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二世·亞歷山德羅維奇 | |||||||
|
生平
尼古拉二世是俄羅斯帝國的末代皇帝。生於俄國的聖彼得堡,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與皇后瑪利亞(丹麥公主達格瑪)的長子。
皇太子時期,為西伯利亞鐵路建設委員會主席。1891年,前往海參崴主持出席西伯利亞鐵路開工儀式時,順路訪問日本,於大津遇襲,史稱“大津事件”。
從19世紀末起,以重工業為中心的俄羅斯工業體係得到完善。高速成長的資本主義經濟與落後的第一産業之間産生了不可剋服的矛盾。1895年與德皇威廉二世干涉日本歸還遼東半島給中國。1900年,鎮壓義和團之後,派軍參與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北京,占領中國東北。與日本爭奪朝鮮和滿洲,在1904年爆發日俄戰爭。1905年,旅順被日本攻剋之後,聖彼得堡發生“血腥星期日”事件,爆發1905年革命。由於斯托雷平改革而暫時度過難關,但是又陷入更復雜的巴爾幹問題。
因皇太子阿列剋謝患有血友病,尼古拉二世的多數時間隱居在聖彼得堡的沙皇村和黑海的利瓦吉亞宮,與傢人待在一起。由於皇后寵信“惡僧”拉斯普京,引起年輕貴族和軍官團的不滿,尼古拉二世失去了軍部、官僚和資本傢的支持。
1914年,尼古拉二世帶領俄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戰況不利、糧食睏難等原因,激起人民的不滿。1917年,據說德皇威廉二世命令讓列寧從瑞士穿過德國領土,經芬蘭回國,讓其發動革命,以使俄國退出戰爭[來源請求]。1917年3月,聖彼得堡市民發動反饑餓遊行,引發二月革命。1917年3月2日,沙皇退位,傳位給弟弟米哈伊爾·亞歷山德羅維奇大公,但遭到弟弟拒絶承繼,於是羅曼諾夫王朝滅亡。
尼古拉二世退位後,英國國王喬治五世拒絶接受其傢族前往英國避難,於是尼古拉二世傢族被亞歷山大·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安置在西伯利亞的托博爾斯剋。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尼古拉二世傢族被布爾什維剋軍隊逮捕,囚禁於葉卡捷琳堡。1918年7月16日深夜或7月17日凌晨,尼古拉二世傢族包括和他們在一起的僕人近10人被看管他們的布爾什維剋秘密警察趕到地下室,使用機關槍掃射集體處决。他們的屍體被澆上硫酸和汽油銷毀,殘餘骨渣被埋藏在葉卡捷琳堡地區的一個廢棄洞穴中。
1990年代,尼古拉二世傢族的遺體被重新找到,並經DNA檢測得到確認。衹有阿列剋謝和一位公主(身份不詳,有一說是三公主瑪莉亞女大公)的遺體未被發現。1998年,根據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命令,尼古拉二世傢族的遺體被隆重安葬在聖彼得堡的彼得-保羅要塞教堂中。2000年,尼古拉二世傢族被俄羅斯東正教會追封為殉教聖徒。
紐約時報2007年11月25日報道,蘇维埃時期的檔案中,有行刑者回憶處决過程的秘密報告。一群業餘人士分析報告後發現,綫索就在行刑隊帶頭者尤洛夫斯基的證詞中。尤洛夫斯基表示,其他王室成員或支持者未來尋找沙皇一傢遺骸時,會將目標設定為十一具遺體;他們為了混淆視聽,故意將其中兩具屍體焚毀,並埋在另一個地點。
這群業餘人士根據綫索,在距離當初發現九具遺體地點約六十米的樹林裏,發現大抵燒得焦黑的兩具骨骸,裏面還夾雜子彈和盛裝強酸罐子的碎片,強酸應是用來毀屍滅跡。這些殘骸發現時的樣子和最早發現的九具屍體類似。
2008年,負責領導DNA鑒定團隊的莫斯科國立大學教授羅格耶夫接受采訪時,表示尼古拉二世全部的孩子,連之前都傳說逃過一劫的安娜斯塔西亞,幾乎都能夠被證實遭到殺害,一個都沒有留下來。
2008年七月,俄國總檢察長辦公室發表聲明說:“使用三種遺傳檢驗完整進行的DNA研究結果證實了一種假設,即第二座墓穴埋葬了馬利亞女大公和亞歷塞依皇太子的遺體。”在這項宣佈作出之後數小時,俄羅斯東正教徒將舉行儀式,以哀悼尼古拉二世與傢人一九一八年七月十七日凌晨遭布爾什維剋暴徒殺害九十周年。
2008年10月1日,俄羅斯最高法院正式為尼古拉二世平反,宣佈他的傢族是蘇聯鎮壓下的受害者。俄國當局正式推翻有關羅曼諾夫皇族罪有應得的觀念,而此一皇族所遭指控的罪名,正是九十年前布爾什維剋革命以及將沙皇一傢處死的重要正當性依據。最高法院發言人奧金佐夫說:“本院主席團宣佈,對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傢人的鎮壓毫無理由,並恢復他們的名譽。”。
婚姻
1894年11月26日在聖彼得堡娶黑森和萊茵大公國的維多利亞·愛麗絲·海倫娜·路易絲·比阿特麗絲郡主(Victoria Alice Helena Louise Beatrice) ,俄羅斯名為亞歷山德拉·費奧多羅芙娜。
子女
* 奧麗加女大公 Grand Duchess Olga 1895年-1918年
* 塔季揚娜女大公 Grand Duchess Tatiana 1897年-1918年
* 瑪麗亞女大公 Grand Duchess Maria 1899年-1918年
* 安娜斯塔西亞女大公 Grand Duchess Anastasia 1901年-1918年
* 阿列剋謝皇儲 Tsarevich Alexei 1904年-1918年
Nicholas II ruled from 1894 until his abdication on 15 March 1917. His reign saw Imperial Russia go from being one of the foremost great powers of the world to an economic and military disaster. Critics nicknamed him Nicholas the Bloody because of the Khodynka Tragedy, Bloody Sunday, and the anti-Semitic pogroms that occurred during his reign. As head of state, he approved the Russian mobilization of August 1914 which marked the first fatal step into World War I and thus into the demise of the Romanov dynasty.
Nicholas II abdicated following the February Revolution of 1917 during which he and his family were imprisoned first in the Alexander Palace at Czarskoe Selo, then later in the Governor's Mansion in Tobolsk, and finally at the Ipatiev House in Yekaterinburg. Nicholas II, his wife, his son, his four daughters, the family's medical doctor, the Czar's Valet, the Empress' Lady in Waiting and the family's cook were all killed in the same room by the Bolsheviks on the night of 17 July 1918. This led to the canonization of Nicholas II, his wife the Empress and their children as martyrs by various groups tied to the Russian Orthodox Church within Russia and, prominently, by the Russian Orthodox Church outside Rus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