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錶
劉半農 Liu Bannong郭沫若 Guo MoRuo李叔同 Li Shutong
夏承燾 Xia Chengdao王國維 Wang Guowei方詩銘 Fang Shiming
趙爾巽 Zhao Erxun柯劭忞 Ke Shaomin連橫 Lian Heng
吳則虞 Wu Zeyu呂思勉 Lv Simian費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
錢穆 Qian Mu何茲全 He Ciquan柏楊 Bai Yang
梁啓超 Liang Qichao林語堂 Lin Yutang吳晗 Wu Han
蔡東藩 Cai Dongfan陳汝衡 Chen Ruheng孫希孟 Sun Ximeng
唐蕓洲 Tang Yunzhou平江不肖生 Ping Jiangbuxiaosheng徐枕亞 Xu Zhenya
林紓 Lin Shu儲仁遜 Chu Renxun陸士諤 Liu Shie
冷佛 Leng Fo王利器 Wang Liqi馬非百 Ma Feibai
朱謙之 Zhu Qianzhi楊伯峻 Yang Bajun王明 Wang Ming
馬敘倫 Ma Xulun歐陽競無 Ouyang Jingmo道源法師 Dao Yuanfashi
岑仲勉 Cen Zhongmian徐珂 Xu Ke餘嘉錫 Yu Jiaxi
袁珂 Yuan Ke羅惇曧 Luo Dunrong張謇 Zhang Jian
何剛德 He Gangde葉德輝 She Dehui李葭榮 Li Jiarong
孟森 Meng Sen陶希聖 Tao Xisheng辜鴻銘 Gu Hongming
張春帆 Zhang Chunfan程善之 Cheng Shanzhi周大荒 Zhou Dahuang
李涵秋 Li Hanqiu張恨水 Zhang Henshui葉楚傖 She Chucang
周汝昌 Zhou Ruchang俞平伯 Yu Pingba張愛玲 Zhang Ailing
鬍適 Hu Shi朱一玄 Zhu Yixuan南懷瑾 Na Huaijin
張林嵐
作者  (1922年)
名: 張世楟
籍貫: 浙江浦江

人文學者 Scholar《青少年時代的趙超構》

閱讀張林嵐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張林嵐原名張世楟。生於1922年,浙江浦江人。中共黨員。民盟盟員。高級記者。張上世紀40年代就讀於國立西北大學。1937年加入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擔任縣大隊宣傳部長。1941年起,先後在陝西《青年日報》、華北《新聞報》、四川《新運日報》、重慶《上海新民報》、《新民晚報》工作,曾任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新民晚報》副總編輯、高級記者。
  張林嵐 - 簡介
  
  張林嵐作品
  張林嵐抗日戰爭初期加入民族解放先鋒隊,並主編《吼聲》周刊。西北大學肄業。民國34年(1945年)起,長期在《新民報》(重慶和上海的日報和晚報)工作,歷任編輯、記者、編輯部主任、文藝部主任、編委。1982年《新民晚報》復刊後,任編委、副總編輯,後專任評論員,並兼任該報主辦的《漫畫世界》常務副主編。以“一張”筆名撰寫雜文、隨筆。曾被選為上海市新聞學會副會長。1987年經全國新聞高級專業職務資格評審委員會評定為高級記者。1993年獲國務院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傢學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被選為上海市新聞學會副會長。
  張林嵐 - 成果
  
  張林嵐作品
  1990年離休。獲全國記者協會“從事新聞工作五十年”奬,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任上海市第七屆政協委員,上海新聞學會副會長。上世紀40年代開始寫詩,作品有長詩《灰色馬》、《積雪的山林》等,1949年後出版小說《國傢機密》,散文集《夢裏的童年》,雜文隨筆集《月下小品》、《月下小品及其他》、《月下三嘆》、《月下霜天》、《懷夢草》,傳記文學《趙超構傳》等。為《漫畫世界》、《上海新聞志》常務副主編,《新民晚報七十年史:飛入尋常百姓傢》主編。《趙超構傳》獲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優秀傳記文學奬,《月下小品》(部分作品)獲市文聯文學藝術奬,《七○七》獲全國優秀兒童文學奬。
  張林嵐 - 文學之路
  無論是住在建國西路、高安路口沿街的花園洋房底樓,還是後來搬到肇嘉浜路、高安路口的景福苑,張林嵐傢裏最奪目的一直是書。他似乎總有辦法按照自己的需要,改變室內陳設原有的功能:洋房的壁爐上排着書,新宅的裝飾隔斷照例是書的天下。
  
  11歲的時候,他跟着伯父去春暉中學讀書。春暉中學位於浙東丘陵和寧紹平原間,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潛、豐子愷早年都在這個學校教過書。
  
  青年張林嵐因關心時局而嚮往光明,因行為“偏左”而被當局視為異類,因頻受監視、懷疑、審問而被迫避害自保……
  
  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上半年,是他一生命運的轉折點。他轉學到省立杭初,聽到了許多抗日救國的消息和對時局的議論。從那時起,開始留心國傢大事。秘密加入民先,負責宣傳工作(民先是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的簡稱,是一二·九運動中,黨領導的革命青年團體)。還主編一份刊物,叫作《吼聲》,用來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和對形勢的看法,動員學校師生和社會青年參加救亡運動。不過,這份刊物纔出了一期就被禁了。
  1938年,結識了同鄉人、老黨員、《新華日報》戰地記者石西民以後,産生了去延安的願望。藉着西安的戰時工作幹部訓練團來浙江招考的機會轉赴延安。1939年盛夏,他徒步一萬四千餘裏,跨越浙、贛、湘、鄂、豫、陝六省,到達西安。到了那兒纔知道,陝甘寧邊區已遭國民黨軍層層封鎖,去延安已經不可能。不久,他被國民黨特務抓去,投入秘密監獄。
  1941年,得難友之助,他做了陝西《青年日報》記者。這個報紙和主辦機關是黨的地下組織所掌握的。他們是一二·九運動中的黨的骨幹,大都是中共黨員和民先隊員。國民黨特務一直把他看作“共産黨嫌疑分子”,暗中監視,他需要改換生存環境。為了找個掩護,他給自己取了個灰色的筆名:林嵐。這個筆名用久了,後來幹脆成了他正式的名字。在這段時期,他開始學習編輯、采訪及評論業務,懂得了編輯思想比編輯技術更加重要。教他辦報的是中共黨員李恭貽。在西安的三四年裏,他還是沒有逃過特務機關的“關照”,先後被“捉放”三次,吃了不少苦頭。
  
  國民黨第三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後,很多青年相約復學,他藉用別人的學生證插班西北大學國文係二年級。在那裏,結識了許多進步的青年,參加了學校的文學活動。可是,一學期沒讀完,他就被不知名的惡勢力趕出校門。經朋友推薦,回到西安《華北新聞》,當編輯部主任,代理總編輯,一個人編3個版。報社編輯部衹有他和生病在傢的總編輯趙蔭華兩個人。一年後,正是因為這段緣分,趙蔭華聽說重慶《新民報》在延攬人才,就把他介紹給《新民報》負責人。1945年8月,他經四川自貢到了重慶《新民報》。
  在《新民報》以及後來的《新民晚報》,張林嵐一幹就是半個多世紀。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大躍進”和“文革”等時期的張林嵐,幾乎體驗了中國現當代史的每一次變革,他喜愛平靜的、正常的辦報生涯,不願回首那些不堪的日子。暮年的他,謹言慎行,很少把話說滿。他習慣做300字一篇的短文作者,單是“月下小品”一個小專欄,20年中就寫了三四千篇。
  他參加了兩項史志類大工程:一項是130萬字的《上海新聞志》的編寫,這是幾個報社的離退休記者共同參加的,他是副主編之一。這項工作始於1986年,2000年底出書。還有一項是50多萬字的《飛入尋常百姓傢——新民晚報史》,由我總纂、改定。報史原定1989年出版,經過數易其稿,終於在2003年底出書。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