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錶
劉半農 Liu Bannong俞樾 Yu Yue
郭沫若 Guo MoRuo蘇曼殊 Su Manshu
李叔同 Li Shutong夏承燾 Xia Chengdao
王國維 Wang Guowei趙爾巽 Zhao Erxun
柯劭忞 Ke Shaomin連橫 Lian Heng
呂思勉 Lv Simian錢穆 Qian Mu
梁啓超 Liang Qichao林語堂 Lin Yutang
蔡東藩 Cai Dongfan李寶嘉 Li Baojia
張祖翼(梁溪坐觀老人) Zhang Zuyiliangxizuoguanlaoren陳汝衡 Chen Ruheng
黃小配 Huang Xiaopei唐蕓洲 Tang Yunzhou
平江不肖生 Ping Jiangbuxiaosheng徐枕亞 Xu Zhenya
劉鶚 Liu E吳趼人 Wu Jianren
林紓 Lin Shu儲仁遜 Chu Renxun
陸士諤 Liu Shie黃世仲 Huang Shizhong
蘇輿 Su Yu馬非百 Ma Feibai
朱謙之 Zhu Qianzhi王先謙 Wang Xianqian
馬敘倫 Ma Xulun歐陽競無 Ouyang Jingmo
道源法師 Dao Yuanfashi岑仲勉 Cen Zhongmian
徐珂 Xu Ke孫詒讓 Sun Yirang
餘嘉錫 Yu Jiaxi易順鼎 Yi Shunding
羅惇曧 Luo Dunrong金安清 Jin Anqing
張謇 Zhang Jian何剛德 He Gangde
馬建忠 Ma Jianzhong許南英 Xu Naying
葉煒 She Hui景善 Jing Shan
王之春 Wang Zhichun葉德輝 She Dehui
李葭榮 Li Jiarong孟森 Meng Sen
陶希聖 Tao Xisheng辜鴻銘 Gu Hongming
吳沃堯 Wu Woyao程善之 Cheng Shanzhi
周大荒 Zhou Dahuang李涵秋 Li Hanqiu
張恨水 Zhang Henshui葉楚傖 She Chucang
穆木天
作者  (1900年1971年十月)
籍貫: 吉林伊通

詩詞《蒼白的鐘聲》   《蘇武 Su Wu》   《落花 blossom drop》   

閱讀穆木天在诗海的作品!!!
穆木天

穆木天,原名穆敬熙,吉林伊通人,中國現代詩人、翻譯傢。

生平1918年畢業於南開中學。1926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1921年參加創造社。1931年加入左聯。1952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

1918年畢業於天津南開中學。1920年入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學校文科。同年在《新潮》第3捲第1期上發表處女作《薔薇花》。1921年加入創造社。1923年考入東京大學攻讀法國文學,在創造社刊物上發表不少詩作。受法國象徵派詩歌影響,註重聲、色律動與內容、情調的統一,情調憂鬱、感傷。同期還發表了許多理論文章和翻譯作品。1926年夏回國,先後在廣東中山大學、北京孔德學校、吉林省立大學任教。九一八事變前,思想感情上發生了重大變化,《寫給東北的青年朋友們》、《奉天譯中》等詩作,成為在創作上走嚮現實主義的標志。1931年加入“左聯”,九月與楊搔、浦風等發起成立中國詩歌會。1933年2月創辦《新詩歌》旬刊,倡導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和詩歌大衆化。1937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主編詩刊《時調》和《五月》寫了不少關於詩歌的理論文章,並創作了10餘篇宣傳抗日的大鼓詞。1938年後,輾轉昆明、廣州、桂林、上海等地從事教學和創作。解放後先後在東北師大、北京師大任教。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文化革命”中,受四人幫迫害,1971年10月病故。

穆木天曾經指出:“詩的世界是潛在意識的世界。詩是要有大的暗示能。詩的世界固在平常的生活中,但在平常生活的深處。詩是要暗示的,詩最忌說明的。說明是散文的世界裏的東西。詩的背後要有大的哲學,但詩不能說明哲學。”這段話強調了暗示對於詩歌創作的重大意義,事實上,充分運用暗示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也是象徵詩派極為重要的詩學策略。在《蒼白的鐘聲》一詩中,詩人充分利用了形式與意象上的暗示作用,藉緲緲鐘聲的描摹,傳達了悠悠的感傷之情。
從這首詩來看,詩人啓用了大量色彩晦暗、調子低沉的詞語來寫飄渺鐘聲,寫出了鐘聲的蒼白、衰朽與灰黃。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人間詞話》)這首詩對於如此令人感傷的鐘聲的寫照,其旨意何在呢?它要寫出詩人心中的那種惆悵情緒呢?我們再仔細閱讀這首詩時就不難發現,詩歌中反復提到了故鄉,諸如“故鄉之歌”、“永遠的故鄉”、“朦朧之鄉”、“蒼茫之鄉”、“古鄉之歌”等,由此可見,詩人在這首詩裏,要抒發的是對故鄉的懷戀之情,正是那種揪心的鄉愁撩發了詩人的詩情,進而催生了這首獨具風格的新詩。

穆木天是著名文學社團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五四時期他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專攻法國文學。由於他具有相當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又有一定的詩歌創作經驗,所以他對西方的象徵主義詩潮,不是生搬硬套、食洋不化,而是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與感悟。穆木天融匯西方象徵派詩論與中國傳統詩歌理論,並適當吸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在現代觀念的指導下,構建出了自己的象徵派詩論。對穆木天的這一創造性的建樹,目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一致給予高度的評價。如北京大學教授孫玉石就說過:“《譚詩》以論題的新穎和見解的精闢成為中國現代詩論史上的重要文獻。由於這一論文以及作者當時的其他文字,穆木天也當之無愧地成了中國象徵派詩歌理論的奠基者。”

從20年代到40年代,穆木天在詩的旅途上對新詩的創作方法進行了麯折的探索:20年代,他以象徵主義為主導,創作了《旅心》;30年代,他以現實主義為主導,創作了《流亡者之歌》;40年代,他努力貫徹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創作了《新的旅途》。采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並適當吸取象徵主義的某些表現手法,可以把詩歌創作嚮前推進一步,這是穆木天經過艱苦探索而達到的新的認識。

主要作品《旅心》(1927)
《流亡者之歌》(1937)
《新的旅途》(1942)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