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中国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铁勒、高车、丁零(丁灵、狄历)。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在冒顿单于时臣属于匈奴。南迁入中原的敕勒被南朝称为丁零。鲜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汉朝击溃北匈奴之后,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与中原的汉人交往。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在中原的丁零人曾建立翟魏政权。(另一说法是丁零由狄族与西伯利亚土著混血而成,敕勒是匈奴与一个以狼为图腾的部落混血而成)
4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人大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人在北魏时期大量参加鲜卑人、汉人的战争,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渐融入汉族。
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突厥汗国,后来成为回纥,现代维吾尔族的祖先。俄罗斯联邦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境内的雅库特人也是敕勒人的后裔。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君主列表
副伏罗阿伏至罗
跋利延
弥俄突
伊匐
越居
比造
去宾
敕勒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各类史书有时也称之为“狄历”、“赤勒”、“铁勒”、 “涉勒”、“高车”。《资治通鉴》卷101《晋纪》胡三省注曰:东晋哀帝兴宁元年至二年(公元363~364年) “高车,即敕勒也,俗乘高轮车,故亦号高车部。李延寿曰: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高车丁零。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与柔然同,唯车轮高大,辐数至多”。由此可见,敕勒族的车轮子高大是为中原人和其他各族所熟知的。
敕勒族的族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魏书·高车列传》有“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或云其先匈奴之甥也”的记载。敕勒语略同于匈奴语,可以作为探究其族源的线索之一。另外,史学界也有把敕勒族与两汉时期活动在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族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的,从中亦可隐约察觉到他们之间风俗大体相同、语言基本相通的一些特征。
敕勒族的部落较杂,而且还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增加和变化。其早期主要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后来又出现“泣伏利氏”等十二姓。部众以“落”为单位,各个姓氏的部落有君长,但各部之间没有统一指挥者。但“党类同心”,寇抄时相随而动。敕勒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影响较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北魏的交往。北魏先祖拓跋什翼犍建国二十六年(公元333年)冬,曾征讨高车,“获万口,马牛羊百余万头”。可见敕勒族当时已经具备一定的畜牧经济和军事实力。至北魏拓跋什翼犍建国三十九年(公元376年),敕勒在阴山以北已经有很大影响,就连为躲避苻坚大军进攻而“避于阴山之北” 的拓跋鲜卑的主力,在高车的寇抄下也不得不迁回漠南。
北魏太祖拓跋珪统治时期,随着对敕勒的征讨,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北魏道武帝天兴二年(公元399年),北魏集中较多的兵力打击高车,先后获其牛、羊、马等牲畜二百余万,人口十余万,车二十余万乘。世祖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又将高车归附于北魏的数十万落“皆徙置漠南千里之地”,具体范围是“东至濡源,西暨五原、阴山,竟三千里”。这样,北魏统治时期的北方各个军镇,以及今山西省西部、北部,内蒙古包头及其以西地区,阴山南北,都有敕勒族往来活动。可见,古代史家和文学家把今内蒙古土默特地区称之为敕勒川是很有道理的。敕勒族被迁到漠南以后,依靠这些地区良好的自然条件,发展畜牧业经济。至北魏高宗时,敕勒族的社会生活进入比较繁荣时期,与北魏之间的关系甚为融洽。
在谈到敕勒族的历史时,人们首先会想到那首保存在《乐府诗集》(卷86)的因敕勒人在当时的影响而产生的民歌。今天,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里的自然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人们仍然用“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形容和讴歌大草原,把人们带入草原那诗一般的意境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