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 人物列錶
莫洛托夫 Vyacheslav Mikhailovich Molotov馬林科夫 Georgy Maximilianovich Malenkov勃列日涅夫
安德羅波夫 Andropov契爾年科戈爾巴喬夫
葉利欽 Boris Yeltsin普京 Vladimir Putin梅德韋傑夫 Medvedev
普京 Vladimir Putin
勃列日涅夫
君主  (1907年元月1日1982年十一月10日)
列昂尼德·伊裏奇·布裏玆涅夫
開端終結
在位1964年1982年

  列昂尼德·伊裏奇·布裏玆涅夫(俄語: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聽 文件-播放,又譯勃列日涅夫,1907年1月1日(儒略歷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蘇聯政治傢,曾任蘇聯共産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後為總書記),蘇聯最高蘇维埃主席團主席和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
  
  1906年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於今烏剋蘭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剋。1931年加入蘇聯共産黨,1944年升為少將。1952年任蘇共中央書記。1953年斯大林逝世後,改任蘇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任哈薩剋黨中央第一書記,積極推行赫魯曉夫的墾荒政策。1956年再次當選為黨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和中央書記。1957年開除馬林科夫集團後,升任主席團正式委員。1960年任蘇聯最高蘇维埃主席團主席。1964年10月14日參與推翻赫魯曉夫的政變,任蘇共第一書記。在結束了赫魯曉夫的無序而帶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後,勃列日涅夫的政策總體趨嚮於保守和僵化,其領導期間腐化和裙帶風盛行。他在任期間,蘇聯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核武器的數量超過美國,成為軍事上的超級大國。 在他統治後期,由於超高的軍費開支和失敗的計劃經濟,蘇聯經濟已經停滯。
  
  對外方面他註重外交,推行“主權有限論”,聲稱當華沙條約成員國的社會主義政權受到威脅時,蘇聯可以進行武力干涉,此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義。他1968年派軍隊侵略捷剋斯洛伐剋。1976年5月,他成為蘇聯元帥。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蘇聯最高蘇维埃主席。1979年,由於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親蘇聯的政策,他發動了阿富汗戰爭,成為導致蘇聯衰落和最終解體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內1969年在珍寶島、鐵列剋提等地爆發了中蘇邊界衝突,之後蘇聯與中國關係長期沒有改善。但勃列日涅夫死前發表的1982年“塔什幹講話”,被認為是中蘇解凍的早期訊號。1982年12月10日在莫斯科逝世,享年75歲。
  
  勃列日涅夫晚年開始大搞個人崇拜,具有濃重的“勳章情結”,一生獲得114枚勳章。1976年12月,70歲生日時獲得“蘇聯英雄勳章”,這是當時蘇聯的最高勳章,一般衹授予為蘇聯國傢和社會做出偉大貢獻的人士。同樣出於慶生,他還獲得“列寧勳章”和“金星勳章”超過三次。1978年他還獲得軍隊最高勳章“勝利勳章”,成為二戰結束後唯一獲得該勳章人士。他死後,1989年蘇聯取消了他的這枚勳章資格。
<< 前一君主: 赫魯曉夫蘇聯勃列日涅夫
(1964年1982年)
後一君主 >>: 安德羅波夫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