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 人物列錶
李昪 Li Bian劉玢 Liu Bin張遇賢 Zhang Yuxian
王延曦 Wang Yanxi段思平 Duan Saiping朱雀天皇 Emperor Suzaku
錢弘佐 Qian Hongzuo馬希範 Ma Xifan耶律德光 Ye Lvdeguang
劉知遠 Liu Zhiyuan高從誨 Gao Conghui劉承祐 Liu Chengyou
王延政 Wang Yanzheng耶律阮 Ye Lvyuan述律平 Shu Lvping
郭威 Guo Wei劉旻 Liu Min路易四世 Louis IV
劉晟 Liu Sheng柴榮 Chai Rong高保融 Gao Baorong
耶律李鬍 Ye Lvlihu李璟 Li Jing高保勖 Gao Baoxu
孟昶 Meng Chang李聖天 Visa Sambhava李彝殷 Li Yiyan
劉鈞 Liu Jun耶律璟 Ye Lvjing錢弘倧 Qian Hongzong
高繼衝 Gao Jichong奧托一世 Otto I石重貴 Dan Chonggui
趙匡胤 Zhao Kuangyin烈萬華 Lie Mohua李煜 Li Yu
劉鋹 Liu Chang洛泰爾一世 Lotarius I錢弘俶 Qian Hongchu
於格·卡佩 Hugues Capet趙光義 Zhao Guangyi
李昪
君主  (888年943年)
字: 正倫
網筆號: 光文肅武孝高皇帝
廟號: 烈祖
籍貫: 徐州
陵墓: 永陵
開端終結
在位937年943年
升元937年十月943年二月

詩詞《詠燈 Wing Light》   

閱讀李昪在诗海的作品!!!
  南唐先主李昪,字正倫,徐州人,楊行密養為子。以乞徐溫,初冒姓徐,名知誥。代溫秉政,受楊氏禪。僭帝位,謚烈祖,傳國三十九年。詩一篇。
  
  南唐烈祖李昪(888年—943年),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人,五代時期南唐建立者。
  本為孤兒,為楊行密於爭戰中所擄,並以為養子,而楊行密諸子不能容,遂將其給予徐溫(一說為徐溫所擄,並以為養子),並改名徐知誥。
  南吳時期,因功纍升升州(今江蘇南京)刺史、潤州(今江蘇鎮江)團練史,徐知誥為政寬仁,又能節儉自處,奬勵農桑,因此府庫充實。當時,徐溫居升州,並以徐溫長子徐知訓居南吳都城揚州(今江蘇揚州)控製南吳政權,天佑十五年(918年)徐知訓因驕傲荒淫為朱瑾所殺,徐知誥就近自潤州渡長江平變,自是徐溫乃以其代替徐知訓留揚州,日常政事皆由徐知誥處斷。
  徐知誥在揚州,一反徐知訓之作為,恭敬事奉吳王楊隆演,並且謙卑對待士大夫,對待部屬寬大,生活十分儉僕,並以宋齊丘為謀士,改革稅製,因此國傢遂漸富強,人心歸附。
  南吳順義七年(927年)徐溫去世,徐知誥與徐溫親子徐知詢爭權,徐知誥趁徐知詢入朝的機會,將其扣留,自此完全掌握南吳政權。天祚元年(935年),進封齊王。天祚三年(937年),改名徐誥。同年,篡奪南吳政權,即皇帝位,建立南唐,改年號升元。升元三年(939年),恢復原姓,並改名李昪。
  李昪登帝位後,勤於政事,並興利除弊,變更舊法;又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然而因服用方士丹藥中毒,個性變得暴躁易怒。升元七年(943年)背上生瘡,不久病情惡化去世,時年56歲,在位6年,謚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廟號烈祖,子李璟繼位。
  聰明忠厚的少年
  李昪,徐州(今江蘇徐州)人,字正倫,小名彭奴,其父親本姓潘,名榮,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六歲時李昪的父親就在戰亂中去世了,他隨母親跟着伯父一起到了淮南。不久,母親也不幸去世,成了孤兒的李昪衹好到寺廟裏勉強維生。後來楊行密派兵支援山東的王師範,攻打濠州(今安徽鳳陽)時得到了他,見他聰明機靈,長得也很招人喜愛,於是就想將他收為養子,但親生兒子們極力反對,楊行密無奈衹好把他給了屬將徐溫,李昪就做了徐溫的養子,改名為徐知誥。
  楊行密去世後,徐溫逐漸排除對手掌握了軍政大權,擁立楊隆演建立了吳國,以後又主持為楊溥謀劃稱帝,因而成為吳國的第一大臣。他讓自己的長子徐知訓駐守揚州(今江蘇揚州東北),自己則坐鎮潤州(今江蘇鎮江),隔江控製朝中大權。
  徐知誥長大後,不但相貌出衆,而且膽略過人,他為人厚道,待人誠懇,人緣也很好,威望高過徐溫的其他兒子們。徐溫的長子徐知訓對他異常忌恨,好幾次想加害於他,但都因為徐知誥人緣好而化險為夷。
  勤勉愛民
  徐溫讓徐知誥做樓船軍使,率領水軍駐守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後隨軍出徵立下戰功,被升為升州(今南京)刺史。當時江淮一帶剛剛平定,各地的官員都是一些武將出身的人,他們不知愛民,關心百姓疾苦,衹知道橫徵暴斂,搜刮錢財。而徐知誥卻與衆不同,他一上任就改變了武將們的那種做法,勤於政事,做事力求節儉,他還廣交儒生,實施寬仁政治,大大減輕了百姓們的負擔。因而時間不長,徐知誥愛民的名聲就傳遍了吳國,威望也因此大升。
  養父聽到後,就親自來查看,不禁暗自贊嘆。徐知誥管轄的升州和過去大變了樣,府庫充實,城墻修得高大堅固,城內也治理得井井有條,一派太平盛事的景象。徐溫看後非常高興,於是就坐享了這個養子的功績:他讓徐知誥到他坐鎮的潤州去治理,自己則搬到了升州來了,同時又將升州升格為金陵府。
  徐知誥開始不願意去,嚮養父提出要去宣州(今安徽宣州),說了好幾次,徐溫都沒有答應他,徐知誥因而整天悶悶不樂。他的謀士宋齊丘見他這樣,便極力勸說他,說還是去潤州為好:“徐知訓傲慢而又昏庸,難成大事,而且他又對老臣舊將橫加侮辱,我看他將來必定要出事,而且時間不會太長,您如果去了宣州,因為離那裏很遠,有事時無法及時應付,而潤州離揚州衹有一水之隔,用不了一個晚上就可以安定大事。您現在反而要捨棄這種有大好處的地方去宣州,到那裏枉度歲月,無聊得很啊!”
  徐知誥聽了,恍然大悟,他馬上出發到潤州上任去了。宋齊丘分析得果然非常準確,不久,徐知訓就出了事。他因為對屬下極度欺凌,惹惱了大將朱瑾,朱瑾忍不下這種待遇,就尋機將他殺死了。揚州頓時大亂,徐知誥隔着長江見對岸火光閃爍,馬上召集部下渡江過來,進城之後,很快就平定了朱瑾的叛亂。
  施惠政得民心
  徐溫得知揚州出事,趕忙領兵過來查看,見徐知誥已經平息了叛亂,穩定了局勢,非常高興,誇奬徐知誥說:“這次幸虧你在潤州,離得近,否則我傢大事已去,兄弟當中,你是有大功的!”然後,徐溫便讓徐知誥代替徐知訓治理揚州。
  徐知誥執政後,像他在升州時一樣施惠政於民,收攏民心。他完全改變了徐知訓的那種盛氣凌人的狂妄做法,對待吏民都很和藹,他還廢除了一些嚴酷的刑法,實行仁政。為減輕百姓負擔,他又下令免去一些不合理的稅收。此外鼓勵百姓積極生産,為百姓創造良好的條件。奴婢的買賣也被他嚴令禁止,就是百姓傢裏有了什麽婚喪之事,他也遍施恩惠,有睏難的家庭也能及時得到他的救濟。為了更好地治理當地政務,徐知誥又廣泛收攏有才幹的文人,而且加以重用。為此他還專門建造了一個延賓亭來接待四方的有識之士。像駱知祥、宋齊丘等人就成了他的心腹謀士,此外,他還註意打聽一些流落到他轄境內的士人,把他們請來委以重任,即使沒有什麽大的才能他也給個職務錄用。
  徐知誥關心民間疾苦,並不衹是做個樣子,而是身體力行。有一次,徐知誥在盛夏酷暑時外出,他不用傘也不拿扇子,隨從們看他熱得直流汗,便要撐開傘蓋,徐知誥婉言拒絶說:“士卒都暴露在驕陽下,我怎麽能用這東西呢?”徐知誥憑着他愛民如子的作為贏得了當地百姓和將士的深深愛戴,雖然當時掌握大權的是徐溫,但大部分的民心已經傾嚮於徐知誥。
  徐溫病死在金陵時,徐知誥馬上行動起來,他一方面以最快的速度將金陵接管過來,另一方面派兵阻止徐溫親生兒子徐知詢來繼承徐溫之位。徐知誥代替了徐溫的權臣職位,最後將楊溥推上了皇帝的寶座,自己掌握朝中實權。他也效仿原來徐溫的做法,自己到金陵,讓兒子徐景通駐守揚州。楊溥封徐知誥為東海郡王。
  嚮往帝位
  徐知誥的願望比他的養父徐溫要大得多,他不想總當第一大臣,他想的是皇位。但他又不好明說,就在一次照鏡子時對身邊的心腹周宗說:“我的功業已經完成了,可是我也老了。唉,這該怎麽辦呢?”
  周宗早就看出了徐知誥的心思,但主人不說他也不便挑明。見徐知誥這樣說,就明白了。於是,他就去聯合其他人,一起活動起來。大傢輪流勸徐知誥繼位稱帝,最後,徐知誥推辭謙讓了一番,終於答應了。
  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契丹天顯十二年、後晉天福二年五月,吳齊王徐(知)誥用謀士宋齊丘之計,欲聯合契丹共取中原,遣使節自海路獻美女、珍玩與契丹修好。契丹帝耶律德光亦遣使回報。
  吳執政徐知誥早有代吳之意,吳太和五年(公元933年),就曾聽謀主宋齊丘之策欲遷吳王都金陵,為吳王所罷。為謀禪代,徐知誥於太和六年幽吳臨川王楊蒙於和州。至吳天祚元年(公元935年)十月,吳加徐知誥尚父、太師、大丞相、天下兵馬大元帥,進封齊王,以升、潤、宣、池、歙、常、江、饒、信、海十州之地為齊國。幾乎相當於吳國一半的版圖。次年正月,徐知誥即建元帥府,設官職。十一月,吳又詔其置百官。以金陵(今江蘇南京)為西都。天祚三年正月,徐知誥建齊國,立宗廟、社稷,改金陵府為江寧府,牙城稱宮城,廳堂稱殿,百官多如天子之製,設騎兵八軍,步兵九軍,如國中之國。二月吳正式册命其為齊國王。三月,徐知誥改名徐誥,以示與養父徐溫諸子相區別。其取吳而代之而步步實現,距正式禪代已為時不遠。
  天祚三年(公元937年),楊溥被迫讓位,徐知誥正式稱帝,建國號大齊,以金陵為都城。稱帝建國後,徐知誥覺得姓徐不太好了,就在兩年之後恢復了李姓,改名為李昪,自稱為唐憲宗李恪的四世孫,所以他又將國號改為唐,為與唐朝和後唐區別,史稱為南唐。大凡皇帝都有一些神靈之類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常以民謠的形式傳播。在徐知誥稱帝前後,江南就有一句童謠“東海鯉魚飛上天”。等徐知誥當了皇帝,就有人出來解說這個民謠,東海指的是徐氏的封爵之名,即東海王,鯉魚指李弁,以此證明李弁的稱帝是有神靈啓示的。其實在封建社會,有很多人即使是很有威望的人為了爭取其他人的擁戴,也想藉助這種大傢都相信的民謠來為自己製造有利的輿論,特別是小孩子唱的童謠,更是覺得童言無欺,容易讓大傢相信,所以就編了朗朗上口的民謠讓兒童傳唱,以後再行動的時候百姓就以為是天意了,接受得也就非常容易了。
  保境安民做仁義之君
  登上了帝位,徐知誥沒有像其他的皇帝那樣變得昏庸起來,而是繼續施仁政,盡量為百姓謀福利。為了政權的長期穩定,也為了百姓長久地享受太平,徐知誥製定了一個根本的國策長期奉行,這就是保境安民。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力量和中原的勢力相比還有差距,所以製定了這個總的治國方針,對外邊的政權他盡力與之和好,萬不得以時纔北伐抗擊中原勢力,嚮南開拓疆土。有一次,因為江淮連年豐收,群臣都要求趁北方混亂之機北伐,恢復唐朝原來的疆土。徐知誥說:“我從小在軍旅中長大,經常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嚴重危害,能使百姓安定,我也就放心了,其他還要奢求什麽?”
  對於東邊的吳越國,徐知誥繼承了楊行密的做法,與之和平相處。有一年,吳越國發生了特大的火災,宮室和府庫都被燒得異常慘重,兵器鎧甲幾乎被燒盡了。這時,大臣們又提出趁此千載難逢的良機發兵,一舉滅掉吳越。徐知誥不但沒有答應,反而派人到吳越去慰問,此後又送去大量物資救濟,從此兩國盡消恩怨,長期地友好相處起來。
  吳越國在楊行密的時候就和江淮互相敵視,徐知誥見當時天下長期戰亂不止,厭惡用兵擾民,禍亂百姓。因此在稱帝之前就和吳越錢氏政權開始修好,把俘虜的吳越將士全部歸還,而錢氏也以桃報李,將俘虜的吳國的將士禮送回來,兩方面的關係有了根本性的轉折。
  徐知誥不喜歡用兵,但他的大臣中卻有不少喜歡談論戰爭的人,尤其是馮延巳,經常發表一些主張用兵的長篇大論,還狂妄地對徐知誥說:“田捨翁怎麽能成大事呢!”但徐知誥也不生氣,一心堅實自己的領地,不再想擴充領土之事。但這樣百姓也得到好處,一是太平,二是賦稅較輕,因為沒有戰爭的巨大消耗與需求。
  節儉的好榜樣
  徐知誥值得稱贊的要數他的節儉了,稱帝後他也沒有改變這種良好的習慣。穿的鞋是草編的,洗臉用具也是鐵製品,沒有什麽金盆銀盆。暑熱天氣時就睡在用青葛布做的帷帳裏面,左右聽候使喚的衹有一些老而醜的宮人,他們穿的衣服也是粗布做的,至於綾羅綢緞極少見到。徐知誥還很勤於政事,有時日夜連續地批閱奏章,設宴奏樂之類享樂的事也很少做,為大臣們做出了表率。但對於為國犧牲的人他毫不吝嗇,一般都給傢屬三年的俸祿。對於農田的賦稅也盡量公平,他派使者到各地去調查記錄各戶農田的肥瘠,然後分出等級納稅,百姓紛紛稱其公允。從此江淮一帶調兵和攤派賦役時就以土地的肥瘠為標準,杜絶了官吏的層層盤剝,從根本上減輕了百姓負擔。
  徐知誥之所以采取保境安民的方針,並非衹是厭惡用兵禍亂百姓一條原因,他在一次和大臣討論政事時透露了他的另一個更深層的原因。當時宋齊丘和馮延巳都說應當出兵吞併楚、吳越和閩國,徐知誥則說:“吳越的錢氏父子總是奉事中原政權,發兵攻打,弄不好要招來中原軍隊。閩國地方山險而地貧瘠,即使發兵攻打也要半年以上才能結束戰爭。就是占領了恐怕也是得到的少損失的大,而且當地人好作亂不好治理。要出兵衹有楚國的馬氏政權可以作為對象,也能輕易奪取,因為他不施仁政,枉法亂國。總之,就像孟子說的那樣,燕人取齊,恐怕驚動四鄰。就算是得到了尺寸之地卻得到了天下皆知的惡名,我不想落這麽個結果。”
  因為有了徐知誥的保境安民的政策,加上治理有方,南唐最終成為十國中經濟和文化最先進的地區,徐知誥也因此成為十國當中最傑出的政治傢,他對江淮一帶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南唐烈祖之死與陵墓欽陵
  在相對安定的條件下,南唐社會生産有所發展。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海上與契丹貿易。與同時割據諸國相比,南唐地大力強;由於興科舉、建學校,文化也比別國昌盛。南唐烈祖徐知誥則於南唐升元七年(公元943年)因信奉長生道術,死於丹石中毒。長子李璟繼位,為中主。
  李昪欽陵二陵均係依山為陵,相距約100米.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東,稱為欽陵,建於公元943年。李璟及其皇后鐘氏的合葬陵居西,稱為順陵,建於公元961年。李昪陵因建於南唐國勢強盛時;故規模較大,隨葬品較豐富;李璟陵則建於南唐國勢衰弱時,規模略小,隨葬品亦不豐富。
  李昪欽陵全長達21米餘,寬10米餘,包括前、中、後三間主室和十間側室。前、中兩室及其所附四間側室是磚結構,後室及其所附六間側室是石結構。墓門及前、中、後三個主室都仿照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木結構建築式樣,在壁面上用磚砌或石雕成梁、橋、柱子和鬥拱,再用石青、石緑、儲石和丹粉等礦物質顔料在其上繪以鮮豔的彩畫,圖案多作牡丹、蓮花、寶相、海石榴和雲氣紋等。據有關學者研究,認為這是目前國內現存最早的附屬在柱枋部分的彩畫遺跡,在建築史和藝術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李昪陵的中室和後室之間有哺道,在雨道口的中室北壁上方,橫列大型的雙竜攫珠的石刻浮雕,下方的左右兩側各置一尊足踩祥雲、披甲持劍的石刻浮雕武士像,原均敷金塗彩。後室的室頂為巨大青石條砌成的疊澀頂,上面繪有彩色的天象圖,包括日月星辰一百餘顆。後室地面的青石板上又雕刻着婉蜒麯折的江河形狀,象徵着地理圖。這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陵墓內部裝飾,是秦始皇陵以來帝王陵寢的裝飾傳統。後室的中後部有石砌棺床,棺床的側面有行竜浮雕,並用淺刻的捲草和海石榴花紋作為棺床平面的裝飾。
  李昪陵前、中、後室所附的側室內均有放置隨葬品的磚臺,原置的金、玉、銅、鐵和陶瓷質的器物均被早年盜墓者所掠走或破壞擾亂。考古發掘所得的劫餘器物以玉哀册和陶涌像較為重要,前者刻字填金,標明了該陵的陵名及下葬年代;後者有數以百計的男女宮中侍從涌和舞誦,以及各種動物涌,亦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見。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