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 人物列表
同治 Tong Chi安德鲁·约翰逊 Andrew Johnson
路易·阿道夫·梯也尔 Louis Adolphe Thiers詹姆斯·艾伯拉姆·加菲尔德 James Abram Garfield
亚历山大二世 Alexander II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 Ulysses Simpson Grant
切斯特·艾伦·阿瑟 Chester Alan Arthur威廉大帝 Wilhelm I
腓特烈三世 Friedrich III儒勒·格雷维 Francois Paul Jules Grévy
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 Sir John Alexander Macdonald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 Rutherford B. Hayes
帕特里斯·麦克马洪 Patrice MacMahon约翰·约瑟夫·考德威尔·阿伯特爵士 Sir John Joseph Caldwell Abbott
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 Marie François Sadi Carnot亚历山大三世 Alexander III Alexandrovich
约翰·斯帕洛·大卫·汤普森爵士 Sir John Sparrow David Thompson菲利·福尔 Francois Félix Faure
维多利亚女王 Queen Victoria本杰明·哈里森 Benjamin Harrison
威廉·麦金莱 William McKinley让·卡西米尔-佩里埃 Jean Paul Pierre Casimir-Périer
光绪 Guang Xu史蒂芬·格罗弗·克利夫兰 Stephen Grover Cleveland
史蒂芬·格罗弗·克利夫兰 Stephen Grover Cleveland爱德华七世 Edward VII
明治天皇查尔斯·塔珀爵士 Sir Charles Tupper
袁世凯 Yuan Shikai麦肯齐·鲍威尔爵士 Sir Mackenzie Bowell
尼古拉二世 Nicholas II冯国璋 Feng Guozhang
西奥多·罗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威尔弗里德·劳雷尔爵士 Sir Wilfrid Laurier
保罗·德沙内尔 Paul Deschanel周自齐 Zhou Ziji
沃伦·盖玛利尔·哈定 Warren Gamaliel Harding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 Thomas Woodrow Wilson
列宁 Vladimir Ilich Lenin孙中山 Sun Zhongshan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Friedrich Ebert黎元洪 Li Yuanhong
张作霖 Zhang Zuolin埃米勒·弗朗索瓦·卢贝 Émile François Loubet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 William Howard Taft克莱芒·阿尔芒·法利埃 Clement Armand Fallières
保罗·杜美 Paul Doumer胡惟德 Hu Weide
岑春煊 Cen Chunxuan小约翰·卡尔文·柯立芝 John Calvin Coolidge,Jr.
雷蒙·普恩加莱 Raymond Poincaré保罗·冯·兴登堡 Paul von Hindenburg
段祺瑞 Duan Qirui乔治五世 George V
加斯东·杜梅格 Gaston Doumergue罗伯特·莱尔德·博登爵士 Sir Robert Laird Borden
曹锟 Cao Kun徐世昌 Xu Shichang
威廉二世 Wilhelm II林森 Lin Sen
同治 Tong Chi
君主  (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
姓: 爱新觉罗
名: 载淳
网笔号: 清穆宗
开端终结
在位1862年1875年
同治1862年1874年

  同治为清穆宗王将相爱新觉罗·载淳的年号,相对于公元1862年至1874年,前后共13年。
  
  公历对照表
  
  元年 壬戌年 1862年
  
  二年 癸亥年 1863年
  
  三年 甲子年 1864年
  
  四年 乙丑年 1865年
  
  五年 丙寅年 1866年
  
  六年 丁卯年 1867年
  
  七年 戊辰年 1868年
  
  八年 己巳年 1869年
  
  九年 庚午年 1870年
  
  十年 辛未年 1871年
  
  十一年 壬申年 1872年
  
  十二年 癸酉年 1873年
  
  十三年 甲戌年 1874年
  
  同治大事纪
  
  同治三年 洪秀全逝世,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
  
  同治八年 最后一支使用太平天国年号的残余捻军袁大魁部于陕北保安被左宗棠消灭。
  
  同治帝
  
  姓名:爱新觉罗·载淳
  
  民族:满族
  
  出生: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
  
  属相:龙
  
  卒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
  
  享年:19岁
  
  谥号:毅皇帝
  
  庙号:穆宗陵寝:惠陵(清东陵)
  
  父亲:奕詝(咸丰)
  
  母亲:叶赫那拉氏,后尊为孝钦显皇后(即慈禧太后)
  
  初婚:16岁结婚,配偶:5人,阿鲁特氏为皇后
  
  子女:无
  
  继位人:载湉(光绪)
  
  最得意:兴办维新诸事
  
  最失意:父亲早故
  
  最不幸:身后皇后自尽
  
  最痛心:无子女
  
  最擅长:戏耍
  
  名爱新觉罗·载淳(公元1856-1875年),满族,咸丰病死后继位,是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另一说为患梅毒而死),终年19岁。葬于惠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在位时间为1861年至1875年 。
  
  同治帝载淳,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其母为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公元1861年7月咸丰病死后,他于同日在灵柩前继位,改年号为“祺祥”。
  
  同治皇帝的即位是清代帝王中最顺理成章,最没有争议的一个,咸丰皇帝共有两个儿子,同治是他的长子,次子三岁就夭折了,所以同治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同治即位时,只有6岁,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政。这一年的十月,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不满八位大臣专权,联合东宫慈安皇太后和恭亲王奕合谋发动辛酉政变,在护送咸丰帝梓宫回京之际,慈安、慈禧和小皇帝先行到达,采纳恭亲王建议,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实行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改年号为“同治”,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
  
  慈禧任奕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地主武装,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实行借洋兵剿逆的政策,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延缓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同治的荒淫程度比他父亲咸丰还要厉害。他有许多后妃,却还要常常带了两个心腹太监,换上平民服装,偷偷溜出皇宫,到京师的南城娼妓区去寻花问柳,夜间不回皇宫。据说,时间一长,染上了梅毒,病倒了。起初只觉得浑身发烧,口渴,腰疼,小便不畅。太医摸不透是什么病,只当普通的感冒来治。一连几天,烧热不退。又便秘,颈项、肓背、腰部等处发出紫红斑块。到公元1874年11月,头部、脸面上都出现紫色发亮的斑块,左边脸颊上的斑块被抓破,渗出血水,又颊肿得厉害,上下嘴唇都朝外鼓着,腰部化脓,很远就能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慈禧太后怕同治从镜子里见自己的尊容会受惊,便命太监将养心殿内所有的镜子都收藏起来,不便挪动的穿衣镜等,用红缎蒙上。同治命人拿镜子,皇后阿鲁特氏等人也以病人不宜照照子为理由劝阻。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宫中对于同治患梅毒之事多方掩饰,只说是出天花。一天,同治的皇后去养心殿探病,并向他诉说慈禧太后又为细微小事责骂她,还失声哭泣起来。慈禧本来就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并设下了监视的耳目。这天,慈禧听说皇后去探视皇帝,便亲自到养心殿东暖阁外偷听他俩的谈话。她听到皇后在诉说她的不是,就怒气冲冲地闯了进去,一把抓住皇后的头发,举手就打,并且叫内廷太监准备棍杖,要严厉责罚皇后。同治见状,被吓得昏厥了过去,慈禧这才没有对皇后用刑。同治的病势却从此越来越重,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死于养心殿东暖阁。没有过多久,皇后阿鲁特氏薨逝。 当然这个是没有史料记载的。是传闻。
  
  同治死后的庙号为穆宗毅皇帝,史称同治皇帝。
  
  附录:同治皇帝之死因
  
  同治帝载淳,是清王朝建立后的第八代皇帝,咸丰六年(1856)叶赫那拉氏(慈禧)所生,他是咸丰帝奕詝驾崩后唯一留下的儿子。载淳六岁(1861年)登基称帝,十七岁(1873年)亲政,未及二年,即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病逝,时年十九岁。
  
  关于他的死因,传闻很多,十分离奇,广为流传的是说他因行为不检,染梅毒而死。尤其一些野史小说,无中生有,添枝加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例如,影响很大的《清史演义》第七十九回写道:“同治帝一意寻花……受了淫毒”,并将其死因归于“御医未识受病缘由”蕴毒深而死。
  
  另部影响亦很大的《清宫历史演义》卷十二第九十六回也称:“穆宗(同治帝)一向在外胡闹不已,早就沾染了淫毒”,并在该书《编辑大意》中讲:“本书事实,或采辑名人文集,或依据私家笔记,语有来因,事可微信,绝非凭空结撰、向壁虚造之作品所可比拟。”这样,百年来就给广大读者一个印象:同治帝确系死于梅毒,“绝非凭空结撰、向壁虚造”。
  
  广为流传的台湾作家高阳写的长篇巨著《慈禧全传》第二部《玉座珠廉》(下)的《恶疾初起》一节中,认定“是梅毒!”。
  
  特别是电影《一代妖后》的公演,片尾说明同治皇帝本患梅毒,但在慈禧授意下,外称“天花”,还篡改档案,将御医们写的“脉案”。(即诊断记录及处方)篡改成天花病症。使得同治帝患梅毒致死之说,尽人皆知。
  
  若说文艺作品不是历史著作,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虚构和夸张的话,那么,一些论著亦持此话,其影响非同小可。如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1989年第6期载李镇同志文章《同治究竟死于何病》。李镇祖上“数代为御医,高祖李万清是咸丰皇室太医,曾为懿嫔(那拉氏)遇喜诊脉,确定慈禧怀孕而生同治。曾祖李德立就是给同治看病的主治御医,李德立的长子、李镇的祖父“曾任光禄寺置正,在清廷供事多年”,1938年,他曾告诉李镇:“同治确是死于梅毒”,“同治梅毒溃烂后,流脓不止,奇臭难闻,曾祖父(李德立)每日必须亲自为他清洗敷药,一个多月来受到强烈恶臭刺激,从此失去了嗅觉”。至于为什么在诊治同治帝的脉案上写为“天花”,李镇解释说:“据祖父面告,曾祖父奉沼入养心殿请脉之初,已看出是梅毒之症,为了填重起见,曾约一位有名外科御医张本仁会诊,一致肯定是杨梅大疮。自忖若奏明载淳生母慈禧,她通晓医道,喜怒无常,如若一时火起,指责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杀身之祸。倘若知情不报隐瞒病情,又怕责任重大,最终难免治罪,真是左右为难。经与右院判庄守和商议,认为反正是治不好的病,何况这是自古以来少见的帝王之绝症,难告于天下,不如装胡涂吧,既然宫中都说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来治”。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同志为澄清历史事实,在《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七辑中编纂公布了《同治进药簿》编者根据宫中所藏《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中御医对同治帝临死前诊断记录(即脉案)及处方进行研究,认为“从这本进药薄的名称,以及从载淳患病到去世的脉案、用药处方,都可以证明是因患天花没有治好而去世的”。
  
  第一,从理论上讲,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梅毒则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漫性传播疾病,患天花之初都要发烧,这是患急性传染病的规律,体温增加一度,脉搏增跳十次。从同治脉案可以清楚看到,从发病第一天就脉搏加快,发高烧达7天之久:十月三十日发病第一天,他“脉息浮数而细……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第二天“脉息浮数……咽喉干痛,胸满作呕,头眩身热”;第三天因发烧而“大便四日未行”;第四天至第七天,天天皆“脉息滑数”、“脉息数大”,均为发烧导致脉搏加块症状,说明起病很急。
  
  而患梅毒起病不急,无发烧症状,病情发展缓慢。
  
  第二,天花发病带季节性,有严格的发病时间,一般在冬春发生,非其时不可能发生,同治帝发病在阴历十月末,死于十二月初,与天花冬季发病相符合。
  
  而梅毒发病无明显的季节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第三,患天花开始还头痛、背痛、发冷、寒战等,皆为天花明显症状,在脉案中上述现象记录得相当详细:“十月三十日……发热头眩……身酸腿软”;“十一月初二日……腰疼胸堵”;“十一月初三日……呛咳腰疼”;“十一月初七日……腰疼腿酸,未能骤减”。皆为天花典型症状。
  
  而梅毒发病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表面像个健康人。
  
  第四,天花皮疹的形态,分布及转化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天花发病后的第一或第二日,皮肤上就可见皮疹,即斑疹,但数小时后即迅速变为丘疹,丘疹呈园形,边缘清晰。同治发病第一日,脉案记载:“皮肤发出疹形未透”;第二天为“疹形透出,挟杂瘟痘”,“头面周身疹中换杂之痘颗粒透出,系属天花二朝之喜”,“头面颈项颗粒稠密,颜色紫滞”,这里所说“瘟痘”,是指斑疹已转为丘疹。自这天御医确认同治帝患天花,在以后脉案中均记为天花。
  
  天花皮疹光发于额部、发际、面颊、腕,逐渐延及臂、躯干而至下肢,疹多见于身体暴露部位,即呈离心型分布,这与同治帝发病第二天脉案记载相同,直到十一月初七日仍“蒙头盖面,锁项咽关”,这与天花的皮疹分布特点吻合。
  
  天花在出疹后全身中毒症状显著减轻,脉案记:“十一月初三……颗粒渐长,紫艳稍化,胸堵烦呕俱退,大便已行,胃口渐开”;初四日“颗起长紫滞渐润,内症俱见稍减”;初五日“已有放白之势,饮食亦佳”;初六日“浆汁已行,饮食俱佳”。这些记载与天花症状极为相似。
  
  天花出疹后二至三日,丘疹开始灌浆,成为疱疹,疱疹中央凹下呈脐形,周围有红晕。脉案中亦记载:十一月初三日疱疹颗粒“极实顶陷,攒簇紫滞”;初四日疱疹“色艳板实,顶平不凸”;初五日“顶陷渐起”,“惟形欠饱满”;初六日“浆汁已行”、“惟浆未充足,根晕未收”。上述症状说明天花疱疹顶陷为明显脐形。
  
  天花发病的第八天至第九天,疱疹转为脓疱,脓疱形成二至三日逐渐干缩成痂,于发病的二至四周开始脱痂。同治帝脉案记载他皮疹转化始终都与天花症状一致:十一月初八日“浆渐苍老,盘晕赤色见退”;初九日“渐有收靥之势,惟收靥较迟”;直到十一月十八日“痂渐脱落,滑浊渐止”,说明天花病已基本结束。
  
  但梅毒则没有如此明显的急性发病过程,它发的斑疹如蚕豆大小,呈园形或略带不规则形,初起淡红,二至三周后呈青色或绿色,并不是脐形,与天花疱疹有明显区别。
  
  十一月十九日起,同治帝染上皮肤感染,这一天的脉案记载“发热头眩俱退,惟温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浸流脓水……头项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毒”,这种“痘痈”即并发的皮肤感染。二十日“痘痂渐落,发热咳嗽俱减”,天花渐愈,乃正常现象,但“腰疼重软,漫肿流汁……头项、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说明形成广泛皮肤感染的迹象;二十二日感染恶化:“溃破流汁……其余各处痘痈有已溃而毒未净者,有未溃而仍肿者”;二十三日虽然天花“痘痂俱落”,“惟腰间溃孔脓汁不减,红肿不消,臀肉左右溃孔二处流汁”;以后逐日恶化,说明他几乎没有抵抗力。
  
  此时,又并发坏疽性口炎,俗称“走马牙疳”,此病一般发生在全身性重症疾病的末期,常于短期内因全身衰竭而死亡。从同治脉案看,他全身皮肤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又并发了走马牙疳,导致他迅速死亡。
  
  这种病在口腔坏死部分迅速向周围及深部发展,痛疼、恶臭。脉案记载:十一月二十九日“牙胀面肿”:三十日“面颊肿硬,牙浮口粘”;十二月初一日“面颊硬肿,牙龈黑糜口臭”;初二日“各处痘痈俱见正脓……唇腮硬肿,牙龈黑糜,舌干口臭,大便黑粘”,开始便血,死期已近;初四日“牙龈黑臭,势恐口疳穿腮,毒热内扰”,这一天,御医已确诊为走马牙疳;初五日酉刻死亡。
  
  在社会上还有一种传说,李镇在文章中也加以重复:“据祖父面告,同治之病经曾祖父精心治疗,已有起色。十二月初四日午后,阿鲁特氏(同治皇后)来东暖阁视疾,当时载淳神志清醒……(皇后)哭诉备受母后(慈禧)刁难之苦,皇帝亦亲有感受,劝她暂且忍耐,待病好之后,总会有出头的日子。可知载淳在去世的前一天,所想的是病好之后的事,没有预感到明天就要死了。不料(在窗外偷听的)慈禧听到此处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闯入帏内,一把揪住皇后的头发用力猛拖,一大撮头发连同头皮都被拉了下来,又劈面猛击一掌,顿时皇后血流满面,惨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监传杖,棒打皇后,同治大惊,顿时昏厥,从床上跌落在地,病势加剧,从此昏迷不醒。急传先曾祖入阁请脉,但已牙关紧闭,滴药不进,于次日夜晚死去”。
  
  此说未见档案史料记载,其事有无策,姑不作评论,仅以脉案对照,可知:自十一月二十九日同治帝患走马牙疳后,御医们已经束手无策,脉案记载“正不制毒,症势日进,温补则恐阳亢,凉攻则防气败”,左右为难;到十二月初四日(即皇后挨打这一天)同治帝“脉息弦数无力,上唇肿木,腮紫肿硬……不能作脓,时流血水……毒热内扰,减食少寐,理必耗伤气血”。这样的状态,就不可能再经“精心治疗已有起色”,“神志清醒”,还能讲话更不可能有气力“从床上跌落在地”。
  
  总之,通过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公布的《同治进药簿》研究,我们认为,同治帝因患天花而死,而非梅毒。


  The Tongzhi Emperor (27 April 1856 – 12 January 1875), born Zaichun of the Manchu Aisin Gioro clan, was the tenth emperor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eighth Qing emperor to rule over China. His reign, from 1861 to 1875, which effectively lasted through his adolescence, was largely overshadowed by the rule of his mother Empress Dowager Cixi. Although he had little influence over state affairs, the events of his reign gave rise to what historians call the "Tongzhi Restoration", an unsuccessful attempt to stabilise and modernise China.
  
  BiographyThe only surviving son of the Xianfeng Emperor and Empress Dowager Cixi, Tongzhi attempted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period of the Tongzhi Restoration. His first regnal name was Qixiang (祺祥; Manchu: Fengšengge Sabingga), but this name was later abandoned by Cixi in favour of Tongzhi, a contraction of the classical phrase tonggui yu zhi (simplified Chinese: 同归与治; traditional Chinese: 同歸與治), which means "restoring order together". An alternate interpretation reads it as "mother and son co-emperors" (Chinese: 母子同治天下), which fits the state of affairs, as the empress dowager wielded real power and ruled behind the scen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phrase "attending audiences behind a curtain" (simplified Chinese: 垂帘听政; traditional Chinese: 垂簾聽政; pinyin: chuí lián tīng zhèng) was coined to describe Cixi's rule through her son.
  
  Tongzhi became emperor at the age of five upon the death of his father, the Xianfeng Emperor. His father's choice of regent, Sushun, was removed in favour of a partnership between his mother Empress Dowager Cixi, Empress Dowager Ci'an, and his uncle Prince Gong.
  
  Tongzhi married Empress Xiaozheyi, who was from a Mongol clan. He died of smallpox at the age of 18. He was buried in the Huiling Mausoleum, Eastern Qing Tombs, Hebei. He had no sons to succeed him. Folklore says that Tongzhi died from a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pecifically syphilis), due to his alleged affairs with prostitutes outside of the palace, and that the smallpox diagnosis was given only because the mere discussion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in China was taboo. However no credible evidence exists to substantiate the rumours.
  
  Tongzhi's mother Empress Dowager Cixi and Empress Dowager Ci'an resumed regency after enthroning Zaitian, son of Prince Chun, as the Guangxu Emperor. Empress Xiaozheyi died a few months after Tongzhi's death. Popular stories suggest that she either committed suicide or that Empress Dowager Cixi starved her to death by cutting off her food supply.
  
   FamilyFather: Xianfeng Emperor
  
  Mother: Noble Consort Yi (Empress Dowager Cixi)
  
   Consorts1.Empress Xiaozheyi, (Chinese: 孝哲毅皇后) of the Alute clan (1854–1875)
  
  2.Imperial Noble Consort Shushen, (Chinese: 淑慎皇贵妃) (1860–1905) née Fuca.
  
  3.Imperial Noble Consort Zhuanghe, (Chinese: 庄和皇贵妃) (1857–14 April 1921) née Alute was the aunt of Empress Xiaozheyi.
  
  4.Imperial Noble Consort Jingyi, (Chinese: 敬懿皇贵妃) (1856–1932) née Heseri.
  
  5.Imperial Noble Consort Ronghui, (Chinese: 荣惠皇贵妃) (1854–1933) née Silin Gioro.
<< 前一君主: 清文宗 咸丰清代同治 Tong Chi
(1862年1874年)
后一君主 >>: 清德宗 光绪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