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法國 Prehistoric France   古代法國 France in the Ages   中古世紀的法國 France in the Middle Ages   近代法國 Early Modern France   十九世紀的法國 19th Century France   法蘭西共和國 20th century   


  遠古居民及其文化
  
  一、原始先民
  
  [人類在法蘭西的出現] 法國地處歐洲大陸西部,北、西、南三面臨海,分別為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陸上與盧森堡、比利時、西班牙、意大利、德國、瑞士等國接壤。面積55.1萬多平方公裏。境內氣候適宜,土壤肥沃,資源豐富。從遠古時代起,人類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留下衆多的考古遺跡和文物。透過這些文化遺存,我們可以大致瞭解原始居民在法蘭西土地上的活動及其發展過程。從大量的考古發掘中可以證明,今天的法蘭西是人類在歐洲最早駐足、生活過的地區之一。
  
  
  
  大約100萬年以前的遺址在法國的中央高原,就有瑟納澤(160萬年)、希拉斯(160萬年)、拉羅捨·拉姆貝特以及森澤勒(100萬年)等四處,都殘存有人工打製的石器。在瑟納澤和希拉斯遺址內還發現一些礫石工具。在拉羅捨·拉姆貝特遺址,與破碎的動物骨骸一起被發現的還有燧石和石英石片。這些石片不是由當地材料製成,顯然是人從其它地方帶來的。森澤勒遺址內發現的動物骨頭上有人工造成的劃痕和裂縫。這無疑是人類在法國大地上最早留下的遺存。
  
  早於50萬年以前的遺址,除上述四處外,還有瓦隆納、厄斯泰弗·熱鬆和拉·羅米厄等三處,發現有石器或人工用火的遺跡,但沒有發現人類的化石。這些遺址的存在表明,50~150多萬年前,人類已在法國出現和活動。
  
  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100萬年以上的人類遺存,大多位於南北緯35度至赤道的地帶。這些地區內一年中最短的白晝,每天也有10小時,這有利於原始人的採集、狩獵活動。隨着緯度的增高,因鼕季白晝過短,獲取食物的季節性矛盾擴大。加之氣候因素,妨礙了原始人嚮中、高緯度地區的遷徙。雖然人類在140萬年前已懂得用火,①但衹有較普遍地掌握使用和保存火的技術後,纔有可能在遠離熱帶的地區生活。法國地處中緯度,加上大海的阻隔,在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階段,人類雖曾多次在此居住,並留下他們的蹤跡,但還沒有能力定居下來。
  [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的化石]根據現有材料,大約從中更新世的後期起,人類開始在歐洲作永久性的居住。法國東南部和西南部是舊石器時代原始人生活的地區,那裏發現不少人類化石。較早的有比利牛斯山多達維附近阿拉戈洞穴中的多達維化石人,包括一些顱骨和二塊下頜骨,約距今20萬年。拉·捷斯洞穴中的化石人約距今15萬年前。從體質進化角度劃分,這兩種化石人都屬於從晚期猿人嚮早期智人過渡的類型。較晚的化石有勒·拉紮勒特人、蒙特穆蘭人、豐特捨瓦德人,以及蘇阿特岩棚遺址化石人。這幾種化石人的時代,都屬7—10萬年前。他們是尼安德特人的祖先。
  
  
  
  從更新世晚期最後一次間冰期結束至維爾姆冰期開始,即大約7.5萬年前起,屬於早期智人階段的典型尼安德特人在法國各地出現。尼人的前額低而傾斜,眉脊粗厚形成一綫,下巴頦不明顯,腦容量已達1100—1600毫升,但腦形及褶紋不及現代人發達,身高較現代人為矮。尼人是歐洲舊石器時代中期莫斯特文化的創造者。他們大多居於洞穴或岩棚內。法國西南部,尤其是多爾多涅地區,發現許多尼人化石。較著名的有沙朗特的拉基諾人。這是在一岩棚遺址內發現的婦女和小孩;西南部拉沙佩勒——歐賽恩茨(聖沙拜爾)洞穴的拉沙佩勒人,這具近於完整的男性骨架是迄今發現保存最完好的一個尼人化石;多爾多涅地區拉法拉西岩棚遺址內發現的拉法拉西人,包括一成年男性、一成年女性和一些較年幼的個體,以及多爾多涅河畔多梅附近的康貝格倫諾人。
  
  大約4萬年前,尼安德特人逐漸為晚期智人所取代。晚期智人的體質結構和形態與現代人已沒有多大區別,他們的額骨變直,出現下巴頦,平均腦容量達到1400毫升。晚期智人在法國分佈較廣,他們創造了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奧瑞納、梭魯特、佩裏戈爾、沙泰勒佩竜、馬格德林等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晚期智人是剋羅馬農人,最初發現於多爾多涅省萊塞濟附近的剋羅馬農岩棚。剋羅馬農人下頜有頦隆突,前額飽滿,個體高大,肌肉發達。法國大地上的原始先民,不僅是歐洲最早的居民之一,而且是歐洲舊石器時代一係列原始文化的創造者,他們的活動在歐洲乃至世界史前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可見,法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
  二、舊石器時代的經濟和文化
  
  [狩獵採集經濟和生活]人類開始在法國生息後,面臨着惡劣自然環境的挑戰。在歐洲,更新世共出現過5次冰期和4次間冰期。幾次冰期來臨時,法國許多地區都被冰凍,呈現多雨潮濕的寒冷氣候。間冰期中,氣溫普遍回暖。原始居民利用石頭、木頭為材料製造工具和武器,以狩獵採集為生,與各種猛獸搏鬥,適應氣候、地理環境的變化並剋服由此引起的食物資源變異等睏難,緩慢而不斷地發展着生産力。
  
  早期的原始人,或採集野生植物的根、莖、葉、果充饑,或捕捉小動物為食。通常結成小群,過着流動的生活,任何個人如果脫離群體就會成為猛獸的犧牲品。他們使用“萬能”工具——手斧。手斧既可用於加工木棒,切割東西,也可打擊野獸。到舊石器時代中期,即早期智人出現時,由於生産工具的發展,狩獵業比以前發展了,捕殺動物的主要方法是近距離刺殺以及追趕圍捕,將野獸逼上懸崖墜死。這些都要依靠集體進行。狩獵活動加強了群體內的協作,促進了個人智力的發展及彼此間的信息交流。
  
  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即晚期智人出現時,除石器外,以骨、象牙、鹿角等材料製成的工具廣泛使用。還出現各類復合工具和復合武器,即用兩種不同質地材料製成的工具。如以骨或象牙的矛頭安裝在矛桿上,製成投矛、魚叉等。這種工具比木製的矛頭具有更大的穿刺力,使捕殺動物的距離增大,約達75—100米,從而使狩獵方式比以前有效,也較安全。這一時期人們還學會設陷阱捕獲動物。與採集、狩獵經濟相適應的是當時人們過着流動的生活,尋找附近具有食物資源、水源的地方為住處。為了抵禦寒冷和動物的侵襲,他們大多在洞穴和岩棚中居住,有時也構築窩棚。坐落於尼斯的臺拉·阿馬塔遺址是法國最早的窩棚遺址之一,距今24萬年。①這一窩棚呈橢圓形,長8—15米、寬4—6米,一頭有一入口。許多根直徑約7釐米的柱子構成傾斜的墻體,另有一根中央柱子支撐屋頂。地面上堆放石塊作屋基,屋中央置放一竈坑。為了追趕野獸或採集食物,舊石器時代的居民可能有一個以上的居址,分別在不同季節居住。臺拉·阿烏塔遺址衹是在春末夏初纔住人。原始人出於狩獵需要,還建立一些露天營地作為屠宰場和工具製造場。隨着狩獵方式和工具的改進,從舊石器時代晚期起,人們不僅能在鼕季捕獵動物,而且懂得曬幹和煙熏肉類的方法,使食物保存得更久,從而幫助他們剋服季節性食物短缺的問題。烹飪方法也有進步。西南部巴朵岩棚遺址和拉裏拉洞穴遺址內發現的大鵝卵石建成的爐子表明,當時原始人已會把爐火保持得較久,並能控製爐溫。掌握了比較有效的煮燒方法,使食物更可口,易於消化,有利於身體的吸收和人類體質的進化。一些遺址中舊石器時代晚期人牙齒縮小反映了這一情況。這一時期,原始人學會以獸皮製造鼕衣禦寒。梭魯特遺址內發現大約2萬年前帶有針孔的針,是歐洲最早的縫衣工具。
  
  
  
  大約1.8萬年前,歐洲的冰期達到最高峰,氣候幹冷,冰川範圍擴大。原始人在長期實踐中積纍的經驗以及狩獵、飲食、保存食物方式的改善,使他們能適應自然環境的急劇變化。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已學會穿獸皮衣、構築禦寒的窩棚、減少鼕季活動等方法,來降低人體能量的消耗,使自己能在嚴寒氣溫下長期生活。
  
  [石器技術]在漫長的舊石器時代(約公元前1.9萬—1萬年前),法國的原始居民創造了豐富的石器文化。法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分期序列,是世界上不少地區考古文化分期的參照尺度,法國舊石器時代文化可分為阿布維利、阿捨利、勒瓦婁哇、莫斯特、奧瑞納、棱魯特和馬格德林等階段。前二個文化屬舊石器時代早期,勒瓦婁哇文化和莫斯特文化為中期,後三個文化為晚期。
  
  
  
  阿布維利文化因發現於北部索姆河畔阿布維爾附近而得名。存在時代為中更新世的貢茲——明德間冰期,氣候較溫暖。代表性器物是用大石結核從兩面打製成的粗糙型手斧。它的特點是器身厚,刃緣麯折、形狀不定。①到目前為止,還未發現與阿布維利文化伴生的人類化石。
  
  
  
  阿捨利文化是法國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另一考古文化。最初發現於北部亞眠市郊的聖阿捨爾。這一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也是手斧。這類手斧用骨棒或木棒在火石結核上交互打製而成,特點是器身薄、刃緣平直、石片疤較淺,器形有扁桃形、卵圓形等。這類手斧製作雖然粗糙,但可用於削尖木棒、切劈東西、挖掘塊根和打擊野獸,是一種“萬能工具”。此外,還有砍斫器和石片。阿捨利文化的石器,在法國以外的歐洲地區以及非洲都有發現。
  
  舊石器時代中期,出現勒瓦婁哇文化和莫斯特文化。前者因其標準地點在巴黎近郊的勒瓦婁瓦——佩雷而得名。後者因最初發現於多爾多涅省萊塞濟附近的勒穆斯捷岩棚中而取名。勒瓦婁哇文化以一種預製石核為特點,就是先將石核加工成倒置的龜甲形,然後從這石核上打下石片作為工具。石片一般都較薄,刃緣銳利,很象一把石刀。原始人運用這一技術,不僅能製造對稱的石片,還可製造、加工較大尺寸的石核。莫斯特文化的石器大多數為石片工具,用石片精心製作的邊颳削器和三角形尖狀器是這一文化的特徵性器物。颳削器主要用作切刀,裁割獸皮,製作衣服。尖狀器是狩獵工具,可作矛頭。莫斯特文化的分佈地域較廣,歐洲以外地區也有發現。在法國,以莫斯特、拉法拉西和拉沙佩勒—歐賽恩茨(聖沙拜爾)幾個遺址的文物最為典型。以奧瑞納、梭魯特和馬格德林為代表的法國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標志着生産技術的進步已達到一個新高度。奧瑞納文化最初發現於南部加竜河上遊圖盧茲附近的奧瑞納剋山洞。存在時間為距今3.5萬—2.5萬年前。奧瑞納石器主要以石葉製作而成。這種石葉不同於舊石器時代中期以前的石片,是用間接法産生的,然後加工成各種新的切削器、尖狀器、颳削器和雕刻器。除石器外,還有全部分叉的骨製尖狀器、穿孔器、可銜接在木棒上成為長矛的尾部分叉骨製尖狀器。這說明復合工具已普遍製造和使用。
  
  梭魯特文化得名於裏昂附近的梭魯特雷山洞。這一文化主要分佈於中部,以精緻的壓製石片技術著稱。石器壓製得很薄,形狀比較整齊。典型器物是桂葉形尖狀器和舌形尖狀器。梭魯特文化的石器製作技術,達到了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頂峰。
  
  
  
  馬格德林文化最初發現於多爾多涅河流域蒂爾薩剋附近的拉馬德萊納岩棚中。存在時間約為1.6萬—1萬年前。馬格德林的石器很實用,種類也多。小巧的幾何形石器可以嵌入骨柄和鹿角柄中使用。還有各種雕刻器、颳削器、石鑽和琢背石刀等。骨器有矛頭、魚叉、帶孔針等。其中一種骨魚叉帶有單排倒刺或雙排倒刺,叉頭可以和柄分開,既可用於狩獵,也可捕大魚。
  
  
  
  法國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這三個考古文化,雖然在時間上有先後,但並不具有直接的承繼關係。如梭魯特文化在時間上比奧瑞納文化晚,但它並非源於奧瑞納文化,而是在莫斯特文化影響下産生的。馬格德林文化則是直接從奧瑞納文化發展來的。這反映出當時已存在一個以上的文化因素。工具製造是社會生産力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法國舊石器時代晚期各考古文化所包含的石、骨、角、木多種材料的工具,以及工具製作技術的改進和多樣化,表明製造這些工具的剋羅馬農人等①已具有較高的勞動技巧和活動能力。
  
  
  
  [藝術和宗教的萌芽]法國的原始居民,在漫長舊石器時代不僅創造了具有特色的物質文化,而且創造了自己的精神文化。法國的原始藝術尤以洞穴中的繪畫和各種雕刻著稱。歐洲舊石器時代的洞穴藝術遺址大多分佈於法國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僅法國的佩裏戈爾地區就有127個,其中69個遺址又集中在勒斯·厄伊澤埃地區。
  
  法國史前時代的洞穴藝術包括雕刻和繪畫兩種形式。雕刻藝術品的數量很多,按表現手段可分兩類。一類是用雕刻器,在石板、工具、飾物上刻畫綫條狀符號或圖案,西南部拉法拉西遺址和勒斯·厄伊澤埃地區一些遺址內刻畫於石灰石板上的圖案和符號,屬奧瑞納文化初期,是已知最早的藝術作品。綫雕作品有深綫刻、淺綫刻和輪廓綫刻等不同類型。綫雕的繪幅極大,描寫的動物有野牛、馴鹿、馬、猛獁象、洞熊等。拉穆特·科姆巴勒萊等洞穴遺址以巨幅綫雕作品著作。另一類雕刻藝術包括浮雕、立雕和透雕,尤以石頭或象牙刻成的婦女小雕象最為著名。雕象突出女性特徵,有特別肥大的乳房、臀部和腹部,面目不清,不刻眼睛和口鼻。婦女偶象的出現,說明女子在當時社會的特殊地位。①此外還有動物小雕象。勒斯·厄伊澤埃附近洛薩爾岩棚內發現的手持羊角的女性小雕象和西南部比利牛斯山梯剋達杜貝遺址內的泥塑騣犎,是代表性的雕塑藝術遺物。
  
  
  
  繪畫是法國舊石器時代晚期另一種重要藝術形式,大多繪製在洞穴的壁或頂上。主要題材是日常狩獵的各種野獸,如猛獁象、野牛、馬、野豬、披毛犀等。這些繪畫,不僅刻劃出動物的靜止狀態,也表現各種野獸的動態,神態逼真,反映出作畫者對這些動物十分熟悉,以敏銳的觀察力和高度的興趣去創造這些藝術形象。許多繪畫染有紅、黃、褐、黑等多種顔色,表明原始藝術傢已懂得利用礦物顔料作着色材料。
  
  繪畫風格也經歷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較早的單色畫(奧瑞納文化期)多用手指或手繪成,衹有形象的輪廊。如佩什·梅勒洞穴內以黑色綫條勾畫的馬、猛獁象。以後發展為具有明暗色調的單色畫和彩畫。多爾多涅地區的拉斯科是最著名的壁畫洞穴。壁畫上的動物形象有赤鹿、野牛、馬等。這些動物畫尺幅巨大,綫條粗健,飛動奔走的神態鮮明有力,大多以紅、黑兩顔色繪成。洞穴大廳內的雄牛畫象,大小如同真牛一樣,體現出真實地描繪對象的現實主義風格。勒斯·厄伊澤埃附近的豐德高姆洞穴,多爾多涅地區的魯菲尼亞洞穴都是重要的史前壁畫遺址。
  
  
  
  原始藝術是從原始人的生産勞動和生活中産生的。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原始人的狩獵生活和觀念。許多壁畫中,野獸身上畫有長矛、箭頭以及棍子擊傷的痕跡,或畫有陷阱。如諾剋斯洞穴內的野牛壁畫,在野牛軀體側面畫着刺入的矛頭。豐德高姆洞穴內的一幅畫描繪一頭猛獁象正闖入陷阱。不少壁畫作於洞穴深處的岩壁或洞頂上。尼奧洞穴中著名的“黑廳”壁畫位於洞穴內約777米深的地方。豐德高姆洞的犀牛畫作在洞穴深處岩石的隙縫上,人衹有平躺在地上方能觀察到。拉斯科洞內一處壁畫曾經重疊畫過3次。這些表明,原始人作畫的動機很可能與施行巫術有關,具有進行某種巫術儀式的目的。
  
  
  
  宗教大約萌芽於舊石器時代中期。法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洞穴和岩棚遺址中發現最早的墓葬。尼安德特人把一些動物、小飾物、工具與死者一起埋葬。勒穆斯捷遺址中發現一具年輕人骨骸,其頭部枕在一堆燧石碎片上,手旁有一把手斧。拉沙佩勒——歐賽恩茨遺址的埋葬中曾發現許多貝殼、莫斯特文化的燧石工具和各種動物骨骸。這不僅表現了生者對死者的關切,而且說明尼安德特人可能已産生關於人死後另一世界生活的觀念。隨葬品大約是供死者在另一世界使用的。除出現葬俗,尼安德特人的一些洞穴內還發現成堆熊骨。在一洞穴的壁龕中,發現5具熊的骨骸被一圈石塊圍住,有些骨骸周圍有小石頭,另一些則散在石板上。這可能是為了狩獵目的進行儀式而置放的。
  
  
  三、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
  
  中石器時代]約公元前1萬—8千年左右,冰川在西歐逐漸消失,冰期結束。這時,歐洲大陸的自然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大地回暖,氣溫逐漸升高,出現類似今日的氣候。動物群和植被也發生變化。猛獁、野牛、野馬等寒冷氣候條件下生活的動物,要麽隨之北移,要麽最終絶滅。大地上樹木繁殖,苔原變成森林地帶,西歐和中歐普遍出現以橡樹為主的闊葉林,適合溫暖氣候的林間動物,如赤鹿、麂鹿和鳥類等大批繁殖。生態環境的改變,使原始人的經濟生活從舊石器時代獵取草原大動物群,轉變為在林間獵取單個的小動物。生産工具相應有了改進,出現弓矢和細石器。這是中石器時代的標志。中石器時代是從舊石器時代嚮新石器時代的過渡。在法國,以阿齊爾文化和塔登諾文化為代表。阿齊爾文化因南部的阿齊爾洞穴得名,時代約為公元前8千年至公元前6千年。阿齊爾文化人既在高地洞穴中生活,也在低地營造木構茅棚作季節性居留。他們的石器以幾何形細石器為主,用作箭頭或嵌入骨、木工具的凹槽中作刃口。還有石刀、石斧、魚叉等。經濟生活以狩獵鹿類為主,漁獵和採集也占有重要地位。塔登諾文化以北部的塔登諾遺址命名,約存在於公元前6千年代至5千年代。石器與阿齊爾文化的相似,但尺寸更為細小,形狀更合乎幾何形。塔登諾文化人多居於濱海或大河旁,從事狩獵、採集和捕魚。阿齊爾和塔登諾文化的遺址中都發現彩繪礫石,大多為紅綫組成的幾何圖樣,也有圖案化的人類和獸類形象。根據民族學的材料,這種圖案與當時人的靈魂崇拜觀念有關。
  
  
  
  巴黎盆地以北地區,大約自1.3萬年前冰川消失後纔有人類作長期居住。在中石器時代屬北歐馬格爾莫斯文化範圍。當地居民廣泛使用木材建屋、製造弓矢。從事狩獵、採集軟體動物和貝類、捕捉魚禽。­
  [新石器時代——原始農耕和畜牧]約公元前9000年起,西亞出現了最早的農耕和畜牧,開始了從舊石器時代食物採集轉變為新石器時代食物生産的過程,即發生所謂新石器革命,或曰農業革命。傳統的觀點認為,歐洲農業起源於西亞,是西亞的農耕者在一次又一次的移民浪潮中,把農耕和畜牧的技術傳播到整個歐洲大陸。近年來的考古資料表明,有些作物和牲畜的馴養是在歐洲獨立地發展的。早在公元前7千年,希臘的鐵撒利亞已開始馴養牛。法國南部沙托納夫·萊·莫蒂蓋洞穴內的中石器時代文化層中發現比野生綿羊體型為小的綿羊骨。全新世初,法國南部還出現豆科作物。歐洲中石器時代居民,於原先半定居的狩獵、採集經濟基礎上,在利用傳統食物資源的同時,吸收新的生産技術,接受了新的食物資源,從而逐漸完成嚮農耕、畜牧經濟的變化。法國南部是西歐最早的農耕畜牧地區之一。約公元前6千年,法國的地中海沿岸地區出現新石器時代文化,但狩獵、採集經濟仍占重要地位。到公元前5千年以後,當地居民已懂得栽培紅小麥、野生小麥、斯佩爾特小麥,飼養綿羊、山羊和豬。狩獵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已降低,他們還能用粗陶土捏製陶器或以貝殼壓印後燒成圓形陶器。逐漸從原先的洞穴岩棚或貝丘遷往露天營地或住進圓形的和狹窄的茅屋。公元前5千年後巴黎盆地以北地區受中歐新石器時代綫陶文化的影響。這一文化以帶有綫條圖案(麯綫、斑馬綫、波形綫)的刻紋陶為特點。在法國南部,約公元前4千年以後,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卻塞文化取代了早期的印紋陶文化。它以圓形底座的深色磨光陶器為特徵。公元前3千年,這一文化逐漸擴展至法國中部和北部。
  
  
  
  [巨石建築]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中期,西歐、北歐出現以巨大石料構成的建築物。考古學界稱之為巨石建築。巨石建築是史前時代重要的文化遺跡,世界各地都有發現,但尤以西、北歐沿海地區分佈較為集中。法國新石器時代居民在大西洋沿岸地區,特別是布列塔尼半島,建造了大量巨石崇拜物。這些巨石建築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立石和列石。立石為單獨的整塊巨石,尖端插入地中竪立,一般不作雕琢加工。列石則是由許多較小石塊排成一列、數列,或排列成環狀。一般認為立石和列石都是宗教崇拜物。莫爾比昂省的埃爾德旺列石由1129塊石頭組成,分成10行,長達2105米。大西洋沿岸卡爾納剋平原上的列石分3群,共有2700多塊,長達3公裏。另一類是石棚①,大多用作墳墓。簡單的為數塊大石立地,上面覆蓋一塊大石板,石壁上刻有花紋或人物。較復雜的石棚又有通道墓和長墓兩種。通道墓由一巨石墓室和長而窄的入口通道兩部分構成。墓室形狀各異,有圓形、方形、長方形或多邊形。通道由兩列並行的竪直立石塊組成,上面鋪以平坦的石板,通道頂端即為墓室。墓室內琢有幾何圖案。長墓無通道與墓室之分。巨石墓室內所葬個體,少則幾人,多則數十人。
  
  
  
  傳統的觀點認為,巨石建築起源於西亞,經地中海傳播至西歐。近年研究證實,歐洲的巨石建築是獨立發展起來的。布列塔尼地區的巨石通道墓,早在公元前4500年就已竪立於大西洋之濱,比西亞和埃及的石頭建築還要古老,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巨石建築。
  
  
  
   [青銅時代與原始凱爾特人]約公元前3千年至1千年,法國進入了青銅時代。人們把銅和少量錫混合起來煉成青銅,製成各種工具和飾物。在青銅時代歐亞大陸曾出現幾次部落群團遷徙的浪潮。新石器時代生活在俄羅斯南部到東歐一帶的原始印歐語係人①,這時開始了一波接一波持續的遷徙過程。其中尤以公元前8千年代末和2千年代末的2次遷徙浪潮規模為最大。有的往西進入中、西歐,有的嚮東進入亞洲。歐亞大陸諸部落群團大遷徙促使各地居民在經濟、文化方面的接觸、交流和新民族的形成。在這樣的背景中,法國早期青銅時代文化呈現出豐富多彩、五光十色的局面。新石器時代末和銅石並用時代已出現的各考古文化,有的為青銅文化所取代,有的繼續存在,有的受新出現的西歐青銅時代文化影響或與之相結合,形成一些新的地區性文化。西歐和中歐早期青銅時代的代表文化是鐘杯戰斧文化,它以鐘形杯狀陶器和用於戰鬥的穿孔石斧為特徵。羅納河流域處於這一文化的分佈範圍內。在巴黎盆地,新石器時代末的珀—裏卡德文化仍繼續存在。在東部,受中歐烏涅提茨文化的影響較大。地中海地區則受意大利北部青銅時代文化影響。這一時期,原始農業經濟逐漸發展為農牧混合經濟,居民流動性較大,留下的村落遺址較以前為少。墓葬中發現的大量金屬武器和裝飾品表明,氏族、部落的首領已擁有特權地位,社會分化已較明顯。青銅時代中期,法國大部分地區屬古墓文化的範圍。至青銅時代晚期,大約公元前2千年,起源於多瑙河流域的骨灰甕文化諸部落,經萊茵河進入法國內地,後又抵達大西洋沿岸。骨灰甕文化的居民住在村落或山堡中。山堡是四周圍用墻垣或柵欄圈圍起來的設防居民點,大多建立在山丘或溝崖頂上。這是歐洲最早出現的山堡。骨灰甕文化居民在父係氏族制度下生活,經濟以農耕為主。他們與青銅時代中期的古墓文化諸部落以及其他部落混合,形成新的居民群團——原始凱爾特人,即後來鐵器時代凱爾特人的祖先。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