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劉紹銘作品係列:吃馬鈴薯的日子   》 第1節:新版自序      劉紹銘 Liu Shaoming

本書是作者的回憶文字、自傳文字。作者在“童年雜憶”和“吃馬鈴薯德日子”這兩部分中記述了成長、求學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特別是刻骨銘心的艱辛和磨礪。“ 童年雜憶”寫作者童年時的生活——告別父母、離鄉背井、寄人籬下、按押度日、失學、當童工,讀之令人心酸;“吃馬鈴薯的日子”敘述作者求學美國的辛苦經歷 ——凄楚無援、退亦無路、孤苦寂寞,讀之令人傷感。
第1節:新版自序 吃馬鈴薯的日子 新版自序 江蘇教育出版社給我的四本散文集出簡體中文版,席雲舒先生要我寫個序文說說因由。四本集子中,《吃馬鈴薯的日子》稿齡最長。1968年我從美國回到出生地香港,任教中文大學。課餘之暇,想到當年因拿的學位不受香港政府“認可”,無法在港謀生,就憑朋友資助的一張船票,竟貿然出洋“留學”;想到帶去的全部傢當,交了一個月的房錢後就所剩無幾,馬上“一貧如洗”;想到當年要不是老天爺照顧,開課前就找到唐人餐館的侍者工作,一定會落得露宿街頭的境地,最後逃不過移民局遣送出境的命運。 想着想着,也暗暗佩服自己當年因眼前無路不惜“孤註一擲”跑去美國的勇氣。我幼失怙恃,初中念了一年後就自食其力,後來以自修生名義考入臺大就讀外文係;後來又“赤條條”地冒險跑到美國念研究院,終於在印第安納(Indiana)大學完成博士學位。我想着想着,自覺前半生不肯嚮命運低頭在逆境中打滾的經歷,記錄下來,或許會對童年經歷跟我相似的年輕人有鼓舞作用。想着想着,終於筆之於紙,以連載方式在香港的《大學生活》雜志發表。這麽一說,已是三十多年前的舊事了。 《一爐煙火》、《文字不是東西》和《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其文字性質跟《吃馬鈴薯的日子》有所不同。獨吃potato,滋味如何,是“個體”經驗,因此文字有自傳成分。其餘三集所載文章,取材隨心所欲,當然乃有感而發。所能奉告國內大雅君子的,就是我無論寫的是什麽題目,文字都會如洋人所說的user friendly,讓各位“看得下去”。需要“腳註”、“尾註”、“剖腹註”、“追註”才能處理的那類學術文章,不會在這三個集子中出現。那類文章,應由學報承擔。 因為我為人老派,所寫文字自己看來有些地方確也食古不化。譬如說我不會稱呼閣下為“親愛的讀者”。大傢素昧平生,怎麽“親愛”起來?我也不會寫出“熱烈歡迎某某”這種句子,因為我相信文字的功能有時真的是less is more。既要“歡”迎,心情當然“熱烈”,何必說多餘的話?因為老派,所以在閱讀英文商業信件時,不會想入非非,看到dear就想kiss。國內讀者讀我這種“另類”書寫時,也許能讀出一些“異國情調”的味道來。請以平常心處之,因為這是一個不懂“漢語言”的“舊人類”文體的特色。是為序。 2005年12月26日 香港嶺南大學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蘇教育出版社
第1節:新版自序第2節:前言第3節:目錄第4節:童年雜憶(1)
第5節:童年雜憶(2)第6節:童工歲月第7節:的士公司接綫生第8節:文書生涯
第9節:黑市教師第10節:傢貧莫論親(1)第11節:傢貧莫論親(2)第12節:朋友是熟的好
第13節:吃馬鈴薯的日子(1)第14節:吃馬鈴薯的日子(2)第15節:吃馬鈴薯的日子(3)第16節:吃馬鈴薯的日子(4)
第17節:吃馬鈴薯的日子(5)第18節:吃馬鈴薯的日子(6)第19節:吃馬鈴薯的日子(7)第20節:吃馬鈴薯的日子(8)
第21節:吃馬鈴薯的日子(9)第22節:吃馬鈴薯的日子(10)第23節:吃馬鈴薯的日子(11)第24節:吃馬鈴薯的日子(1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