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 人物列表
寇准 Kou Zhun晏殊 Yan Shu潘阆 Pan Lang
张先 Zhang Xian柳永 Liu Yong范仲淹 Fan Zhongyan
张昪 Zhang Bian李遵勖 Li Zunxu林逋 Lin Bu
苏舜钦 Su Shunqin张伯端 Zhang Baduan钱惟演 Qian Weiyan
叶清臣 She Qingchen荣諲 Rong Yin韩琦 Han Qi
陈越 Chen Yue刘筠 Liu Jun石介 Dan Jie
宋庠 Song Xiang王旦 Wang Dan姚铉 Yao Xuan
荣諲 Rong Yin赵抃 Zhao Bian
赵抃
诗人  宋(1008年1084年)

诗词《折新荷引 break New netherlands casue》   

阅读赵抃在诗海的作品!!!
  摘要:赵抃,官至参知政事,北宋仁宗、英宗、神宗要臣、重臣,既是政治上的铁腕人物,又是百姓的父母官。“以宽为治”是他的行政特点,其政策思想和行政作风,很有创造性和个性特点。其政绩既显于朝中,尤显于治蜀、治虔和越州救灾。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文学家。本文正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赵抃一生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并揭不了这一历史人物对于当今反腐廉政建设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在文学上,则着重分析了他经三峡入蜀时所作的《初入峡》、《下牢津》诗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赵抃;治蜀;三游洞;下牢溪;诗
  
  中图分类号:K 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1769(2002)06- 0010- 05
  
  北宋文坛上崛起了如欧阳修、晏殊、梅尧臣、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秦观等一批在历史上极有影响的作家;同时在政坛上也涌现了如范仲淹、王安石这样的大改革家,如寇准、晏殊、包拯、欧阳修、韩琦、富弼等这样一批才华出众、刚正不阿的名臣、贤臣。
  
  赵抃与欧阳修是同时候人,均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然赵抃与欧阳修比,则鲜为人知了。其实,赵抃也是北宋极有影响的杰出政治家。他“以宽为治”、“宽猛不同”,尤以治虔、治蜀、治越政绩卓著。其行政作风和政策思想,极赋创造性和个性特点。苏轼论赵抃曰:“公为人,和易温厚,周旋曲密”,“与人言,如恐伤人”;“然至论朝廷事,分别邪正,慨然不可夺”(P998)。显然,他既是一位政治上的铁腕人物,同时又是一位充满着仁爱的名副其实的“父母官”。其“越州救灾”的感人肺腑的生动典型事迹,则充分体现了他一心为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赵抃为政、行政作风及其崇高的“父母官”形象,既有着历史意义,且有着较高的现实教育意义。
  
  赵抃还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文学家,尤以诗著称。其诗“谐婉多姿”、清新秀美、朗朗上口。他经三峡人蜀时所作三游洞、下牢溪诗(即《初人峡》、《下牢溪》),则充分体现了他的诗的这些艺术特色。
  
  苏轼曾为其作了《赵清献公神道碑》,曾巩曾为其撰写了专文《越州赵公救灾记》。清乾隆年间所修《四库全书》收人其《清献集》十卷。然自近代、现代和当代来,对赵抃的研究和宣传,则几乎空白。故挖掘历史人物,选择赵抃作为描述研究对象,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一、赵抃,北宋政坛上的奇才怪才、铁腕人物
  
  赵抃,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其先祖京兆奉天(今西安市)人,仕宦之家;五代之乱,徙于越。赵抃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公少孤且贫,刻意力学”(P994),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早年任武安军(今长沙)节度推官①,崇安(今福建武夷山)、海陵(今江苏泰州)、江原(今四川崇庆) 等县知县,泗州(今江苏盱眙境)通判;后任殿中侍御史、梓州路(治今四川三台县)转运使、右司谏、虔州(今江西赣州境)知府、河北都转运使、成都知府。熙宁元年(1068年),擢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拜资政殿学士、知杭州,改知青州(今山东青州境);后知越州(治今渐江绍兴)。不久复徙杭州直至隐退。
  
  从以上履历看得出,赵抃长期于地方任职:三任知县,七任知府、知州,两任转运使;还做过州府推官、通判。这些任职,极有利于他更广泛地接触社会、民众,更深地体察、了解到各个阶层人们的情况和最下层人民的民情、疾苦;也更有利于锻炼、提高他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决策、行政的能力、水平。
  
  苏轼曾用“和易温厚,周旋曲密”及“分别邪正,慨然不可夺”二语从两个方面来概括赵抃的性格;曾巩也曾用“直道正行”、“岂弟之实”(P1261)两句话来描述他的为政为人。“岂弟”者“恺悌”也,和乐平易之意。故不论从苏轼的论述看,还是从曾巩的论述看,均说明赵抃是一个既仁慈、仁爱且又铁面无私的人物,是一个柔中有刚、刚柔并举的人物。他为政一生的最突出特点则正是他的这一性格的集中表现:以宽为治,“宽猛不同”;务实、勤政,原则性强。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政治上,赵抃是一个铁腕人物。
  
  在武安军任推官时,有人曾伪造印章,以作更改赦免用;法吏要将其处死。赵抃在了解案情后,严加制止:“赦前不用,赦后不造,不当死。”(P10321)此人终判不死而获救。之后在其知祟安县、徙通判宜州(治今广西宜山县)时,有死囚刚系狱,患痈未溃。赵抃即命医为之治疗,使其免于瘐死而生还。赵抃此举,显然是他秉性“柔”中的人道精神的体现。但在最黑暗的专制主义时代,要在一个封建牢狱里对一个死囚犯实行人道主义,却决非易事!故赵抃此举,也正是他在政治上有胆有识情怀的表现。他办事果决、稳重、有魄力。在泗州任通判时,濠州(治今安徽凤阳)廪赐军响“不如法”,士卒声称“兵变”,吓得该郡守不等天黑便关门闭户,不敢出门。该路转运使召遣赵抃前往摄政处置。赵抃抵濠州后,“从容如平时,州以无事”。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赵抃经翰林学士、后为国相的曾公亮推荐而升为殿中侍御史。御史任上,他正气凛然,弹劾不避权贵,人称“铁面御史”。他宣称要严格区分朝中“君子”与“小人”的界线。认为“小人虽小过,当力排而绝之,后乃无患;君子不幸诖( guà挂)误②,当保持爱惜,以成就其德”( P994 )。赵抃的“君子不幸诖误,当保持爱惜”的观点是极富创造性的。“小人”当然是指朝中的邪恶势力,即奸保、贪官、昏官。“君子”则是指忠良、贤臣—用现代语说即“人才”。赵抃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即对不幸失误的好官应抱何种态度。赵抃的态度很鲜明:对于朝中的邪恶势力,应坚决予以打击,应彻底干净地将他们清除出朝廷,以绝后患;而对朝中的好官、栋梁之材,哪怕是犯了错误的,也要旗帜鲜明地加以爱惜、保护,以让他们有立功建业、继续发挥巨大作用的时空。在此,赵抃所强调的是重视和保护人才。
  
  《宋史》记载赵抃“铁面御史”形象的事迹颇多。刘沆以参知政事的身份监护温成皇后丧事;升为国相后也仍行事如初。赵抃认为其行为有失“国体”,上书论沆“当罢”。显然,赵抃对刘沆的批判是中肯的。温成皇后原本宫中仁宗特别宠爱的妃子,临死时,册封为皇后。欧阳修便曾尖锐地批评仁宗对温成皇后过于“优崇”。当仁宗选择温成皇后逝世一周年之日,在兴国寺奉安真宗皇帝御容、并于此之后又要求大臣们随同他一起前往“幸临”温成皇后祀庙时,欧阳修对“幸临温成皇后”之举,则坚决予以抵制:他不仅自己不去“幸临”,且还上《请驾不幸温成庙扎子》(P851),乞请仁宗皇帝也不应去“幸临”。而刘沆之流则恰恰相反,为阿谀迎合仁宗,先以参知政事身份、后以国相资格,将纪念温成皇后的各种仪式、庆典、葬礼,均搞得异常隆重!刘沆的这些有失“国体”的行为,则恰恰助长了仁宗对后宫美色的过分思念和宠爱。宰相陈执中既是一个胸无点墨的庸官,且是一个凶狠暴戾的恶棍,还是一个反对“庆历新政”的死硬派。他曾不择手段地造遥、毁谤新政人物范仲淹;任宰相期间,他又曾毒打自家家奴迎儿至死。赵抃上书论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过错颇多。阴谋反对“庆历新政”、平生非为、奉使不法的宜徽使王拱辰,不称职的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均在赵抃的鼎力弹劫下纷纷落马。
  
  在严厉打击“小人”的同时,他还竭力保护“君子”。如吴充、鞠真卿、刁约、马遵、吕景初、吴中腹等一批朝中高级官员均因某种“过失”而相继被逐;赵抃极力上疏申辩而终于使他们一一重返朝廷任职。至和二年 (1055年),吕溱、蔡襄、韩绛等一批要臣均出守外任;欧阳修、贾黯因竭力弹劫宰相陈执中而“冒犯”了仁宗,亦自请外任,并被恩准。赵抃上疏力保:“近日正人端士纷纷引去,侍从之贤如修辈无几,今皆欲去者,以正色立朝,不能馅事权要,伤之者众耳。” ( P10322)正是在赵抃和知制诰刘敞的力谏下,欧、贾得以复领原职。不久,欧阳修为朝廷委以重任,出使契丹。
  
  为右司谏时,陈升之结交、贿赂宦官,以达步青云晋升枢密副使之目的。赵抃与唐介、范师道等连上疏二十余章,予以揭露,终于将其打下去!然而赵抃也因此而被调出朝廷,知虔州。
  
  虔州任期满后返京,进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时反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死硬派贾昌朝以故国相知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境)。赵抃抵魏州执行公务,要按察他的国库;贾昌朝横加阻拦,派人传话:“前此,监司未有按视吾藏者。”其意是说:你赵抃也休动我的国库!对贾昌朝的挑战,赵抃决无退让,回话说:“舍是,则他郡不服。”并带着人马前往按察。赵抃还受旨督察该路区域的招募丁勇事。该区域募兵勇普遍未能如数按期完成。皇帝有诏:到期未能如数完成募勇者坐罪惩处。因此而坐连戴罪的官吏达八百余人。赵抃上疏奏请朝廷: “河朔(指黄河以北)频岁丰,故应募者少,请宽其罪,以俟农隙(意待农闲时)。” ( P10323)朝廷准请。不久,募勇数足,坐罪官吏获免。贾昌朝因此愧服。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赵抃因反王安石而谪任杭州知府。抵任后,杭州一批无赖子弟认为赵抃宽厚可欺而肆意制造事端、骈聚为恶。赵抃知其来意,决不手软,下令缉捕。他择重犯刺面发配他州,以惩恶党。恶党相继遁迹。
  
  二、入蜀治益,名震天下
  
  赵抃在地方任上所取得的成绩最大者,则要算是在治虔、治越和治蜀上——尤其是后者。
  
  虔州(今江西赣州境),地处僻远贫困大山区,“素难治”。赵抃从右司谏贬至虔州任知州后,实行“严而不苛”、宽严并举之策。主要是加强对县令的管理、指导;同时,又让他们放开手脚。赵抃“召诫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但有言在先,只要事办好了,老百姓高兴,“吾一无所问”;“令皆喜,争尽力”。( P10322)于是,“虔事为少,狱以屡空”。又“改修盐法,疏凿赣石,赖其利”。(P995)从而虔州辖地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虔州与岭南邻近,又是两广要冲。时在岭南任职的两广外籍官员死后,死者及其家属因贫困而无以还乡。赵抃造舟百艘,并通报诸郡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 ( P10323)于是,死者仕宦之家均纷至沓来。赵抃授予舟揖,发放路费,一一送他们踏上归途。
  
  赵抃一生,曾四次人川任职治蜀。头次是赴蜀任江原(今四川崇庆境)县令。第二次是移梓州路转运使,改益州(今成都)。蜀地,山高皇帝远,本难治之地。基层小吏,“肆为不法”;州郡达官,“公相馈晌”(意即慷国家之慨,行贿受贿,贪污腐化)。赵抃此次抵益州后,首先整顿官风。他“身帅以俭”,做出表率;并要求各级行政官员必须清正廉洁、执法守法。有不从者,按典章严惩!“蜀风为变”。所辖穷城小邑,赵抃也均派行部一一深人视察、访问。父老乡亲无不欣慰,刁官奸吏无不惊恐。
  
  赵抃第三次入蜀则是于英宗治平年间。他因在河北都转运使任上做出了显著成绩,而为朝廷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赵抃到任后,“以宽为治”。以往任梓州路转运使时,便曾获悉有人曾以祭祀为名聚众肇事,当局曾对肇事者施以峻法:其首处死;其协从者刺面发配。赵扑此次抵益,适逢此狱再犯。“其人皆惧”,认为“公必尽用法”。(P996)赵抃经查,发现属一般性聚众闹事,案情也并非所闻那么严重。于是他亲自处置:刑惩首恶,释放余人。“蜀民大悦”。
  
  第四次入蜀则系赵抃知杭州、后移知青州(今山东青州市)任上时。青州正遭蝗、早二灾。蝗灾刚刚扑灭,时成都的戍卒(戍边部队)骚动告急。时熙宁五年(1072年),宋神宗诏赵抃以大学士复知成都。神宗曰:朝中更合适的人选莫如尔也,“(尔)能为联行乎”?赵抃对曰:“陛下有言,即法也。奚例之问?” ( P10324)赵抃受命于危难之时。抵任后,“治益(成都)尚宽”。对戍边部队的处理,则致力于沟通。一日,坐堂上,有卒长在堂下。赵抃好言相劝说:“我与你年龄相仿。我只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你亦应廉洁、谨慎,要有无私无畏的精神,以率领大家守好疆土。等守边任务完成后,你带着国家给你的酬资还乡,合家团聚,安顿好家室,过太平日子,这不是很好吗?”③这番入情入理的话,在军队中竞相传播,产生了强烈反响。戍卒“莫敢为恶”。蜀安然。
  
  此任期间,剑州(治今四川剑阁县)民李孝忠集众二百余人,私造符牒④,度人为僧。有人以谋反罪加害于他们。根据刑律,犯谋反罪是要全部杀头的!赵抃深知事关重大。于是他不将此案交狱吏办理,而是亲自将其从轻发落:处李孝忠“以私造度牒”罪;“余皆得不死”(P997)。赵抃因此而被人诬之以“纵逆党”罪上告朝廷。朝廷对案件复查,认为赵抃的处置与法相合。从而,还赵抃清白。
  
  此次任上赵抃所办的另一件极出色的事是对少数民族问题的处理。茂州(今四川茂坟羌族自治县境)夷人(羌族)部落经常以武力犯成都境。赵抃因治蜀得力而声威大震。夷人头领因害怕赵抃征讨而主动请降,并要杀一奴婢取血以饮盟誓。赵抃很愿意与夷人友善、盟誓结好;但反对杀奴取血。赵抃令:“人不可用,三牲可也。”(P997)赵抃的使者抵达后,与夷人首领鹿明玉遵从赵抃的指令,一起改用饮牲畜血拜天、盟誓、结好。从此,益境太平,夷人诚服听命。作为一位九百余年前的封建士大夫官员的赵抃,在处理少数民族的问题上,竟也会有如此的胆识、胸怀和政策水平,这就很难得了。
  
  赵抃治蜀,成绩卓著,名气很大。赵抃第四次卸任离蜀后由冯京继任守成都。冯京认为“赵公所为,不可改也”。冯京的态度则恰恰说明赵抃治益的名气之大,影响之深、之广;也足以说明赵抃治益的成功。宋英宗、宋神宗对赵抃治益均曾给予过充分的褒肯。朝官荣諲调任梓州路转运使时,英宗对他说:“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神宗立位后,当面夸奖赵抃“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P10323)神宗凡拟定二郡(指虔、益)郡守,必称:“昔赵某治此,最得其术”。(P998)显然,在神宗眼里,赵抃既是治益专家且又是难得的栋梁之材。不久,擢赵抃为参知政事。
  
  三、越州救灾及曾巩的《越州赵公救灾记》
  
  赵抃于熙宁元年(1067年)擢右谏议大夫(属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与富弼、曾公亮、唐介同心协力辅政,很得神宗赏识。然而,此时王安石发动了变法。朝中一批颇有资历才华的如欧阳修、韩琦、富弼、司马光、苏轼等一批老臣、要臣,对此不很理解。赵抃无疑也在其列!他们或愤然辞职(如司马光辞枢密副使),或明火执杖抗争。安石变法,无疑是一场推动历史进步的变革。然而,这场变革要在北宋神宗王朝这部已昏庸、腐败了的国家机器内部进行,就必然要遭遇很大阻力;就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无以克服和突破的局限。同时,就变法内容言,又确有好些不切实际而值得探讨的东西。如青苗钱便是激烈论争的一个焦点。时在青州的欧阳修就曾为此连上二书进行争辩。法定:年逢农时由政府向农民发放有息青苗钱(粮)。如此做法,名为“惠民”,而实施起来却弊端颇多。一是息过重:十分本,二分息。“官中放债,每一百文,要二十文利尔。”( P903)众多官吏甚至将此当成摇钱树,不择手段地加息滚利,残酷敲诈盘剥农民。二是不顾年岁丰凶,一律硬性按每年规定时间收回本息,往往使得不少农民“谷场刮干,锅底朝天”也无法偿清“官债”,甚至弄得家破人亡!欧阳修上书神宗曰:“欲使天下晓然知取利(指青苗钱所获之利)非朝廷本意”,就必须“除去二分之息,但令只纳元数本钱”。并辛辣批评朝廷所谓的“只许收二分”而“不许收三分”息的做法,只不过是孟子所言“五十步笑一百步”的把戏罢了!并无情揭露了是时层层官吏“抑配人户(指向农户强行摊派青苗钱)成患”的现实 ( P903 )。群臣批评“青苗钱取利于民为非(指这样做不对)”;可虚伪的宋神宗对此之说异常反感、恼火,硬说“朝廷本为惠民”,“取利非朝廷本意”(P903)。赵抃原是积极支持安石变法的,并曾极力推举他做宰相。然而,“青苗钱”的实施,则引起了赵抃极大不满、乃至愤怒。他上书神宗曰:“朝廷事有轻重,体有大小;财利于事为轻,而民心得失为重。青苗使者于体为小,而禁近耳目(指朝廷忠良)之臣用舍为大。今不罢财利而轻失民心,不罢青苗使者而轻弃禁近耳目,去重而取轻,失大而得小,非宗庙社视之福。臣恐天下自此不安矣。”(P996)赵抃上此书后,数次呈书请去职。熙宁三年 (1070年)四月,又再次呈书请去。不久,赵抃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未几徙青州”。熙宁五年(1072年)复知成都。
  
  熙宁七年(1074年)知越州。抵任后第二年吴越大早,继而大疫。灾情的严重,震惊全国。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载:时“吴越大饥,民死者过半”。曾巩在《越州赵公救灾记》中写道:“是时,早疫被吴越,民饥谨疾病,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
  
  赵抃越州救灾,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
  
  《宋史》、苏轼的《赵清献公神道碑》,对赵抃越州救灾,均有较多篇幅的记载。而与苏轼同时候的曾巩,则为此写下了专文《越州赵公救灾记》。该《记》是曾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文中的名篇。评论家们认为,该文之所以“打动人心”,首先“在于赵抃救灾事迹本身”,当然“与文章在艺术上的特色也是密不可分的”(P1263)。
  
  《越州赵公救灾记》详尽记录了赴抃救灾前的“谨其备(即充分准备)”、开展救灾的生动事迹及其救灾效果。全文一千余字,结构紧凑、完整,语言简洁、凝炼、质朴。读之,字字落地有声。这是古籍中绝无仅有的研究赵抃越州救灾的极珍贵资料。
  
  熙宁八年(1075年)夏,吴越大早爆发。因灾荒将引起的 “民大饥”到来之前的九月,已年迈67岁的赵扑,便向他所辖州、县官吏下达了如下调查令:(一)受灾有多少乡村、面积有多广?(二)百姓能自食者有多少户、多少人?(三)官吏中,能献出多余粮食的人有多少、粮有多少?(四)国库存钱、粮能拿出来救济的有多少?(五)可募粮食的富户有多少?(六)寺院、道观在保证白食的情况下,能募出来供救济的粮食有多少?如此等等。赵抃在将以上调查项目一一查对、登记在册后,便组织发动州县积极开展募粮募钱救灾活动。
  
  州县官吏记录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赵抃从富人及僧人、道士那里募得粮食四万八千余石,并“佐其费”。自是年十月起,孤老疾弱、不能自食的灾民,均发放粮食人日一升,幼儿减半。赵抃视人多拥挤,怕被踏践、踩伤,于是,又改受粮者男女异日,人受食粮两日。又挂念着灾民们流亡在外,故赵抃在城市郊野,又办起了五十七个发放所,以便他们就近获得救济粮;并告以“去其家者(指离开家园者)勿给(粮)”,以劝流亡者速速还乡。救灾工程巨大,执事官差奇缺。于是赵抃便取不在职而居于越境之吏,供其食而任以事。使救灾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赵抃又从州、县官员那里征得粮食五万二千余石,一律按平价出售给有自食能力的灾民。为方便灾民购粮,赵抃建售粮点十八所。又佣灾民建筑城池,付予钱与粮,以使自食其力。凡向富人借赁钱粮贫困者,赵抃限富人待稼熟收获之季,方可取回本息。被遗弃之孤儿孤女,赵抃均派人一一收容抚养。赵抃一生“嫁兄弟之女十数,他孤女二十余人”。 (P10325)这 “他孤女二十余人”中,便有赵抃于当年在越州救灾时所亲自收养的孤女。
  
  明年春,瘟疫肆虐。赵抃组织动员州县建造病坊,收容治疗疫者。又募得僧人二名,归于属下,协助视察医疗饮食,令无依无靠者有所依;凡死难者,均派出使者予以安葬。“公于此时,蚤〔同“早”〕与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指赵抃为之出医药食费)。”(P1261)“(赵抃)以家赀(同资)先之,民乐从焉”(P997)。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救民于水深火热中,赵抃无私无畏,敢破敢立,不拘一格。按以往规定,“岁廪(指开仓救济)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然而,救灾中赵抃贩济穷人的粮食又何止是这个数的十倍!“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而赵抃 “廪穷人”自头年十月到第二年“尽五月(方)止” (P1261)。凡事有非议和追究责任者,赵抃均一人以当之,决不累及下属。正是由于赵抃无私无畏、鞠躬尽瘁,越州灾民才得以“免于转死”;“生者得食,病者得药,死者得藏(意葬)(P997)”。越州救灾中所充分展现的赵抃一心为民的“父母官”形象,与那些对人民疾苦视而不见、麻木不仁的庸官、昏官,与那些一心只想吸干人民血汗的大小贪官、包括那些胆敢贪赃国家所发放赈灾救民财物的大小贪官,形成了鲜明对照!从这一意义上讲,赵公越州救灾的形象,对当今的反腐廉政建设,也是有着现实教育意义的。故曾巩曰:“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P1262)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曾巩的这番话,真可谓高屋建瓴,洞察深远、耐人寻味!
  
  四、所作三游洞、下牢溪诗及赵抃的晚年
  
  从抃京(开封)人蜀.有水、陆二路可行。赵抃曾四次入蜀; 当他走水路历三峡入蜀时,途经夷陵,曾写下了《初入峡》、《下牢津》两首诗(1094一P766 )。诗写得清新秀美、朗朗上口。
  
  《初人峡》诗云:
  
  峡江初过三游洞,天气新调二月风。
  
  樵户人家随处见,仙源云路有时通。
  
  峰峦压岸东西碧,桃李临坡上下红。
  
  险碛恶滩知几许,晚停征棹问渔翁。
  
  《下牢津》诗云:
  
  拖舟百丈苦攀跻,一过牢津恍似迷。
  
  花放乱红迎彩旆,谷传深响答鸣鼙。
  
  避人幽鸟凌云噪,抱子惊猿走险啼。
  
  春岫重重春水绿,却疑春在武陵溪。
  
  彩旆(pèi)即彩旗; 鼙(pí),即小鼓;春在武陵溪者,即喻春色秀美的下牢溪有如春到风景如画的著名胜地武陵溪。《初入峡》诗是直接写三游洞风光景物的;《下牢津》诗所写的也与三游洞有关,因下牢溪是三游洞的所在地。留存至今的北宋人所写三游洞及下牢溪的最早的诗应首推欧阳修的《三游洞》、《下牢溪》诗,其次便是赵抃的《初入峡》、《下牢津》二首了。论年龄,欧阳修比赵抃仅大一岁,但欧阳修进入仕途要比赵抃早得多。当欧阳修于景祐年间贬至夷陵任县令时,赵抃中进士才不过两、三年。而赵抃走水路人蜀,途经夷陵写下《初人峡》、《下牢津》二诗时,距欧阳修写《三游洞》、《下牢溪》诗,那又是二、三十年以后的事了。
  
  《初人峡》、《下牢津》二诗写的均是三游洞、下牢溪和整个西陵峡口两岸春天的景象,这说明赵抃这次入峡赴蜀是在春天。景物描写异常真实、亮朋、生动;情感抒发非常细腻、清新、感人。既描绘出了一幅有着浓郁三峡特点的、乡土人情味十足的山水画,且还画出了一幅真实反映三峡历史的色彩缤纷的峡江拉纤图。“拖舟白丈苦攀跻,一过牢津恍似迷。花放乱红迎彩旆,谷传深响答鸣鼙。”这些凝重、形象而又生动的诗句告诉我们:在那没有汽油和内燃机的漫长历史年代里,我们的祖先便是这样在三峡里进行着航运的!
  
  而诗中如“峰峦压岸东西碧,桃李临坡上下红”等诗句,则无愧是描写三峡壮丽景色的脍炙人口的佳句。
  
  清人评论赵抃的诗云:“其诗谐婉多姿” (1094一P739 ) 。显然,《初人峡》、《下牢津》二诗也是充分体现了赵抃其诗的这一特点了的。赵抃性刚直、冷清、嫉恶如仇。故清人对其诗又另有评议,认为其诗“乃不类其为人”(1094一P739)。显然,这后一评议是就赵抃性格中的“刚”的一面而言的。其实,赵抃“刚中有柔”,其性格中还更有“柔”的一面。他的情感世界异常丰富。他既嫉恶如仇,且又更热爱真、善、美——热爱人性美和大自然中的美。既热爱美,又能深刻理解美,还能用他那生花之笔极富魅力地来表现出美来,这便是赵抃的诗为何能够具有“谐婉多姿”特点的根本因原之所在。
  
  赵抃一生十分酷爱山水。在他晚年隐退后,居于衢县老家。 “有溪石松竹之胜,东南高士多从之游”。正值通判温州任上的儿子赵屼(wù)的,也赶来老家侍奉,陪同老人游览天台、雁荡。不久圣上提举其子赵屼为两浙常平,为其照顾老人提供了方便。赵屼服侍老人重游胜地杭州。不久,因疾还衢。宋神宗乙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于家乡,享年77岁。赵抃涉入佛门颇深,“晚岁习为养气安心之术,修然有高举”(P998)临终,晨起如平时,赵屼侍于侧,公与之诵诀,词序不乱,安坐而没。死后,赠太子少师,谥“清献”。留有著作《清献集》十卷(1094一P739)。
  
  《宋史》对赵抃一生评价颇高:“抃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温”,“平生不治赀(同“资”)业,不畜声伎”,“施德惸⑤贫,盖不可胜数”。“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在虔与成都,尤为世所称道。”著名庆历新政人物、三朝(宋仁宗、英宗、神宗)宰相韩琦,曾给予赵抃的德行和风范以极高的评价,曰:“真世人标表,盖以为不可及云” (P10325)。
  
  注释:
  
  ①推官:州府节度使下所置的负责办理刑狱事务的行政官员。
  
  ②诖误: 诖,音guà。诖误,即贻误,连累。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人谓失官让误,盖谓己本无罪,被人所诖误耳。”
  
  ③原文见《宋史·列传卷七卜五》:“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人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畏戢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清:高洁意,引申为廉洁。戢:音jí,收敛意。赀:音zí,同“资”。
  
  ④符牒:符牒,即度牒,出家僧身份凭证,只能由政府制作发放。牒:音dié,古代书板,引申意为“凭证”。如白居易《杜陵叟》诗:“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
  
  ⑤惸:音qi6ng,怠为无依无靠。
  
  参考文献:
  
  [宋]苏轼.苏轼全集[M].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2000.5.
  
  !宋]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A ].古文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
  
   [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1.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6.
  
  四库全书·清献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
  
  作者简介:袁瑾(1978— ),女,湖北宜昌人,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来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