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商企 破解西方管理本源:藍色管理   》 第1節:勞力人:權本管理(1)      馮成平 Feng Chengping    耿雲 Geng Yun

藍色管理"八個維度",代表從人性認識出發的八方面管理思想,然各種不同的管理思想之間實無高下之分、優劣之別。八個不同的管理維度雖然是一種歷時性的發展脈絡,但是新的管理思想的出現並不意味着對前期管理思想的否定,如在現代軍隊管理之中,權本管理仍然是一種常用的管理方式。換言之,不同的管理環境,需要我們有側重性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這裏,我們縱以管理思想,橫以人性假設,縱橫交錯,希冀用人性詮釋管理學,用管理學管窺人性。
第1節:勞力人:權本管理(1) 第一章 勞力人:權本管理 權本管理建立在勞力人假設的基礎上。勞力人假設把被管理者看作"勞力者",也就是實現管理目標的手段和工具,而管理者則是專門發號施令的"勞心者"。 權本管理以權力為權威的根本來源,偏愛秩序、威嚴;以執行命令為管理的主要方式,強調服從、規範;以嚴格的制度作為實現目標的保障,推崇令行禁止、賞罰分明。 引 言 人性假設是管理理論的思想根基,有什麽樣的人性假設,就會誕生什麽樣的管理理論,這是一個基本規律。因為人類對自己的本性,即對人性的認識有一個從粗淺、模糊、簡單到深入、準確和復雜的過程,人性假設理論也有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 在人類的早期管理實踐中,也就是古典管理理論産生之前的時代,我們還談不上有什麽係統的人性假設理論,有的僅僅是些零散的、經驗的、隱性的觀念。在那個時代,人們,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自己,都認為人有貴賤之界、上下之別和賢愚之分。貴者、在上者和賢者就應該統治賤者、在下者和愚者,這是天經地義的。反映到管理上,這種觀念認為,被管理者衹是實現管理目標的工具,除了強製和壓力,他們不需要任何激勵,衹需被動地接受管理者的命令即可。我們藉用孟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學說,將這種人性認識稱之為"勞力人"假設。 孟子說,"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其意思是,達官貴人的工作不同於販夫走卒,貴人動腦子,下人賣力氣。動腦子的統治別人,賣力氣的被人統治。被統治者供養別人,統治者被別人供養,這是天下公理。 那個時代的人認為,人分三六九等,各人應根據其地位、智慧和能力,安守本分,各司其職,如此,社會才能實現進步與和諧。那些貴人,由於天資聰穎,品格賢達,他們的工作應該是從事思考、指揮和管理,而那些下作之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就應該從事體力勞動,接受貴人統治。顯然,這些"小人"心智愚昧,能力低劣,沒有主動性,沒有獨立人格,衹是"大人"實現其管理目標的工具而已,"小人"必須服從"大人"的統治和管理,這是社會分工的需要。 權本管理就是這樣一種基於勞力人假設的管理模式,它偏愛秩序、威嚴,強調"惟上智與下愚不移"的尊卑等級觀念,主張權力高於一切,唯權是從,唯權是尊。權本管理認為權力是提高效率、達成管理目標的主要工具,強調權力控製、忽視激勵機製是它區別於其他管理模式的根本特徵。老沃森時代的IBM和各國黑社會組織是權本管理模式在黑白兩道上的典型體現。 在這種管理模式中,把勞心者和勞力者聯繫起來的是一種命令--服從關係,即權力節制關係。一方面,若沒有權力,勞心者衹是光桿司令,無人去執行他的意志和計劃,縱有經天緯地之謀,也無法變為現實,終成空想。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權力對勞力者進行有效地組織,勞力者也衹能是一群烏合之衆,人再多,也終歸是一盤散沙而已,不可能做成任何事情,因為他們缺乏一顆頭腦給他們指出前進的方向,也缺乏一個防止這些烏合之衆偏離目標的機製。 因此,在權本管理模式中,為了保障權力的有序而高效地運轉,被視為烏合之衆的勞力者必須被組織起來,成為一個整體,而勞心者的權力也必須是合法授予,並依職權行使,即權力應受到制度約束;為了有效達成組織目標,還應使組織中的個人養成對權力應有的敬畏和服從的習慣,這要求權力啓動後必須做到令行禁止,賞罰分明;最後,管理者還應正確認識權力的兩面性,以防陷入權力崇拜的泥潭。 1.權力為本--管理學中的馬基亞維利主義 尼可羅·馬基亞維利是意大利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傢,其代表作《君主論》主要研究的是,君主在充滿背叛和權謀的環境中,如何得到權力,抓住權力,以及運用權力。他主張,君主為證明自己權力的合法性,可偽稱自己的統治權源於上帝,在必要時,用繼承權為自己辯護。他提出,君主必須強而有力,執行鐵腕政策。這種權力理論遂被稱為馬基亞維利主義。由於希特勒、墨索裏尼等都聲稱信仰馬基亞維利主義,它也為這些不肖信徒所纍,變得名聲不佳,被麯解成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強權至上主義。本書對此正本清源,從正面角度藉用馬基亞維利主義這一概念,來闡述權本管理的權力主張,即權力之於管理的基礎性地位與作用。 --權力之源 羅素指出:"權力是社會一切活動的動因,是一切人類多種欲求的本源。"事實上,人對權力的追求是無限的。唐太宗弒兄殺弟,漢武帝臨終殺太子生母都是為了成就帝業的權力穩定。人類是天生的群居性動物,人作為個體註定要生活在群體之中。因此,人類的任何有意識的行為,歸根結底是集體行為或組織行為。一群人為一個共同的任務、目標聚合在一起,自然形成了某種形式的權力結構,有了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劃分,有了命令和服從關係。權力來源於組織。 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講,權力是對地位或資源的擁有,或者說,是個人或組織影響决策的能力。權力可以消除組織的混亂,使得組織有序運行。可以說,正是人類的管理和協調的需要産生了權力。因而,權力是一切組織存在和運行的基本因素,沒有權力的管理是不可想象的,無論是企業管理還是公共管理,均如此。 在管理中,權力往往是指職位性權力即職權,但也不盡然,我們常常發現,有些人,比如領導的秘書,雖然沒有什麽正式職務,卻掌握了很大的權力。這就涉及到組織內的權力來源。 在組織內部,處於不同層級的管理者的權力來源是有明顯差別的。高層管理者的權力主要來源於正式的職位、所控製的資源、對决策動議和决策信息的控製以及居於組織核心的地位。與一般的印象恰恰相反,底層員工往往掌握了豐富的權力來源,包括專業技能、個人努力、信息操縱、客觀位置等,比如高級管理者的秘書就是一個典型。與高層領導和底層員工有着明確的權力來源不同的是,中層領導者往往處於一個尷尬的境地,受製於組織結構設計和高層領導者的個人偏好,他們的權力來源是模糊不清的。中層領導者沒有權力或者權力授受不清晰,將抑製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使他們缺乏效率、謹小慎微、獨裁專斷、照章辦事,不利於組織的運行和發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東方出版社
第1節:勞力人:權本管理(1)第2節:勞力人:權本管理(2)第3節:勞力人:權本管理(3)第4節:勞力人:權本管理(4)
第5節:勞力人:權本管理(5)第6節:勞力人:權本管理(6)第7節:勞力人:權本管理(7)第8節:經濟人:物本管理(1)
第9節:經濟人:物本管理(2)第10節:經濟人:物本管理(3)第11節:經濟人:物本管理(4)第12節:經濟人:物本管理(5)
第13節:經濟人:物本管理(6)第14節:經濟人:物本管理(7)第15節:經濟人:物本管理(8)第16節: 社會人:人際管理(1)
第17節: 社會人:人際管理(2)第18節: 社會人:人際管理(3)第19節: 社會人:人際管理(4)第20節: 社會人:人際管理(5)
第21節:自動人:動機管理(1)第22節:自動人:動機管理(2)第23節:自動人:動機管理(3)第24節:自動人:動機管理(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