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貫: | 江蘇省常州市金壇 |
閱讀段玉裁在诗海的作品!!! |
段玉裁(1735年-1815年),字若膺,號茂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今江蘇省常州市金壇人。清朝語言學家,訓詁傢、經學家。
生平
曾祖段武,祖父段文。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西門外大壩頭村,十三歲補諸生,曾至揚州安定書院就讀。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十五歲中舉人,任國子監教習。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師事戴震,與錢大昕、邵晉涵、姚鼐、劉臺拱、汪中等學者有往來。
1771年,任貴州玉屏。兩年後又調到四川省,任四川富順、南溪及巫山等知縣,任職期間清正廉明,並完成了古音學之作《六書音均表》,結合了顧炎武、江永的成果,分古韻為17部,提出“古無去聲”、“同聲必同部”等見解。代理富順縣知縣期間開始撰寫《說文解字註》,每至深夜,—燈熒然,寫成五百四十捲。四十六歲去職歸裏,返金壇時僅有72箱書稿。嘉慶十二年,顧廣圻與段玉裁為了《禮記·王製》“西郊”還是“四郊”出現歧議,顧千裏評其“今大說反將凡所舉出者,遇一經改一經,遇一註改一註,遇一正義掊擊一正義”,成為清代校勘學史上的重大公案。段玉裁有腿病,傢人迷信,主張遷墳,由於新墳地點未跟當地地主商量,遷墳時發生土地糾紛,叔父打死了對方,雙方打上官司,最後舉傢遷到蘇州閶門外下津橋。
段玉裁根據《說文解字》的體例和宋朝以前的著作中所引用的《說文解字》的詞句,對《說文解字》進行了校正,至1807年,花了30多年的時間寫下了《說文解字註》30捲,王念孫推崇說,自許慎之後“千七百年來無此作矣”。嘉慶二十年(1815年)五月《說文解字註》全書刻成。嘉慶二十年乙亥(1815年),9月8日在貧病交加之中去世,王念孫悲曰:“若膺死,天下無讀書人矣!”。另著有《經韻樓集》十二捲、《詩經小學》、《古文尚書撰異》、《周禮漢讀考》、《儀禮漢讀考》及《汲古閣說文訂》等書。
段玉裁墓在金壇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註釋
^ 羅軍鳳《論段玉裁的“義理校勘”----為段顧之爭進一解》,載《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參考書目
王念孫《說文解字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