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錶
真諦 Paramārtha
真諦
作者  (499年569年)
拘那羅陀
波羅木陀

閱讀真諦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真諦(499—569)】
真諦(梵名波羅木陀),西印度優禪尼婆羅門族,原名拘那羅陀(華言親依)。少時博訪衆師,學通內外,尤精於大乘之說。他以弘道為懷,泛海南遊,止於扶南國。梁武帝大同年間(535—545),派直後(官名)張汜送扶南國的使者返國,訪求名德和大乘諸論、《雜華》等經。彼國乃請真諦來華,諦欣然同意,帶着經論梵本二百四十夾,於中大同元年(546)八月到達南海郡(今廣東省南部),當時他已年垂五十了。隨即北上,沿途停留,至太清二年(548)八月纔到建業,武帝深加敬禮,使住寶雲殿。方將從事翻譯,即發生侯景之亂,不果所願,乃往東行。太清四年(550)他到了富春(今浙江省富陽縣),縣令陸元哲迎住私宅,為招集沙門寶瓊等二十餘人,佈置譯場,請他翻譯。是年十月起,始譯《十七地論》、《中論》等,不久因世亂中止。大寶三年(552),他應侯景之請回到建業,住於臺城,不久侯景兵敗東遁,梁元帝即位,改元承聖,建業地方秩序逐漸恢復,他遷住正觀寺,和願禪師等二十餘人,翻譯《金光明經》。其後,從承聖三年到敬帝紹泰三年(554—557),他歷住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寶田寺,新吳(今江西省奉新縣)美業寺,始興(今廣東省麯江縣)建興寺,還到過南康(今江西省贛縣西南)。陳武帝永定二年(558),他再到豫章,住棲隱寺,又轉往晉安(今福建省晉江縣)住佛力寺。在這一時期內,他轉徙各地,生活極不安定,但仍隨方翻譯講習,未嘗中止。雖年已六十,仍與前梁法侶僧宗、法準、法忍等重新核定所翻諸經論。逾二載,於文帝天嘉二年(561),從晉安搭乘小舶到了梁安郡(今廣東省惠陽一帶),住建造寺譯講《解節經》等。三年(562)九月,譯事事一段落,遂泛海西行,擬還本國,不料風嚮轉變,十二月間又飄回廣州。刺史歐陽頠請他為菩薩戒師,迎住製旨寺。天嘉四年(563),他應慧愷、歐陽頠等之請,譯講《大乘唯識論》(即《唯識二十論》)和《攝大乘論》等。五年(564)又譯講《俱捨論》。天康元年(566)二月他應慧愷、僧忍之請,於顯明寺重治《俱捨論》譯文,再一次闡講論義。光大元年(567),重治《俱捨論》完畢,又為僧宗、法準等再講《攝大乘論》一遍。二年(568),在南海郡應法泰之請,譯講《律二十二明了論》。是時慧愷在智慧寺代真諦為僧宗、道尼、智敫等同門二十餘人及其他學士七十餘人講《俱捨論》。六月間,真諦有厭世之意,往南海北山將欲自盡,慧愷追至輓留,道俗和刺史歐陽頠等跟着都來勸阻,他還居王園寺。八月,慧愷講《俱捨》未及半部而病卒,真諦為之大慟,惟恐《攝論》和《俱捨》從此無人弘傳,特地邀集道尼、智敫等十二人,勉勵他們誓弘二論,勿令斷絶。他並接着講《俱捨論》,講到第五《惑品》,亦因病中止。宣帝太建元年(569)正月十一日入寂。弟子法海收集他的文稿,編為部軸。真諦平時生活嚴肅,在廣州時常別居水洲,衣食之奉,節儉知足。弟子等受他的熏陶,也都勤奮稟學,晨夕不懈,形成一種刻苦篤實的學風。及真諦歿後,弟子們分歸各地,弘傳其學,因而形成攝論師學派。
真諦在華期間,雖因世亂,不遑寧處,但他隨方譯出經典部捲之多,仍為同時諸譯師所不及。他所譯經論及講述疏記,據《歷代三寶記》所載共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捲(內有重出和他傢混入的),《開元錄》刊定其譯籍為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捲。
從真諦所譯經論的內容來看,他所弘揚的主要是瑜伽學係無著、世親之學。象《决定藏論》,即是《瑜伽師地論·抉擇分》的一部分,《三無性論》相當於《顯揚聖教論》的《成無性品》,《解節經》勘同《解深密經》的序和《勝義諦相》二品,《轉識論》相當於《唯識三十論》,《唯識論》(唐譯作《唯識二十論》)、《中邊分別論》、《攝大乘論》等一係列的瑜伽學係主要經論,他都已譯出。中土瑜伽學係的規模,可以說是由他開創的。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