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 孛兒衹斤 | |||||||||||||||
名: | 妥歡貼睦爾 | |||||||||||||||
網筆號: | 宣仁普孝皇帝 | |||||||||||||||
廟號: | 惠宗 | |||||||||||||||
|
元惠宗是元明宗的長子,元武宗的長孫,至順元年(1330年)他的母親被殺,他被驅逐,首先被驅逐到高麗,後來到廣西靜江(今桂林)。至順三年(1332年)十一月,元寧宗逝世,太後卜答失裏堅持棄子立侄,下令立妥歡貼睦爾為皇帝,受到左丞相欽察人燕帖木兒反對,因此一直到次年六月纔繼位。元統三年(1335年),燕帖木兒的兒子唐其勢陰謀推翻元惠宗,另立文宗義子答剌海。右丞相伯顔粉碎唐其勢叛亂,但從此他的勢力大增,把持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裏。伯顔采取排擠漢人的政策,如禁止漢人參政、取消科舉、不許漢人學蒙古語等,這些做法加深了漢蒙兩族之間的不和,也使得元惠宗更加不滿。至元五年(1340年)底,在伯顔之侄脫脫的幫助下,元惠宗罷免並流放伯顔,並廢黜文宗子燕帖古思,消除了奪權隱患,控製了政局。至正一年(1341年)脫脫為相,大改伯顔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由右丞相脫脫(後改由阿魯圖)主持,於至正五年(1345年)修成。又頒《至正修格》。史稱“至正新政”。
後期怠於政事,荒於遊宴,學“行房中運氣之術”,有匠材,能製金人玉女自動報時器。又造宮漏,“其精巧絶出,人謂前代所罕有”,史稱“魯班天子”。至正十年(1350年)國內發生通貨膨脹,加上為了治水(當時因黃河水災頻繁,元惠宗下令右丞相脫脫遏黃河回故道以整治水患)加重了徭役,導致至正十一年(1351年)紅巾軍起義。雖然1362年元軍獲得很大戰果,但由於起義軍的勢力已經很大,朝廷內部又發生皇帝和皇太子(即後來即位的元昭宗)兩派之間的明爭暗鬥,因此元惠宗無法有效地控製政局,而在外的各行省的將領有時也各行其是,不聽中央統一指揮。這一切給朱元璋提供了鞏固其地位的機會。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統一南方,責令北伐,徐達率領的軍隊逼近大都,元惠宗夜半開大都的建德門北奔,首先逃往上都,後逃往應昌。他在那裏兩次組織兵力試圖收復大都,但都被明朝軍隊擊敗,於洪武三年(1370年)因痢疾在應昌(今內蒙古剋什剋勝旗達裏諾爾西南)去世。
軼聞
後世盛傳元順帝妥歡帖睦爾為宋恭帝之子。元文宗曾佈告中外,“言明宗在朔漠之時,素謂(妥歡帖睦爾)非其己子。”遂徙於高麗,後遷靜江。元末明初人權衡撰《庚申外史》,謂瀛國公駐錫甘州山寺(元時稱十字寺,即張掖大佛寺)時,封地位於汪古部舊地及居延一帶的趙王曾以一回回女子與之(即順帝生母邁來迪)。延祐七年四月,回回女生一男子。時值武宗長子周王和世琜(即位後為元明宗)流亡西北,過甘州山寺,見瀛國公幼子,“大喜,因求為子,並其母載以歸”。明代以後,此說遂成確論。至清代,四庫提要認為此說乃宋遺民偽造,明人“附會而盛傳之”,“核以事實,渺無可據,實為荒誕之尤,非信史也”。”近時學者有謂瀛國公在移駐甘州之前,可能居於謙州吉利吉思地界(今葉尼塞河上遊)。當時周王和世琜自陝西至嶺北過金山(阿爾泰山),流亡於察合臺後王封地,地理上與謙州接近,因此有相見贈子的可能。
<< 前一君主: 寧宗 衝聖嗣孝皇帝 宜林奇葆 | 元代烏哈噶圖可汗 (1333年~1370年) | 後一君主 >>: 德祖 玄皇帝 朱百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