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 人物列錶
斯特芳·馬拉美 Stephane Mallarme古爾蒙 Remy de Gourmont保爾-讓·圖萊 Paul-Jean Toulet
弗朗西斯·雅姆 Francis Jammes法爾格 Léon-Paul Fargue剋洛岱爾 Paul Claudel
保爾·瓦雷裏 Paul Valery夏爾·佩吉 Charles Peguy蘇佩維埃爾 Jules Supervielle
布洛東 André Breton艾呂雅 Paul Eluard阿波裏奈爾 Guillaume Apollinaire
阿拉貢 Louis Aragon保爾·福爾 Paul Fort埃雷迪亞 José Maria de Heredia
阿爾托 Antonin Artaud勒韋迪 Pierre Reverdy拜斯 Saint-John Perse
普呂多姆 Sully Prudhomme伊凡·哥爾 Yvan Goll弗裏德裏剋·米斯特拉爾 Frédéric Mistral
瓦雷裏 Paul Valéry雷尼埃 Henri de Régnier馬拉美 Stéphane Mallarmé
保爾·艾呂雅 Paul Éluard
馬拉美 Stéphane Mallarmé
詩人  (1842年三月18日1898年九月9日)
Étienne Mallarmé
斯特凡·馬拉梅
艾提安·馬拉梅


斯特凡·馬拉梅(法語:Stéphane Mallarmé,1842年3月18日-1898年9月9日)原名艾提安·馬拉梅(法語:Étienne Mallarmé),19世紀法國詩人,文學評論傢。與阿蒂爾·蘭波保爾·魏爾倫同為早期象徵主義詩歌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希羅狄亞德》(1875年)、《牧神的午後》(1876年)、《骰子一擲》(1897年)等。

人物履歷

斯特芳·馬拉美很小的時候,母親、父親和姐姐相繼離開人世,成了一個孤兒,衹是在外祖母的懷中得到一些關懷。中學時代,詩人迷上了詩歌。1862年,詩人開始發表詩歌,同年去英國進修英語。1863年回到法國。1866年,詩歌開始受到詩壇的關註。  

 

主要作品

斯特芳·馬拉美作品不多,著有《詩與散文》、詩集《徜徉集》等。長詩《希羅狄亞德)(1875)、《牧神的午後》 (1876)詩人晚年的詩作《骰子一擲,不會改變偶然》(1897)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主要成就

1896年,詩人被選為“詩人之王”,成為法國詩壇現代主義象徵主義詩歌的領袖人物。  

 

作品影響

斯特芳·馬拉美的詩歌幽晦而神秘,將世態的坎坷、變故變成了語言的柔韌飄逸的舞姿,將心靈的甘苦演變成天籟般的音韻意趣。晚年的詩作

《骰子一擲,不會改變偶然》晦澀難懂,是馬拉美最令人睏惑的一首詩。這首詩的文字排列非常奇持,它有時呈樓梯式,有時一行衹有一個字,有時一頁衹有一個字或幾個字。馬拉美企圖描畫出思維同混亂的宇宙接觸的歷程,他力圖洞穿宇宙的奧秘和法則。這個歷程也是詩人將字句寫到紙上,尋求能夠表現現實的語言結合的過程。這首詩無論在語言、詩句,還是在韻律方面,都大大革新了詩歌創作,直接邁嚮了20世紀的詩歌。  

 

詩歌特點

斯特芳·馬拉美的詩歌追求語言美、句法多變化和音樂性,確立了自由詩的形式;詩歌有多種象徵含義,導致晦澀難懂;後期詩作尤其如此,需要讀者去發現含義,詩歌具有深奧的哲理。  

 

作品賞析

《海風》

肉體是悲慘的,唉!我讀過所有的書籍,

逃遁!逃嚮那邊!我感到鳥兒們醉心

在無名的泡沫和藍天的中間!

沉入大海的這顆心將一無所戀:

映入眼簾的古老花園,

夜呵!這照耀着潔白無瑕的

空紙上凄涼的燈光,

還有那哺乳嬰兒的少婦,都不能將我留下。

我要離去!輪船,搖晃着你的桅檣,

嚮着一個異國的自然起錨!

煩惱!我受着熱望的折磨,

眼前猶自閃現着那挹淚訣別的情景,

也許,桅檣會招來風暴

風暴傾覆了船衹,

沉沒了桅檣,沉沒了桅檣,又不見肥沃的島嶼……

然而,我的心啊,傾聽着水手的歌!


Stéphane Mallarmé (/ˌmælɑːrˈm/ MAL-ar-MAY, French: [stefan malaʁme] (About this soundlisten); 18 March 1842 – 9 September 1898), pen name of Étienne Mallarmé, was a French poet and critic. He was a major French symbolist poet, and his work anticipated and inspired several revolutionary artistic schools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such as CubismFuturismDadaism, and Surrealism.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