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地: | 加拿大安大略省纽顿布鲁克 | ||||||
去世地: | 加拿大渥太华 | ||||||
|
生平
早年生活
皮尔逊于1897年在安大略省纽顿布鲁克镇(现多伦多市一部分)出生。1913年,他从咸美顿市的咸美顿中学毕业,同年在多伦多大学的维多利亚学院展开大学生活。
参与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后,皮尔逊加入多伦多大学救伤队成为一位护理员。1915年,他加入加拿大军队救伤队,职责为担架手,军衔为二等兵,后来升至中尉,任内曾派驻埃及和希腊。1917年,皮尔逊转至英国陆军飞行队(当时加拿大还没有自己的空军),担任空军中尉。然而,他于飞行训练期间发生意外并受伤,再于1918年在伦敦街头被巴士撞伤,因此被送回家养伤。他在空军的飞行教练有感“莱斯特”一名与飞行员的形象不符,因此为他另改“迈克”一名。自此,皮尔逊在公开场合和官方文件中保持使用“莱斯特”一名,但亲友却一律称呼他为“迈克”。
两战之间
一战结束后,皮尔逊重返校园,并于1919年从多伦多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位。他其后从马西基金获取奖学金,并往牛津大学的圣约翰学院就读,于1923年取得二等荣誉学士学位,再于1925年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学成后他返回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任教历史,并为多大的加式足球队和男子冰球队担任教练。1925年,他与多大学生玛利安·穆迪结婚,两人育有女儿派翠西亚和儿子杰弗里。
外交官
皮尔逊于1927年参与加拿大外交部招聘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获取录。他于1930年代末派驻伦敦,并成为加拿大驻英国高级专员公署的第二把交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负责协调军事补给和难民安置等事宜。他于1941年至1942年间在渥太华短暂出任外交部助理副部长,再于1942年6月调往加拿大驻美国大使馆。他于1945年正式出任加拿大驻美大使,到1946年9月为止,在建立联合国和北约组织的历程中担当重要角色。他更差点成为联合国首任秘书长,但因苏联否决而未能成事。
随着二战告终,时任加拿大总理威廉·莱昂·麦肯齐·金曾尝试罗致皮尔逊加入他的团队。然而,皮尔逊却不认同麦肯齐·金的处事作风,因此谢绝麦肯齐·金的邀请。皮尔逊待麦肯齐·金宣布退休后才加入政坛。
踏入政坛
1948年,路易斯·圣劳伦特接替麦肯齐·金出任加拿大自由党党魁和加拿大总理,并任命皮尔逊为对外事务部(即外交部前身)部长。当时皮尔逊不是国会议员;圣劳伦特遂委任代表安大略省阿尔戈马东选区的国会下议员汤玛士·法夸尔为加拿大国会上议院议员,以腾空该议席让皮尔逊参与补选。皮尔逊在补选顺利胜出,跻身国会下议院。
苏伊士危机
埃及于1956年7月26日宣布国有化苏伊士运河,为苏伊士危机写下序幕。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再于同年10月尾与埃及爆发武装冲突。随着形势急转直下,皮尔逊决定向联合国提议筹组维持和平部队,于11月初与其团队商讨建议,并拉拢各方的支持。联合国大会于11月7日通过1001号决议案,组织并派遣一支紧急部队往埃及执行维持和平任务。英法部队于1956年末撤离埃及,而以色列部队则于1957年春季撤退。他于1957年末获颁诺贝尔和平奖,以表扬他在这次危机中的贡献。
自由党党魁
自由党于1957年联邦大选中失利,以7席之差败给保守党,从执政党变成在野党。皮尔逊虽然保住自己的议席,但也失去其内阁部长地位。圣劳伦特于1958年告别政坛,而皮尔逊则于同年举行的党团大会中当选自由党新任党魁。
另一方面,以少数政府姿态执政的保守党于1958年初解散国会,触发九个月内第二场联邦大选。皮尔逊首度以党魁身份带领自由党进行竞选活动,却遭遇重大挫败,令保守党得以多数党姿态重返国会。自由党于1962年联邦大选的表现有所改善,令保守党再度以少数政府姿态执政。
然而,保守党政府在这届国会就应否容许美国在加拿大放置CIM-10导弹而面临内讧。国防部长哈克尼斯与总理约翰·迪芬贝克出现意见分歧而于1963年请辞,保守党政府其后倒台,触发1963年联邦大选。
总理
皮尔逊在竞选期间除了表明支持CIM-10导弹计划外,也承诺自由党若当选的话,会在任期头60日启动一连串改革,包括引入全民保健和全国退休金系统。自由党在这次选举压倒保守党,以少数政府姿态重新执政,皮尔逊亦成为加拿大总理。虽然自由党政府处于少数状态,但获新民主党支持,皮尔逊因此得以推行上述改革。
迄今加拿大联邦政府以英语为主要办公语言,鲜有以法语提供服务,而法语系国民的不满情绪亦于1960年代陆续浮现出来。有见及此,皮尔逊于1963年成立皇家双语及双文化委员会,以研究如何融合英语系和法语系社区。委员会最终建议将英法两语并列为全国官方语言,为加拿大于1969年正式实行双语制铺路。
皮尔逊在处理苏伊士危机时,埃及政府一度以加拿大当时的国旗带有英国国旗为由,否定加拿大在该次冲突中的中立地位;他自此认为加拿大国旗应采用更独特的设计。皮尔逊政府遂于1964年5月在国会提出动议更换国旗设计。一个由15名国会议员组成的跨党派委员会于同年9月成立以研究新国旗设计,并于10月22日接纳现有的红白直条配红枫叶设计。国会下议院于同年12月15日以大比数通过此设计,而新国旗于1965年2月15日正式启用。
退休及晚年生活
皮尔逊于1967年12月14日宣布离开政坛。自由党于1968年举行党魁选举,由皮尔逊带入内阁的皮埃尔·特鲁多当选新任党魁,并成为总理。此外,由皮尔逊提携的另外两名内阁厅长-约翰·内皮尔·特纳和让·克雷蒂安-在往后年间也曾先后出任总理。
皮尔逊其后重返学术界,在渥太华的卡尔顿大学就加拿大外交事务作演讲。他于1972年去世,遗体葬于魁北克省加蒂诺以北维克菲尔德的麦克拉伦墓园。
参考资料
- ^ Biography at the Dictionary of Canadian Biography Online
- ^ The Nobel Foundation. Lester B. Pearson Biography. Nobelprize.org. Retrieved on: October 13, 2008.
- ^ 3.03.1 3.2 3.3 3.4 Shadow of Heaven: The Life of Lester Pearson, volume 1, 1897-1948, by John English.
- ^ 4.04.1 "Pearson, Lester Bowles", Encyclopedia Canadiana, vol. 8, Ottawa, 1972, Grolier, 135.
- ^ "Pearson, Lester Bowles," Encyclopedia Canadiana, vol. 8, Ottawa, 1972, Grolier, 135.
- ^ "He attended man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was active in the UN from its inception." and "He signed 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for Canada in 1949 and represented his country at subsequent NATO Council meetings, acting as chairman in 1951-1952." See, "Pearson, Lester Bowles", Encyclopedia Canadiana, vol. 8, Ottawa, 1972, Grolier, 135.
- ^ Mr. Prime Minister 1867-1964, by Bruce Hutchison, Toronto 1964, Longmans Canada publishers.
- ^ 加拿大国会网站 皮尔逊议员资料
- ^ Lester Pearson & the Suez Crisis
- ^ 10.010.1 10.2 10.3 10.4 Lester Bowles Pearson: Biography
- ^ Beyond Words - Issue 5 - Fall 2009 - Looking Back
- ^ (Thorner 2003,p.524)
- ^ Reeve, Iain. Wrong turns on the road of symbolism. The Peak. 2007-05-21 [200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8).
- ^ Birth of the Canadian flag. Department of Canadian Heritage.[2011-04-25].
引用书籍
- Thorner, Thomas. A Country Nourished on Self-Doubt: Documents in Post-Confederation Canadian History. Broadview Press. 2003. ISBN 1-55111-548-4.
外部链接
- Biography at the Dictionary of Canadian Biography Online
- "Greatest Canadian" write-up of Lester Pearson
- National Archives biography
- Nobel prize website
- Canadian Peace Hall of Fame
- CBC Digital Archives– Lester B. Pearson: From Peacemaker to Prime Minister
- University of Toronto Athletic Hall of Fame, Inducted 1987
- Lester Bowles Pearson from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Pearson’s diplomacy during the Suez Crisis of 1956
Lester Bowles Pearson PC OM CC OBE (23 April 1897 – 27 December 1972) was a Canadian scholar, statesman, soldier, prime minister, and diplomat, who won the Nobel Peace Prize in 1957 for organizing the United Nations Emergency Force to resolve the Suez Canal Crisis. He was the 14th prime minister of Canada from 1963 to 1968, as the head of two back-to-back Liberal minority governments following elections in 1963 and 1965.
During Pearson's time as prime minister, his Liberal minority governments introduced universal health care, the Canada Student Loan Program, the Canada Pension Plan, the Order of Canada, and the Maple Leaf flag. His Liberal government also unified Canada's armed forces. Pearson convened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Bilingualism and Biculturalism, and he kept Canada out of the Vietnam War. In 1967, his government passed Bill C-168, which de facto abolished capital punishment in Canada by restricting it to a few capital offences for which it was never used, and which themselves were abolished in 1976. With these accomplishments, together with his groundbreaking work at the United Nations and in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which included his role in ending the Suez Crisis, Pearson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mong the most influential Canadians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is ranked among the greatest Canadian prime ministers.
<< 前一君主: 约翰·乔治·迪芬贝克 | 现代加拿大莱斯特·皮尔逊 Lester Bowles Pearson (1963年~1968年) | 后一君主 >>: 皮埃尔·特鲁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