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表
俞樾 Yu Yue汤球 Shang Qiu
黄以周 Huang Yizhou赵尔巽 Zhao Erxun
柯劭忞 Ke Shaomin李宝嘉 Li Baojia
王韬 Wang Tao张祖翼(梁溪坐观老人) Zhang Zuyiliangxizuoguanlaoren
石玉昆 Dan Yukun刘鹗 Liu E
吴趼人 Wu Jianren林纾 Lin Shu
王先谦 Wang Xianqian徐珂 Xu Ke
孙诒让 Sun Yirang陈澧 Chen Li
易顺鼎 Yi Shunding张謇 Zhang Jian
何刚德 He Gangde马建忠 Ma Jianzhong
方浚师 Fang Junshi王之春 Wang Zhichun
何曰愈 He Yueyu徐时栋 Xu Shidong
朱锡绶 Zhu Xishou叶德辉 She Dehui
曾国藩 Zeng Guofan陈其元 Chen Jiyuan
孟森 Meng Sen辜鸿铭 Gu Hongming
俞达 Yu Da魏秀仁 Wei Xiuren
韩邦庆 Han Bangqing吴沃尧 Wu Woyao
陈村 Chen Cun刘铭传 Liu Mingchuan
沈葆桢 Shen Baozhen刘秉荣 Liu Bingrong
何怀宏 He Huaihong郑观应 Zheng Guanying
张之洞 Zhang Zhidong尹湛纳希 Yin Zhannaxi
容闳 Rong Hong孙中山 Sun Yat-sen
陈衍 Chen Yan陆心源 Lu Xinyuan
徐珂
作者  (1869年1928年)

百科全书 cyclopedia《清稗类钞》

阅读徐珂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1889年参加乡试,中举人。不过,他在科举考试中,终未再获功名。但他在学习传统文化之外,颇关注于新学,以至于1895年赴京参加会试时,曾参加过梁启超发起的呼吁变法的“公车上书”活动。又曾成为柳亚子、高旭等人1909年首创的爱国文化团体“南社”的成员。其间,为了维持生活,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他曾充当其幕僚,为将士讲解古书诗赋,但终因思想不合而离去。
  
  1901年他到了上海,与蔡元培、张元济相交往,因他长于文笔,又熟悉官方文书,喜欢收集邸报,而《外交报》正需要这样的文人,于是,徐珂便加入了该报。担任了《外交报》的编辑。外交报的成员有,董理一人(即张元济)、撰述一人(即蔡元培)、编辑一人(即徐珂)、译西文报一人(温宗饶),均由创始股东分任。另设译东文报一人,司帐一人,校缮一人,杂役二人。股东情况是:张元济两股,蔡元培杜亚泉合一股,温宗饶、商务印书馆各一股,赵从蕃、徐珂、沈幼珊股数不详(以上,据汪家熔先生提供的资料)。在张元济的收据上的签名人是赵从蕃、蔡元培和温宗饶;温宗饶的股单和收据上的签名人是赵从蕃、蔡元培和张元济,全年预算约为银洋五千五百元(再加开办费五十元。)《外交报》到1910年,共办了十年,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
  
  后来他随《外交报》一起成为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职员。接着又当上了《东方杂志》的编辑。老商务的一位编辑,即大名鼎鼎的章锡琛回忆说:“《东方杂志》创刊于1904年,原是一种选报性质的刊物,剪集每月报章杂志上的记事、论文,分类刊登,供留心时事者查考。《宫门抄》和《奏折》占首要地位,其次才是时论,只偶尔发表几篇撰译的文字。
  
  1909年前的编者名徐珂。因为编这种杂志完全是剪刀糨糊的工作,他一人在几个晚上业余时间就能完成,读者并不很多。”所以,后来徐珂在商务做过杂纂部长,他可说是地道的杂家。章锡琛的话虽然有点夸张,但说的也是事实。
  
  到1911年,杜亚泉接任《东方杂志》主编,对刊物进行了改革,杂志有了很大的改变和发展。于是,徐珂接管了“杂纂部”。据当时在编译所的同仁介绍,“徐在编译所担任杂纂部部长,我进去时,他正全力在搞《清稗类钞》,同时在他领导下编辑出版的有《上海指南》《日用须知》《醒世文柬指南》《通俗新尺牍》等等。这个部的主要工具是糨糊和剪刀,所有各种资料,均从报纸、杂志、政府公报等剪下或到处找人帮忙抄录在活页片上”(引自谢菊曾著《十里洋场的侧影》)。目的在于提供有关资料。
  
  据老商务同人说,“徐仲可身材矮小,极度近视,看书写字必须戴着眼镜与实物(指书本)接触在一起,才能看见。但他为人非常风趣,清末他极力提倡妇女天足,即以‘天苏阁’名其书斋,他喜填词,与宁乡程子大等互相唱和,作品时见于当时的《小说月报》。”“徐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对同事相当关心,每年春节照例在自己家中备办‘春酒’,邀请本部同人欢聚,这是别的部从来没有过。”
  
  勤写
  徐珂没有一天不写作。有一回眼睛生病,他彷惶苦闷,竟然终日不知所措。极度近视,看书写字必须戴着眼镜与实物(即书本)接触在一起,才能看见。白天事忙,他用一个小本子提要式的记住要记录的事,等有空的时候再整理书写。每天临睡的时候,他都要准备一支铅笔,一个小本子,放在床头,偶然想起什么来的时候,就爬起来记下,哪怕是影响了睡眠,他也不管。他写下的东西虽不是按日记述,却每每十来天连起来整理一次。老朋友夏剑丞曾经说他有闻必录,是极为勤奋的人,可惜没有在前清时候的军机处供职,不然,记下的都会是很珍贵的军国大事。徐珂自己写作又一个说法:“君(夏剑丞)不尝云,清人少笔记乎?仆欲一学此耻耳。”见他一天到晚忙于纂述,曾是爱国女校教师、给蔡元培作过大媒、用笔记录过梁漱溟东西文化访谈的夫人何墨君,还有小妾李希都埋冤说:“难道真的真的是写不到死,不罢休吗?”孜孜矻矻,日夕握笔,是徐珂写作的真实形象。
  
  待客
  宋朝的陈郁在他的《藏一话腴》里说到姜夔的时候,留下了这样的名言:“白石道人姜尧章,气貌若不胜衣,而笔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图书翰墨之藏,汗牛充栋。”徐珂曾经引用其中的“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来述说自己的家庭。徐珂的父祖两代都有好客家风,徐珂更是这样,一饭未尝无客,做了徐家座上的人,多为一时名流俊彦,可举者有张元济、蔡元培、康有为、胡适、梁启超、况周颐、潘仕成、王晋卿、王辑塘、冒鹤亭等人。徐珂是杭州人,清末的杭州风俗,是客人到了,即便是吃饭的时候,家里也不留人,徐家的家风刚好与此相反。他为人非常风趣,喜填词,与宁乡程子大等互相唱和,作品时见于当时的《小说月报》。徐珂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主持《东方杂志》杂纂部时,对同事相当关心,每年春节照例在自己家中备办“春酒”,邀请本部同人欢聚,同仁们说“这是别的部从来没有过的”。
  
  著作
  《清稗类钞》是他留给后人的一部前人笔记集。“全书48册。分时令、地理、外交、风俗、工艺、文学等92类,约一万三千五百余条。录自数百种清人笔记,并参考报章记载而成。范围广泛,检查便利,但选录颇为芜杂。”(参见《辞海》)80年代,此书还重印过,可见还有众多读者。另编有《清朝野史大观》《天苏阁丛刊》《康居笔记汇函》等掌故笔记著作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