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金剛智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
金剛智,中印度國王伊捨那瓦摩( Isana-varma)的第三王子,婆羅門種姓,從小就聰穎過人。十歲時在那爛陀寺出傢,依止寂靜智師學習《聲明論》。十五歲時前往西印度,用四年時間學習法稱論師的著作,然後回到那爛陀寺。二十歲時受具足戒。花六年時間學習了大小乘各種戒律。接着又學習了南宗《般若燈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著作。二十八歲時,在迦毗羅衛城,跟隨勝賢論師學習《瑜伽論》、《唯識論》、《辯中邊論》,歷時三年。三十一歲時前往南印度,當時竜樹菩薩的弟子竜智年事已高,金剛智在而後的七年時間裏,依止竜智學習了《金剛頂瑜伽經》、《毗盧遮那總持陀羅尼法門》等大乘經典,以及各種五明論著,並受五部灌頂,顯密通達。辭別師父竜智後,金剛智回到中印度。由於南印度大旱,應其王邀請,金剛智前去請雨。而後國王為金剛智專門建造寺院。
金剛智學成密法之時,正值南印度久旱不雨,國王為此迎請金剛智到宮中求雨。果然不到數日,天降大雨。王歡喜踴躍,金剛智因而受到至高供養,及諸大臣、百姓的崇拜。從此,開始了他雲遊四方,化導衆生的弘法事業。三年後,金剛智曾前往獅子國瞻禮聖跡。金剛智聽說中國佛教正盛行,因此發願到中國弘揚密教,國王派人護送金剛智,並帶上《大般若經》等許多經典梵夾,以及印度的七寶器具和許多名貴香料珍品。從海路經獅子國、佛誓、蘇門答臘等二十餘國,途中多次被暴民所襲,同行的商船皆受到迫害,獨有金剛智所乘的船舶得免其難。歷經艱險,歷時三年,719年(開元七年),終於到達廣州海面,節度使派數百船衹前來迎接。
開元八年,金剛智來到洛陽、長安,面謁玄宗,成為大唐國師,得以積極從事密教經典的翻譯,傳授密法。先後在慈恩寺、薦福寺、資聖寺、大薦福寺等處,或建立壇場,或翻譯經典,度化四衆。所到之處,必建金剛界大曼荼羅灌頂道場,有時奉敕為國祈雨,或為妃嬪、公主加持除病等。譯有《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一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本》一捲、《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不動使者尼羅秘密法》一捲、《瑜伽念誦法》二捲、《七俱胝陀羅尼》二捲、《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一捲、《觀自在瑜伽法要》一捲等,共八部十一捲。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金剛智奏請返回印度,經玄宗准許後,便動身返鄉,到了洛陽廣福寺,卻因病而示寂。世壽七十一,法臘五十一,葬於竜門。743年(天寶二年),在西竜門起塔。其付法弟子有不空、一行、慧超、義福、圓照等人。
佛學常見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