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錶
郭沫若 Guo MoRuo夏承燾 Xia Chengdao劉學鍇 Liu Xuekai
周天遊 Zhou Tianyou袁行霈 Yuan Hangpei方詩銘 Fang Shiming
陳尚君 Chen Shangjun吳則虞 Wu Zeyu趙超 Zhao Chao
費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錢穆 Qian Mu柏楊 Bai Yang
葛劍雄 Ge Jianxiong嶽南 Yue Na顧誠 Gu Cheng
易中天 Yi Zhongtian周膺 Zhou Ying屈維英 Qu Weiying
張鳴 Zhang Ming林語堂 Lin Yutang吳晗 Wu Han
朱岩 Zhu Yan孫立群 Sun Liqun張研 Zhang Yan
二月河 Eryuehe閻崇年 Yan Chongnian鄭彭年 Zheng Pengnian
張建偉 Zhang Jianwei張笑天 Zhang Xiaotian陳汝衡 Chen Ruheng
王利器 Wang Liqi馬非百 Ma Feibai朱謙之 Zhu Qianzhi
楊伯峻 Yang Bajun王明 Wang Ming馬敘倫 Ma Xulun
道源法師 Dao Yuanfashi袁珂 Yuan Ke米慶餘 Mi Qingyu
辛元歐 Xin Yuanou陶希聖 Tao Xisheng劉鳳舞 Liu Fengwu
張恨水 Zhang Henshui周汝昌 Zhou Ruchang俞平伯 Yu Pingba
劉心武 Liu Xinwu蔡義江 Cai Yijiang賈平凹 Gu Pingao
周思源 Zhou Saiyuan張愛玲 Zhang Ailing鬍文彬 Hu Wenbin
李劼 Li Jie唐明文 Tang Mingwen王蒙 Wang Meng
聶鑫森 Nie Xinsen崔耀華 Cui Yaohua黃霖 Huang Lin
戴敦邦 Dai Duibang馬瑞芳 Ma Ruifang張海鷗 Zhang Haiou
曾紀鑫
作者  (1963年)
籍貫: 湖北省公安縣

現實百態 Realistic Fiction《人鼠之戰》

閱讀曾紀鑫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曾紀鑫 (1963~)湖北公安人。1990年畢業於湖北師範學院歷史係。當過農民、教師、幹部,曾任湖北省黃石市藝術創作研究所副所長,武漢市藝術創作中心及湖北省藝術研究所專業作傢、編劇。2003年作為廈門市重點人才引進到廈門市群衆藝術館工作,現任《廈門文藝》主編。1985年開始發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文學創作一級。
  著有散文《千秋傢國夢》、《撥動歷史的轉盤》、《永遠的驛站》等,長篇小說《楚莊紀事》、《風流的駝哥》、《兇手與警察》、《幸福的幽門》,文化論著《沒有終點的涅槃》,長篇紀實文學《中原較量》,個人選集《歷史的可能與限度》等。
  
  經歷
  曾紀鑫,男,1963年生於湖北省公安縣。當過農民、教師、幹部,後考入湖北師範學院歷史係,1990年畢業後即從事專業創作。曾任黃石市藝術創作研究所副所長,武漢市藝術創作中心及湖北省藝術研究所專業作傢、編劇,2003年作為重點人才引進到廈門市工作。,係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國傢一級編劇,《廈門文藝》執行主編。
  公安——黃石
  生命的流嚮……
  公安。黃石。武漢。廈門。曾紀鑫用40年光陰,走過四座城市(縣),完成了人生四次飛躍。今年45歲的曾紀鑫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背後,源於他對故鄉那段“晴天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的泥濘道路的苦澀記憶——從傢門口到集鎮鄭公渡,有一段約十裏長的土路,一旦遇雨,就得打赤腳,或是穿着深筒雨靴艱難前行。這條土路,也是他以故鄉為原點,通嚮外面廣阔世界的必經之路。
  曾紀鑫的老傢位於湘鄂交界處一個名叫鬍傢坪的偏僻而閉塞的村莊(閤村並組後更名為新港村),這裏民風純樸,荊楚文化濃郁。他念書早,小學跳了一級,1977年,14歲的他高中畢業回村務農。艱辛勞作之餘,他沒有放棄讀書。千百年來的民風鄉俗讓他立志做一個有出息的文化人。一年後,他當上民辦教師。18歲那年,曾紀鑫考上公安縣師範學校,從此離開了故鄉。
  師範畢業後,曾紀鑫並未止步,而是更加癡迷於書的世界。工作之餘,他閱讀了大量中外名著,漸漸確立了自己的文學夢。1988年,他考入湖北師範學院歷史係,攻讀本科。他發奮寫作,在大學期間,結出了文學上第一枚果實——詩集《生命流嚮荒野》。這本書雖小,但在曾紀鑫眼裏很大,它浸淫着他人生之初的光榮與夢想。因不俗的創作成績與實力,從湖北師範學院畢業後,曾紀鑫成為黃石市文化係統的一名專業創作員。
  黃石——武漢
  沒有終點的涅……
  執著,勤奮,是曾紀鑫的文學創作留給黃石文友們的一致印象。冶鋼作傢鄧正清是黃石較早接觸曾紀鑫的人,他介紹,曾紀鑫剛到黃石市文化係統上班,住在原工人電影院後一間低矮的平房裏,前面是鬧哄哄的錄像放映廳,後面是一條下水道。室內陰暗潮濕,即使大白天,也有碩大的老鼠從下水道跑出,竄進屋後走廊“大搖大擺”地“散步”,幹擾他的生活與創作。
  曾紀鑫忍無可忍,不得不花上一些時間與老鼠“周旋”。這段有趣的經歷,後來被他寫進了中篇小說《老鼠漫話》(《長江日報》以《人鼠之戰》為名連載,後被網絡廣為轉載)。衹因心中有夢,再苦再難的日子,他也過得從容不迫,有滋有味。
  一個初鼕的清晨,鄧正清來到這間冷颼颼的平房,看到曾紀鑫一臉疲憊地坐在書桌前。冷不冷?鄧正清關心地問。一點也不冷,曾紀鑫答道。滿腔的創作激情,讓他忘了身居陋室的寒冷與孤獨。老鄧不知道,曾紀鑫蜷着身子,呵着手,寫了一個通宵。散亂的稿紙堆在一旁,厚厚的一大沓。曾紀鑫養成了晚上寫作的習慣,一拿起筆便到深夜一兩點,熬通宵也是傢常便飯。熟悉他的文友都知道,上午他睡覺不去打擾,有事下午去找。
  創作離不開火熱的生活。通過鄧正清的關係,1991年,曾紀鑫來到大冶鋼廠軋鋼分廠體驗生活。他戴着頭盔,穿着工作服,與軋鋼工人一起揮汗如雨,看鋼花飛濺如流星趕月,聽機器轟鳴如雷聲隆隆。深切的感悟,使他的筆觸越來越深沉,作品越寫越厚實。
  1993年,正值而立之年的曾紀鑫,創作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世紀末的誘惑》(更名後由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由於經常熬夜,他顯得十分瘦弱,可他每天精神飽滿,經常像個俠客,遊走在黃石街頭,捕捉創作靈感,更多的時候,是逛書店或書攤。
  一次,他與鄧正清逛到馬傢嘴一書店,翻着翻着,他一拍大腿,高興得叫了起來:找到了,終於找到了。老鄧歪頭一看,是本破舊的清末海軍資料。這是一本什麽好書?老鄧深感疑惑,可曾紀鑫卻如獲至寶。
  那些年,他幾乎逛遍了黃石大大小小的書店,每次回宿舍,總是拎着一個塑料袋,袋裏放着幾本書。他從小就購書成癖,在黃石工作時,他通過朋友的關係搭乘一艘開往上海的貨船,將20多麻袋的書從公安縣運到黃石。在黃石、武漢學習工作的15年間,更是大量購書,以致後來舉傢搬遷廈門,不得不租用一個10噸重的集裝箱專門運書。到廈門後,搬傢公司的工人前來搬運時,不由得感嘆道:給人搬了一輩子傢,包括那些大學教授,還從沒搬過這麽多的書。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曾紀鑫的創作領域越來越寬,小說、詩歌、歌詞、戲劇、報告文學等均有建樹。那些年黃石市舉辦的大型文藝匯演,許多原創節目都出自他的手筆,他因此榮獲黃石市市政府頒發的“黃石市優秀科技工作者”證書。
  因工作需要,曾紀鑫創作了不少舞臺劇本,如大型話劇《永遠的船》《呂不韋》《土地無邊》《擋不住的誘惑》《青銅九鼎》,大型戲麯《蕭何落難》等近十部,它們大都獲得過國傢、省、市級奬勵,其中《土地無邊》在《新劇本》雜志發表後,收入中央戲劇學院編的《劇本選》,作為大學戲劇專業的參考劇目;《新劇本》雜志製作網站,全國共有30位劇作傢入選“劇作傢精品庫”,曾紀鑫便位列其中;他出版的文化論著《沒有終點的涅 ·中國戲劇發展與反思》,成為戲劇研究人員的案頭參考書被大量引用。
  正如《沒有終點的涅 》書名所言,曾紀鑫供職於黃石文化係統的7年間,如一隻涅 的鳳凰,等待重生。
  武漢——廈門
  撥動歷史的轉盤……
  1997年,曾紀鑫從黃石市調到武漢市藝術創作中心任專業作傢、編劇,踏上了人生重要的創作徵程。
  雖在武漢工作,但傢在黃石,因不需要坐班,曾紀鑫大多時間仍呆在黃石寫作。讀萬卷書的同時,他沒有閉門寫作,而是走出書齋開始行萬裏路。他的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各地。行走湖北,他捧出文化散文《千秋傢國夢》,此書與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為同一書係,是一部描寫湖北地域文化的散文力作,至今仍是一個標高,尚沒有一部新的描寫湖北文化的文學作品能夠超越。2004年,《千秋傢國夢》被列入“東方文化大散文原創文庫”再版,該文庫被譽為中國散文史上突破性的“鴻篇巨製”,具有大背景、大思考、大情懷、大手筆等特點。這本書標志着曾紀鑫的創作上升到一個全新高度。
  隨後,一部部浸潤着荊楚風韻的厚重之作頻頻問世,如長篇小說《楚莊紀事》《風流的駝哥》等。特別是《楚莊紀事》,以一個古老的名叫楚莊的農村為舞臺,以趙、錢兩個傢族的生活軌跡和歷史恩怨的起始與終結為主綫,在上下兩千年的歷史積澱與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中展開故事,真實地描繪了荊楚地區的沉重歷史、復雜現實、傳統文化與風俗民情。《楚莊紀事》《風流的駝哥》這兩部以荊楚大地為背景的小說曾入選建國以來唯一遴選長篇作品的專業期刊《長篇小說選刊》。
  2001年,他推出了文化歷史散文《撥動歷史的轉盤》,中央電視臺原“讀書時間”欄目、《人民日報》《中華讀書報》《中國圖書商報》等全國數十傢媒體紛紛評論介紹,《雜文選刊》以“著名作傢暢銷隨筆散文”名義作為2004年全年推薦郵售書籍,臺灣遠流出版公司2006年出版繁體字版。
  最讓曾紀鑫銘記和感動的,是一位位陌生讀者對他的信任與重托,讓他不敢有絲毫懈怠,創作上更加精益求益。
  2000年11月的一天上午,曾紀鑫收到一封印刷品郵件。拆開一看,竟是他自己的《千秋傢國夢》。原來是江蘇常州市一位名叫汪一芳的讀者寄來的,內附一封信,信中寫道:“近日,我有幸拜讀了您的文化散文《千秋傢國夢》,眼界大開,獲益匪淺。那真是一本適宜於雨天細細品味的著作。沏一杯淡茶,坐於窗前,書捲在手,常有豁然開朗的好心情。讀書餘暇,註視着窗外的雨簾,思緒在您營建的大歷史時空隧道內任意飛翔,這種感覺太好了!遙想您舉重若輕的風采,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於是動念托付鴻雁,奉上尊著,恭請題詞……”讀者的真誠與期待深深地打動了曾紀鑫,他馬上在書的扉頁簽名題詞,挂號寄出。
  年底,曾紀鑫收到汪一芳寄來的賀年片,並希望讀到他的新作。《撥動歷史的轉盤》出版後,曾紀鑫主動給汪一芳寄贈了一本。不久,便收到回信,對方在肯定之餘,對相關問題也提出了商榷,並附有一份錯別字校勘表。那些錯字別字,有的是校對問題,還有幾處則是曾紀鑫與出版社編輯都沒有留意到的。於是,曾紀鑫以汪一芳提供的校勘表為“藍本”,並根據其他讀者的來信及指正,認真地弄了一張該書的校勘表,再版時予以訂正。
  像汪一芳這樣許許多多的熱心讀者,給曾紀鑫的創作註入了一股永不消逝的激情與活力。他時刻不敢放鬆自己,不斷充電,不斷創作。他創作的作品除文化散文外,還有長篇小說、紀實文學、戲劇作品,不同的體裁擁有的讀者群及讀者層次有所不同,於是,曾紀鑫常惴惴不安,擔心部分讀者的“偏食”導致對其作品的“非議”與“非難”。
  調到廈門後,曾紀鑫接到一位素不相識的讀者打來的電話,問他近年出版了哪些作品,他要一一購買。雖然擔心讀者“偏食”,也衹得一一相告,因熱切地期待着對這些作品的評價與反饋,曾紀鑫問清了這位忠實讀者的單位與姓名,他是湖北某縣政協主席章先友先生。
  在梳理剔抉歷史的同時,曾紀鑫也撥動了自己的歷史轉盤。2003年,他作為重點人才被引進到廈門市工作,舉傢定居在風景秀麗、享有海上花園之稱的特區廈門。
  廈門——全國
  永遠的驛站……
  行走在八閩大地,沐浴着近海文化,曾紀鑫的足跡使滯重的歷史河流越來越鮮活歡暢起來。2006年,他捧出入閩後的第一部作品——文化散文《永遠的驛站》,這也是第一部描寫福建地域文化的係列散文,一問世便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同年8月26日,由《中國作傢》雜志社、廈門市作傢協會等單位聯合舉辦了“福建地域文化散文《永遠的驛站》暨曾紀鑫作品研討會”。來自北京、上海、武漢、臺灣、澳門及福建本地的30多位文藝界領導、作傢、專傢、學者等參與研討,不拘一格的精彩發言和碰撞交融的思想觀點,使得這個作品研討會成為廈門文藝界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盛會。
  與會者達成共識:《永遠的驛站》以其豐富的歷史知識,開放的人文胸懷,縱橫捭闔的藝術技巧,流暢激情的藝術語言,以及跳出福建看福建的獨特視角,給讀者奉獻了一部福建地域文化的文學作品。在具有開創意義的同時,可以預見,此書的出版必將推動福建地域文化的創作與研究,使福建的哲學與宗教、歷史與文化、風俗與民情為海內外更多的人們認識與瞭解。
  站在特區前沿,回想走過的四座城市(縣),曾紀鑫感覺都是自己創作的驛站,他永遠欣賞並實踐的是“像市民一樣生活,像上帝一樣思考”。期間,他有多次從政的機會,都一一婉拒了。做一個普通的市民,但是,又盡其所能地超越瑣碎,超越平庸,時時關註社會與人生、歷史與未來,並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所思所想加以提煉,融於筆端,形成文字,變成作品——這,便是曾紀鑫理想的人生狀態。行走、體驗、思索,讀書、寫書,已成為他獨特的生存、生活方式。
  入閩後的曾紀鑫,文化散文創作已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打通了文學、歷史與哲學三者之間的關係與通道,在中國文壇獨樹一幟,被譽為“中國近年來散文寫作最重要的收穫”。
  2006年,曾紀鑫描述、反思中國古代歷史的文化散文《歷史的刀鋒》出版,著名作傢、學者鬍平先生評價道:“該書融歷史的厚重、文學的靈動、哲學的睿智於一體,是中國文壇近年來不可多得的一部縱橫捭闔的大氣之作。”
  曾紀鑫在長期潛心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基礎上,創作了一部新的文化散文《千古大變局》。他先授權在《百傢講壇》雜志獨傢部分連載,多傢出版社有意出版,最後選定當下勢頭正旺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今年5月,該書剛一出版,即好評如潮,100多傢媒體評論介紹,很快進入全國熱書排行榜(共10本),並被韓國一傢版權貿易公司看中,將翻譯成韓文在韓國出版發行。
  被譽為“中國演說泰鬥”的李燕傑對《歷史的刀鋒》與《千古大變局》也推崇有加,他緻函曾紀鑫道:“我有幸在北京聯合書城買到您兩本大作:《歷史的刀鋒》和《千古大變局》,拜讀之後受益頗多。這是兩本詩與史相結合的智慧精品,應嚮全國青年人推介,讓更多的人從中受到啓迪與教益……我雖然年近八旬,仍能從書中感受到這兩本書如兩座高峰比肩相接,高聳入雲,有大智大美。” 曾紀鑫以長篇小說衝鋒,以戲劇立身,以文化散文揚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文敘事風格,在中國文學界名聲日隆,令人期待。
  曾紀鑫 - 評價
  
  曾紀鑫
  曾紀鑫是一個學者型作傢,他的歷史專業出身,使他文學創作的審美視野顯得相當開闊。他的作品,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都藴藉着相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最近出版的《千古大變局》就是一部別開生面、洞見迭出的歷史文化散文集,作者憑藉新銳的史學觀念和獨特的審美經驗試圖重新走進並整合紛繁復雜的中國近代史,就近代以來中國歷史舞臺上叱咤風雲的人物進行新的評說與闡釋,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凝滯的歷史河道,使沉澱、凝固、靜止的歷史轉化成浮動、鮮活、流動的文本。
  每一部歷史都是當代的人以當前的現實生活作為參照係,透過當代的文化視點燭照歷史的結果。因此,這種經過當代意識和現實話語的置換而生成的歷史,便不可避免地烙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文化經驗。在《千古大變局》中,曾紀鑫正是以當前現有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盤點近代史上的歷史人物,追索歷史文化生態的走嚮。
  在與歷史展開對話的過程中,作者的敘述始終閃現出智慧的火花和史傢的眼光,而這種火花和眼光投射到對歷史人物的評述中,就轉換成了作品中理性的光彩和思辨的力量。在很多篇章裏,作者以極富邏輯的推斷和激情洋溢的敘述,打破了以往“正史”所塑造的歷史鏡像,同時以富有個性化的角度和大膽而豐富的想象還原並重組歷史現場。不僅如此,曾紀鑫還深諳新歷史主義之要義,他的筆觸更傾嚮於探入“正史”書寫的薄弱環節,力圖在復現那些鮮為人知或是爭議較多的歷史事件的同時,鈎沉起令人為之眼前一亮的那些被“正史”邊緣化或他者化的歷史面影。一直遭人詬病甚至被駡為“洋奴”、“漢姦”、“賣國賊”的李鴻章,其形象在曾紀鑫的筆下被磨得煥然一新。作者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以直面歷史的勇氣最大限度地還原了人物的真實面貌。作者認為,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形容李鴻章,實在一點也不為過。這些被啓蒙主義話語霸權所壓抑所遮蔽的歷史暗角,經曾紀鑫別有意味的闡釋煥發出動人的光彩。
  《千古大變局》以重要歷史人物為支點,甚至運用了大量的小說筆法,但它既不同於傳記文學,也殊異於史學專著,而是一組以歷史為題材的文化散文,是經作者理性的邏輯演繹和感性的審美過濾之後的結晶。在對人物事件的敘述中,作者擅長運用比較的方法打量人物、分析問題,通過人物和事件的對比,顯豁出其間的共同點和差異性。而這些差異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歷史人物的人生態度和政治走嚮,並由此直接關涉到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曾國藩與《國破山河在》的主人公李鴻章更是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兩人的人生轉折皆緣於太平天國運動,前者為人自負,怕吃苦,愛睡懶覺,為人處事落拓不羈,後者卻循規蹈矩,一絲不苟,勤勉有加;前者懷有私心,對人對己念情循私,後者是理學家,以道義責任為重;前者“拼命作官”,貪戀仕途,後者主動請辭,幾近自盡;前者務實,註重實際實惠,坦言“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耳”,後者務虛,側重內在貫註,以道德文章為要……因此,儘管兩人既是師生,又是朋友,情誼深厚,但相互之間的關係卻相當微妙,若即若離。李鴻章的主要功績在於推行洋務運動,興辦實業,打造新式軍隊,而曾國藩率湘軍與太平軍作戰,不僅僅是為清廷打江山,在很大程度上更是“為道義而戰,為使命獻身”,說到底是為了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即兩千年來一以貫之的儒傢主流思想。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