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ó zuòzhělièbiǎo
féi liè 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féi liè · wēi lián shì Friedrich Wilhelm I
féi liè shì Friedrich Iféi liè · wēi lián 'èr shì Friedrich Wilhelm II
féi liè · wēi lián sān shì Friedrich Wilhelm IIIféi liè · wēi lián shì Friedrich Wilhelm IV von Preußen
wēi lián Wilhelm Iféi liè sān shì Friedrich III
wēi lián 'èr shì Wilhelm IIān · 'ěr Angela Merkel
· shī luó Gerhard Fritz Kurt Schröder 'ěr · 'ěr Helmut Josef Michael Kohl
'ěr · shī Helmut Heinrich Waldemar Schmidtwéi · lán Willy Brandt
'ěr · 'ào 'ěr · xīn Kurt Georg Kiesinger wéi · ài Ludwig Wilhelm Erhard
kāng · ā dēng Konrad Adenaueryuē hàn · wéi · · shí wèi lín · féng · luò Johann Ludwig Graf Schwerin von Krosigk
Adolf Hitlerbǎo luó · féng · xīng dēng bǎo Paul von Hindenburg
· ài Friedrich Ebertwēi lián · Wilhelm Pieck
'ěr · Walter Ulbrichtāi · áng Erich Honecker
āi gòng · lún Egon Krenz 'ěr màn rén Ludwig der Deutsche
pàng chá Karl III der Dickeā 'ěr Arnulf of Carinthia
wéi shì Louis IV de Germaniekāng shì Konrad
hǎi yīn shì niǎo zhě) Heinrich I der Voglerào tuō shì Otto I
ào tuō 'èr shì Otto IIào tuō sān shì Otto III
shèng hēng 'èr shì Heinrich IIkāng 'èr shì Konrad II
hǎi yīn sān shì Heinrich IIIhǎi yīn shì Heinrich IV
hǎi yīn shì Heinrich Vluò tài 'ěr 'èr shì Lothar II/III
hóng féi liè Friedrich Ihǎi yīn liù shì Heinrich VI
lún ruì de 'ào tuō shì Otto IV von Braunschweigféi liè 'èr shì Friedrich II
hǎi yīn shì Heinrich VII de shì Ludwig IV der Bayern
'ěr shì Karel I méng Sigismund von Luxemburg
shèng féi liè sān shì Frederick III 'ān shì Maximilian I
ào de chá Karl Vfěi nán shì Ferdinand I
'ān 'èr shì Maximilian II dào 'èr shì Rudolf II
Matthiasfěi nán 'èr shì Ferdinand II
fěi nán sān shì Ferdinand III 'ào shì Leopold I
yuē shì Josef I 'ěr liù shì Karl VI
hóng féi liè
guó shén shèng luó guó  (1122nián1190niánliùyuè10rì)
Federico Barbarossa
féi liè shì
luó
kāiduānzhōngjié
zàiwèi1155niánliùyuè18rì1190niánliùyuè10rì

腓特烈一世(德语:Friedrich I;1122年-1190年6月10日)也被称为红胡子腓特烈意大利语Federico Barbarossa或者巴巴罗萨(德语:Barbarossa,音译自意大利语的“红胡子”)霍亨斯陶芬王朝罗马人民的国王(1152年-1190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5年加冕)。他也是德意志士瓦本公爵(称腓特烈三世,1147年起)和意大利的国王(1154年-1186年)。他的父亲是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母亲是巴伐利亚的朱迪丝(属韦尔夫家族)。按亲属关系,他是国王康拉德三世的侄子。

国内政策

腓特烈一世像所有有才干的皇帝一样,试图在德意志境内驾驭桀骜不驯的诸侯。他在1158年颁布采邑法令,要求所有接受采邑者为皇帝服兵役。他的另一个重大举措是把大的诸侯领地分割成多块,因此在1156年将奥地利巴伐利亚公国分出来,使之成为独立公国。腓特烈一世企图把王室直辖的领地连成一片,并仰赖家臣进行统治。

入侵意大利

腓特烈一世对意大利的强烈兴趣使意大利事务成为他生命中最主要的部分。腓特烈一世的绰号是红胡子,在意大利语中,红胡子的译音为巴巴罗萨,意思是这位入侵者在意大利残杀无辜,让意大利人的血染红他的胡子,由此可见意大利人与腓特烈之间的血海深仇。

为征服伦巴第诸城市,使这些富饶地区成为帝国的税收来源,腓特烈一世长期执行侵略意大利的政策。他对意大利进行过5次军事入侵(1154年、1158年、1163年、1166年和1174年)。为巩固帝国在意大利统治,恢复德意志各公国的秩序。1153年与教宗达成康士坦斯协议,承诺保护教宗国,并帮助教宗夺取罗马的控职权。取得教宗的支持后,腓特烈一世对意大利进行六次远征并于1155年拿下罗马。1158年第二次占领米兰,并在意大利北部地区建立政权。然而这一举动导致他与教宗亚历山大三世的长期斗争,西西里和教宗国组成伦巴第同盟。1167年腓特烈一世在图斯库卢姆指战中大败联军,然而一场瘟疫席卷他的军队,导致他不得不班师回朝。1176年,伦巴第联盟(此时威尼斯和拜占庭也加入到联盟中)在莱尼亚诺战役中彻底打败腓特烈一世,迫使他在1183年的康斯坦茨和约中,承认地方城市拥有自由选举执行官的权利。不过腓特烈一世的意大利政策也取得一定成效。他不顾教宗乌尔巴诺三世的反对,通过安排儿子亨利与西西里王国的继承人科斯坦察结婚,霍亨斯陶芬王朝最终取得对西西里的统治权。然而,正是西西里领地成为后来霍亨斯陶芬王朝与教宗残酷争斗的根源,这场争斗最终使霍亨斯陶芬家族被斩尽杀绝。

与亨利的斗争

虽然腓特烈一世和他的帝国威名赫赫,但在业已形成诸侯割据的德意志,他的中央集权政策仍然受到强有力的挑战。他的主要敌人和竞争对手是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亨利并在1156年兼领了巴伐利亚。1174年,由于狮子亨利拒绝参加对意大利的军事行动,腓特烈一世向亨利进攻并将之打败。亨利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剥夺,只保住了不伦瑞克吕讷堡。但腓特烈一世并未将狮子亨利被没收的领地划入王室领地,而是将它们分给了其他公爵。从此这就在德意志成为一种惯例,即被没收的公爵领地只能短期为皇帝所拥有。

十字军东征和去世

1189年,腓特烈一世在与教宗和解后,与英国国王狮心王理查和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奥古斯都一起领导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然而,他最终未能到达圣地。在带领德军东征的途中,因为决意认为游过河比翻山越岭更省时间,于是真的跳进了河中,想证明给士兵看,结果在几分钟后淹死了。

家庭

妻子

  1. 勃艮第的比阿特丽斯

儿女

  1. 霍亨斯陶芬的比阿特丽克丝(1162年-1174年),与西西里国王古列尔莫二世订婚,但是在结婚前逝世。
  2. 腓特烈五世,出生于帕维亚,士瓦本公爵(1164年-1170年)
  3. 亨利六世,出生于尼美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65年11月-1197年9月28日于墨西拿逝世)
  4. 腓特烈六世,原名康拉德,出生于莫迪利亚纳,在兄长腓特烈五世逝世后改名为腓特烈,士瓦本公爵(1167年-1191年)
  5. 霍亨斯陶芬的吉塞拉(1168年-1184年)
  6. 奥东一世,勃艮第-普法尔茨伯爵(1170年6月/7月-于1200年1月13日在贝桑松被杀)
  7. 康拉德二世,士瓦本公爵(1173年-于1196年在喀斯鲁被杀)
  8. 雷诺(1170年10月/11月-早夭)
  9. 威廉(1176年6月/7月-早夭)
  10. 菲利普,与鄂图四世并列的对立国王(1198年至1208年),(1177年-1208年)
  11. 霍亨斯陶芬的阿格尼丝(1181年-死于1184年10月8日),与匈牙利国王伊姆雷订婚,但是在结婚前逝世。

非婚生子

  • 乌尔里希
  
<< qiányījūnzhù: luò tài 'ěr 'èr shìshén shèng luó guóhóng féi liè
(1155nián1190nián)
hòuyījūnzhù >>: hǎi yīn liù shì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