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什麽樣的人生最完美:季羨林說和諧人生   》 “和諧”是中國文化的精髓(1)      季羨林 Ji Xianlin

什麽樣的人生纔算是幸福完滿的人生?按季羨林的說法,是和諧的人生。那麽怎樣的人生纔算是和諧?我們該如何面對壓力?如何消除人與人之間可怕的隔膜?如何處理友情與愛情?怎樣建立起溫馨的家庭?什麽纔是真正的長壽之道?
“和諧”是中國文化的精髓(1) *這篇文章的部分內容是我的學生蔡德貴從我的舊作裏輯錄的,部分是新的。 2003年我住院以來,許多人包括國傢領導人紛紛前來探望。溫傢寶總理在5年的時間裏來看望我4次,真讓我感到誠惶誠恐。除了感激,還是感激。在和總理的談話中,我非常突出和諧的內容。和其他朋友談話的內容,也往往涉及這個話題,比如2007年6月我與金庸先生也談到這個主題。 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什麽?據我的看法,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諧”。自古以來,中國就主張“和諧”。時至今天,我們又提出“和諧”這一概念,這是我們中華民族送給世界的一個偉大禮物,希望全世界能夠接受我們這個“和諧”的概念,那麽,我們這個地球村就可以安靜許多。 和諧涉及哲學、宗教、美學和文化交流諸方面。 我現在就講講自己的看法,我想這裏面起碼應包括這麽幾部分內容。人類自從成為人類以來,最重要的是要處理好三個關係:一,人與自然的關係;二,人與人的關係,也就是社會關係;三,個人內心思想、感情的平衡與不平衡的關係。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鑒於此,我把人文關懷的層次分析成人與自然、人與人及人自身的思想情感處理等三種關係,如果這三種關係處理得當,人就幸福愉快,否則就痛苦。 我們中華文化在哲學上表現為“天人合一”,具體講就是人和大自然不是敵人而是朋友。宋代大哲學家張載的話最能涵蓋:“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物,包括植物動物都是我的夥伴。這就是中國的思想。你如果把大自然當成敵人,大自然就會懲罰你。 有一次我講話說,衹有東方文化,能夠拯救人類。你要那樣徵服自然界,徵服下去,人類就沒法活下去。 東方和西方最大的區別,基礎在於思維方式:西方分析,東方綜合,就是西方把事物越分越細,東方則是綜合的,東方就是“天人合一”。天是大自然,人就是我們人類。“天人合一”的精神就是天人渾然一體,人天相愛。你要生存下去,人和自然要做朋友,不能做敵人。 東方文化的基礎是綜合的思維模式,西方則是分析的思維模式。所謂“綜合”,其核心是強調普遍聯繫,註重整體概念。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就是人與自然為一整體,人與其他動物都包括在這個整體之中。 東方的“天人合一”是帶有普遍性的一種思想,中國、印度都有。以中國儒傢為例,《易經》中有“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中庸》有“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孟子》有“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也”。董仲舒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張載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更是典型的“天人合一”思想。這些都是綜合思維方式的典型例子。印度的“梵我一如”,也是其表現。 現在歐洲也有人感覺到了這一點。這個東方不限於中國,還包括印度,以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韓國、日本等。我們不是說西方文明都不好,西方文明也為人類創造了福利,電燈、電話等就是西方創造的。但是,西方把人和自然對立起來。英文詞典查“徵服”,舉例就是“徵服自然”。西方自古希臘以來,以分析的方法對待自然。到了近代産業革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結果是人所共睹的。他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上天入地,騰空泛海,聲光電化,無所不及。一直發展到核能開發、宇宙衛星等等,全世界人民無不蒙受其利。這一點是無法否認的。這是他們“徵服自然”的結果。然而自然雖無人格或神格,如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然而它卻是能報復的,能懲罰的。西方濫用科技産生的弊端至今已日益顯著,比如大氣污染,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破壞,臭氧層破壞,新疾病叢生,人口爆炸,淡水資源匱乏,自然資源匱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弊端,如果其中的任何一個得不到控製,則人類前途實處危境。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書店出版社
“和諧”是中國文化的精髓(1)“和諧”是中國文化的精髓(2)“和諧”是中國文化的精髓(3)
“和諧”是中國文化的精髓(4)“和諧”是中國文化的精髓(5)“和諧”是中國文化的精髓(6)
哲學的用處公德(1)公德(2)
公德(3)禪趣人生(1)禪趣人生(2)
好好地度過這一生(1)好好地度過這一生(2)《人生漫談》自序(1)
《人生漫談》自序(2)我們面對的現實(1)我們面對的現實(2)
論 壓 力忘(1)忘(2)
緣分與命運做人與處世有為有不為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