50、60年代的“现代”作家为主,“乡土作家”为辅,报刊、杂志依然以发表他们的作品作为海外文学的代表。以此主导着海外文坛的研究方向,显然隐藏着极大的偏颇和误区。因为很多来自台湾的“现代”作家,在海外并无大的创作成就,10年来几乎没有真正意义的作品问世,如白先勇聂华苓陈若曦等(于梨华等虽一直未歇笔,但已不在文坛主流),显然,他们已不能再作为当今海外文学的主要代表。而像《白雪红尘》这样的优秀留学生作品,竟在很长时间内国内的许多研究者根本就没有读到。由于使命感的趋使,陈瑞琳以一篇篇掷地有声的文章引起大陆评论界的注意,并被邀请回国巡回演讲,造成不小的轰动。

一个只愿意读作品而不亲近作家的评论家,不会成为出色的评论家。陈瑞琳说,“我爱作家,非常珍惜与他们之间的友谊,正如一首歌中说唱,人世间百媚千种,我独爱你那一种。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关系,同学、朋友、情人……最令我感动、珍惜的是文字与人的这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所有人间世俗的东西都荡然无存了。我在北美这么多年,结交

《家住墨西哥湾》

《家住墨西哥湾》

很多朋友都是从文字的神交开始。”

诚如陈瑞琳所言,我们的研究者多年来只注重作家作品的个体研究,却没有宏观把握的恢宏气势,而更少能够从人类生态文化演进的角度来考察文学意义的演变,譬如我们对网络作家的学术上的判断,还有如何从地域文化来把握文学的走向,从性别角度来分析文风继承的异同,更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挖掘作家内心真正的创作源泉等等,都是我们十分匮乏的留白。陈瑞琳是个非常认真负责的评论家,每写一篇评论,她不仅要熟读作家的作品,还要尽最大的努力与对方见面倾谈,甚至连作家身边的朋友都细心留意。再加上她有一支写优美散文的笔,难怪评论文章独树一帜,亲切、优美,又不失尖锐、深刻、厚重。陈瑞琳研究过的新移民作家有严歌苓闵安琪少君王鼎钧程宝林刘荒田沈宁孙博、李彦、陈谦、夏小舟、宋晓亮、张翎。

 

海外报道

《描绘华人他乡生活的女作家》

2009年,看见陈瑞琳在中国陕西西安主持第三届海外新移民作

《横看成岭侧成峰—海外新移民文学散论》

《横看成岭侧成峰—海外新移民文学散论》

家国际笔会。之后,又看见她在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家住墨西哥湾》首发式上发表演讲并签名售书。紧接着她又赶赴广东中山,走在“首届华侨文学奖”颁奖大厅的红地毯上……

陈瑞琳在这一年忙碌的身影,让我想到了一个人生命的能量。

我们常常用物理的方法,绘出宇宙间存在物的位置和速度,从而可以计算出物体未来某个时间点的运动位置。陈瑞琳是当今海外知名的作家和评论家,她的人生经历,她的5岁,她的15岁,她的25岁,她的35岁,她的45岁……一个节奏一个节奏地跟随着她的身影,在时光的燧道里穿越,以寻找在这10年一顿的时间点上,她的存在形式以及随之而展伸出去的、流光般的运动轨迹,或许能找到这之中发生过的某些微妙的东西,即套用“物理的方法”,绘出她存在的位置、状态和她的抱负,她的未来。

在故乡经历文革的岁月

1967年,5岁的陈瑞琳被参加文化革命大串联的爸爸妈妈丢在乡下姥姥家

陈瑞琳在达拉斯华人活动中心举办讲座

陈瑞琳在达拉斯华人活动中心举办讲座

。尽管多病的姥姥百般呵护着,但在孩子的心灵里,肃杀的乡村阶级斗争环境还是让她充满恐惧。小瑞琳穿着那种城里孩子才有的“布拉吉”裙子,不时遭受到村子里一帮该子们的嘲弄和追打,自己只好躲在猪圈里与猪说话,给猪捉蚤子,挨过一天,又一天……傍晚,小瑞琳将身子靠在猪圈墙上,看西下的阳婆一寸一寸落在山后,心里想着、盼着,妈妈定会来接她回家。霞光中映着一串挂在脸蛋儿上的泪珠……

是的,小瑞琳甚至想过,让大水把自己冲走,让火车从身上撵过……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要结朿自己的生命,而是想离开这个地方,想尽快地摆脱这种难耐的孤独和寂寞。

1977年底,15岁的陈瑞琳破格被西北大学录取,成为一名当年为数极少的少年大学生。小瑞琳大人似地办完入学注册的手续,走进宿舍,“阿姨,我的床铺是哪一个?”声音发出后,她才意识到,错了,叫错了,多不好意思。七七届的同班同学,不是叔叔阿姨,也是她的大哥大姐。大学毕业那年,谁也未曾料到,这位系里年纪最小的大学生撰写的《论庐隐》,竟荣获了文科毕业论文的优秀奖。1982年,不

与《延河》副主编张艳茜合影

与《延河》副主编张艳茜合影

满20岁的陈瑞琳走上了大学的讲堂,听课的学生有的都比老师的年龄大。一学期下来,校长告诉她:“决定派你去大连参加全国现代文学研讨会的暑期培训班。”在大连,陈瑞琳生平头一次看见大海,呵,那是何等的壮阔,何等的浩瀭呀!她心里在想,大海的尽头,定会有更多的奇妙存在。更为让她振奋的是,讲习班的这些日子,她几乎见到了当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所有泰斗,集中领略了他们的学术思想丰采。那是一串多么响亮的名字哟:唐弢、王瑶、钱谷融、林非、马良春、樊骏、严家炎……在这个众星灿烂的“舞台”上,散文研究专家林非先生的出场,则格外地让她专注。一个彩霓般的愿景在瑞琳的眼前由漫漶而逐渐明确起来一一她要研究鲁迅,要研究散文!乘着大连的暖风,带着无限的憧憬,陈瑞琳又一次投师在西北大学张华教授的名下,攻读鲁迅研究的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岁月,在导师的带领下,陈瑞琳参予了《中国现代杂文》的写作。此书曾荣获当年的学术大奖。硕士毕业后,她移师到陕西师范大学任教。1991年,被学校推荐出席了北京召开的鲁迅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接见。这次北京之行,却是坚定了她考鲁迅研究博士的信心。

但1992年的夏天,对陈瑞琳来说,面临的并不仅仅是博考,

陈瑞琳与虹影在一起

陈瑞琳与虹影在一起

而是人生道路上前所未有的煎熬和选择。就在她考博士的同时,先生获得了赴美国留学的签证。事业、家庭忽然间站在一个交叉点上让她万般纠结。最终的她则是服膺了理性与生活的逻辑,选择了远处的那条迷迷蒙蒙的路。

陈瑞琳出版的部分作品。

在他乡写旅美华人的故事

《走天涯——我在美国的日子》出版,林非作序,写了众多旅美华人的故事,也写了自己最初的奋斗和挣扎。作者以情真意切的文笔,书写了华人新移民跨境域、跨文化生命移植的艰难旅程。为此,休斯顿市长李布朗特别为她颁发了“荣誉市民”和“文化亲善大使”证书。这一年,她35岁。

1992年的冬天,陈瑞琳毅然告别了西安,告别了北京,告别了亲人

《一代飞鸿》

《一代飞鸿》

、同学、同事,告别了恩师和朋友,当然,也告别了生养她的这块土地,飘洋过海,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的陈瑞琳,先是毅然地告别了刚刚团聚的丈夫,告别了北方的冰雪,搭乘“大灰狗”,只身来到休斯敦,拿丈夫从奖学金中节省出的1千美元打底,开始了勇敢的闯荡。最开始她包了些水饺拿到一所大学门口去叫卖,但是失败了,她的水饺未经卖出早已化作一团。接着她又去应聘当婴儿媬姆,不到一个月,笨手笨脚的她就露了马脚,被解顾了。不管怎样,1千美元的基本金有所扩大。机遇来临:一位台湾留学生返乡,愿意把车贱卖。条件是她必须随车送他到机场,然后自己把车开回来。陈瑞琳拿着自己马马虎虎考来的驾照,把这得手的车万般惊险地开上了高速公路。终于有了车的她随即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到中餐馆洗碗。

夜晚,透过天窗,望着满天星斗,陈瑞琳胸中涌动着一股激情,她要把自己身处的这座城市里的华人奋斗故事写出来,写成一本书,写给母亲,写给家乡父老。1998年,她的《走天涯——我在美国的日子》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书中写道:“痛苦也是生活,体验就是财富!我要写,写下异域的冲击,写出新一代移民的甘

陈瑞琳仰望休斯顿的天空

陈瑞琳仰望休斯顿的天空

苦!”

2000年,陈瑞琳的散文《他乡望月》,在洛杉矶作协全球征文中获得头奖。这是她定居美国后第一次在海外获得文学大奖。

《他乡望月》无愧是新世纪以来海外华文散文创作难得一见的经典之作。作者把情绪凝铸在异邦的“他乡”,以静夜的“望月”寄托自己的情思。在清淡如水的月光下,痴痴地将一腔浓得化不开的乡愁,由内心深处汩汩流出,自然而亲切,纯朴而缠绵,看不出丝毫的文化挫败感。堪为当代海外游子的一首牵肠挂肚、清雅幽邃的文学“思乡曲”。里面所描绘出的一幅幅深情浮漾的原乡风俗画,相信定会牵动着每一个游子漂泊生涯中的故土情愫,引出对家园往事的无尽怀想。

陈瑞琳出版的部分作品

陈瑞琳出版的部分作品

2003年,先是 “英伦秋游”选入北京《世界华文文学》杂志,第二部散文集《“蜜月”巴黎一一走在地球径纬线上》在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从加拿大到墨西哥,从西欧到北欧……”作者视野的扩大,直接带来思想、感情、认知、判断以及文字修炼方面的深刻变化。

她决心要一直写下去。不仅自己写,还要为所有的新移民作家呐喊。她太理解他们的甘苦了。她的抱负是把每一位华文作家,把华文作家的方阵,整体地推到世界文学舞台的灯光下。从《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作家散论》到《一代飞鸿——北美新移民小说精选与点评》、《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是陈瑞琳为华文文学史留下的重彩之笔。

 

新作

蔡维忠的散文世界(海外华文作家研究)  

陈瑞琳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1月23日 第 07 版)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15)

参考资料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