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zuǒ shǒu lǎo yòu shǒu kǒng héng héng gǎn zhōng guó shì zhì huì   》 1 jiédào rán (1)      cháng huà Chang Hua

《左手老子右手孔子--感悟中国式智慧》是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倡导的为人处世之道,通过成就大事的人物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如何以老子的深邃智慧和孔子的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从容应对机遇与挑战,屈辱和幸福,从而走向成功!
第1节:道法自然(1) 上篇 老子的智慧 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柔弱不争、崇俭节欲的思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直闪烁着智慧之光,在当代同样具有时代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心理状态,选择行动方案,豁达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许多问题。老子的人生智慧,将为人们构建完美的人生提供肥沃、厚实的精神土壤。 道法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 因势利导,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老子说:“不尚贤,使民无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认为,不推崇贤能以免人们争功邀名,不看重宝物以免人们竞相为盗,不炫耀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以免人们心思惑乱。老子的智慧体现在遵循自然之理,顺势以举事,而不能妄因己见,为所欲为。因此,他数有“为无为”、“无为无不为”之说。对这种无为而治的领导智慧,老子有一种形象的比喻,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鲜者,鱼也,烹小鱼无须翻挠,待时可成;治大国同样不必兴作,顺势便能收到功效。 对于为什么要无为的问题,老子从无为的最终有为和有为的最终无为两方面做了论证。对于前者,他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对于后者,他则主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那么如何才算无为呢?老子认为应当是“去甚、去奢、去泰”,即因势利导,舍弃一切过度的措施,取消一切不适当的政举,去除奢费行径。老子激烈地斥责了统治者的“有为”,他把人民的饥饿、贫困归因于统治者的贪婪和有为,可谓一语中的。 老子无为而治的智慧是一种别出心裁的理论。老子所主张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要求乘时顺势而动,不违背自然和社会法则去恣意妄为。恣意妄为只会事与愿违,顺应自然才能建功立业。正因为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命意在此,所以它才可能被后世一些有头脑的统治者所采用,才会在后人中产生历久不衰的影响。今天,不尊重客观规律,凭着个人的冲动和喜好办事的还不乏其人,对这些人来说,应当认真学习一下老子的智慧。 顺应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 老子认为,世界的生成模式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指阴阳未分前,宇宙混沌一体;“二”,指宇宙分为阴阳;“三”,即阴、阳、和;所谓“三生万物”,即通过阴阳对立、和合,生成新的统一体。 由于“道”是一个无形无象的形而上存体,因此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概念对它进行命名、称呼。任何名称一旦确定,所指的关系就确定了,即对象的物质体的特性也就确定了。譬如我们用“地球”这个概念指称地球,那么“地球”二字的范围也就被规定了,月球、太阳等就不能再用“地球”来指称。“道”是一个永恒的、不可限定的存在,所以不能用一个具体概念去指称。 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即道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述的,它无形、无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一句话,是虚,是无。所以,“道生万物”,即“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是自然而然的,对万物的生长,它不强制,不干预,顺其自然。它产生万物而又不据为己有,有利于万物而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这种“玄德”,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 由道出发,老子认为人要“虚其心”、“知足”、“不争”、“无为”、“自然”。 对于我们而言,只有认识这些规律,顺从这些规律、适应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规律要顺从而不是违背。可是,纵观我们人类的昨天和今天,在人类对万物的认识中,对规律的作用和性质还是没有足够的认识。许多人只知孜孜追求名利,拼命去实现各种欲望,对宇宙和自然的规律却不屑一顾,做了许多违背规律的事情。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hòuyīzhānghuí >>   


【zīliàoláiyuán】zhōng guó fǎng zhì chū bǎn shè
1 jiédào rán (1) 2 jiédào rán (2) 3 jiédào rán (3)
4 jiédào rán (4) 5 jiédào rán (5) 6 jiédào rán (6)
7 jiédào rán (7) 8 jiédào rán (8) 9 jiédào rán (9)
10 jiédào rán (10) 11 jiéshàng shàn ruò shuǐ (1) 12 jiéshàng shàn ruò shuǐ (2)
13 jiéshàng shàn ruò shuǐ (3) 14 jiéshàng shàn ruò shuǐ (4) 15 jiéshàng shàn ruò shuǐ (5)
16 jiéshàng shàn ruò shuǐ (6) 17 jiéshàng shàn ruò shuǐ (7) 18 jiéshàng shàn ruò shuǐ (8)
19 jiéshàng shàn ruò shuǐ (9) 20 jiéshàng shàn ruò shuǐ (10) 21 jiéshàng shàn ruò shuǐ (11)
22 jiéshàng shàn ruò shuǐ (12) 23 jiéshàng shàn ruò shuǐ (13) 24 jiéshàng shàn ruò shuǐ (14)
dì   I   [II]   [III]   yè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