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chéngzhǎng chéng gōng gèng zhòng yàochéngzhǎng zhī shàng de jiān shí jiē   》 1 jiéqián yán (1)      líng zhì jūn Ling Zhijun

“成长”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每个学生都渴望知道自己该如何走向成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材,每个老师都期盼自己教出的学生早日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是,成功并不能等同于成长。成功是你的目标,成长是你到达目标的道路。本书谈的正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过程。书中每个真实的故事,每段生动的点评,每一句诚恳的话语都可成为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可以让学生、家长和老师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不断成功。
第1节:前言(1)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前言 2001年7月的一个傍晚,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声忽然响起。我拿起听筒,自报家门,接着就听到对面有个天真但却执著的声音:“好不容易找到你!好不容易!”她告诉我她叫杨雪,在内蒙古自治区一个小县城给我打电话,然后便对我讲了她的故事,平凡但却深深地触动了我。 她是一个高中三年级学生,曾经是一个成绩优异、人人喜欢的孩子。三年前,她以全县第一的分数考入现在这所高中,但是接下来发生了一些很不好的事情,让她心绪极坏,成绩一落千丈,于是情绪更坏,如此恶性循环,直到万念俱灰。有一天她走在大街上,漫无目的,还想到死。就在这时,她看到县城的书店,不由自主地走进去。她喜欢书,想看看有没有可看的东西。“我看见了你的《追随智慧》。我站在那里,读了扉页上的四句话,立刻就被吸引了,又读前言,然后忍不住掏出身上所有的钱,把它买下了。”她在电话里面说,“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原来是想拿这钱买安眠药的。”那个晚上她没有睡觉,整夜都沉浸在“微软小子”的那些故事里。“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生活。”她决定让自己振作起来,复读高三,“不考上清华大学不罢休”。 这故事让我有一种感觉,五味俱全。第一个反应是欣慰,我甚至想到,即使这本书只有她一人读过,我就算没有白写。但我知道,我从来没有想要怂恿所有孩子走上天才之路,甚至对于“不考上清华不罢休”这样的想法,我也不能完全赞同。我劝她不一定非上清华大学,说了很多“只要尽力,结果并不重要”之类的话,还告诉她好大学有很多,可她执意不听。这时候我才明白,一本书居然会对读者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连作者本人的阻止都无济于事。 《追随智慧》这本书是在2000年秋天出版的,里面写了微软亚洲研究院里一群中国人的故事。从那时以来,常常有一些年轻的朋友来找我讨论此书。大多数人都说他们从中受到鼓舞,但是自从接到杨雪的电话,我便隐约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疑问,这疑问又由于我儿子的一席话一下子清晰起来。当时我正在把一大堆关于这本书的评论整理成册,儿子走进来,随手翻了几页,带着几分敬而远之的口吻说起他对“微软小子”的看法:“这些人都是人精,不是人。” 我对他的话有点好奇。老实说,《追随智慧》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他写的。他那时也是高中学生,酷爱电脑,于是我就希望他能像我见到的“微软小子”一样优秀,还想象他也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计算机科学家。我告诉他,我要写一本他爱看的书。他也的确爱看这本书,看了好几遍。我知道他对书里的人物已了如指掌,于是怂恿他继续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些人很‘牛’,但不是所有中国人都特别‘牛’。”他说,“他们不代表普通人。他们的嘴里动不动就是人才,可是这种一定要人家当人才的想法,就是让人太痛苦,而且一家子都跟着苦。有的人想要出类拔萃,有的人只想做个普通人,有个稳定的工作,过一份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按现在的标准,这样的人就叫没出息。所以中国的孩子是当人才痛苦,不当人才也痛苦。” 听到这番话的那个瞬间,我有点失望,但我很快发现,儿子的话是对的。中国的教育体系的确很像一条制造工业品的流水线,大家都遵循同样的程序、同样的标准,走进去的孩子形形色色,出来的孩子却都一模一样,否则就不发给你大学文凭。很少有人想到,教育孩子和制造汽车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儿子和杨雪同岁,两个人一个在大都市里,一个在偏僻小城,一个是男孩子,一个是女孩子。他们对于同一本书的反应都很强烈,但却如此不同,指向两个极端,尽管都有把问题夸大的倾向,但在他们的同龄人中却有代表性。于是我开始反省,回过头去重新研究微软的那些年轻人,到现在两年过去,我可以说,我已经有了结论,就在本书中。让我们更优秀。这是教育的主旨,看上去天经地义。 谁都想要优秀,这是杨雪的梦想。 但是,还有比优秀更重要的,那就是“我自己”,这是我儿子的梦想。 我希望这两个梦想,而不只是一个,都能成为现实。 我们没有能够更优秀,往往不是因为我们天生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我自己”。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使用聪明,总是按照别人的标准使用自己的聪明。 我们即使优秀了还是不快乐,那基本上还是因为,我们总认为“最好”的含义就是战胜别人,而没有想到真正的最好是“成为最好的我自己”。 2003年3月20日,我开始有了这个想法。当时我和凌小宁闲聊,给他讲了杨雪的故事,也把儿子的话告诉他。他沉默片刻,然后说:“我总是对我的两个儿子说,你不需要成为最好的,你只需要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小宁曾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总工程师,也是我哥哥,比我大一岁,童年时期我们形影不离。家里兄弟姐妹四人之中,他并不比别人更聪明,但他个性最强。对于大家都在追逐的东西,他认为那不一定是好东西,可是他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执著。10岁那年,他想买一双冰鞋,是一双崭新的速滑跑鞋,妈妈也许是觉得那鞋太贵,只答应给他买一双半旧的花样冰鞋。别的孩子遇到这种情况,要么号啕大哭,要么不再坚持,但是小宁一声不吭,突然跑开,回来的时候手里多了一个锤子和一把钉子。他走进父母的卧室,还是一声不吭,挥起锤子,把钉子一根接着一根钉进床头的木架,直到妈妈答应他的要求,才停下来。多年以后他长大成人,每天上班下班,却没有手表。那年代手表在“三大件”中名列第二,大城市里人人想要,但是小宁无动于衷,妈妈要给他买块表,他不要,还说“大街上哪里不能看个时间啊?”他每天骑车去一个轧钢厂,工作8小时,把钢条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一天天这么干着,同时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的兴趣。就像我们在《追随智慧》里面提到的,他喜欢无线电半导体,把自己的工资全都花在这些东西上。70年代中期有所大学录取了他,是“工农兵学员”,那时候离开生产第一线去大学读书,是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不料他却不去,因为那个专业他不喜欢,他不肯为了一个大学生的招牌去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后来北京大学录取了他,他欣喜若狂,忙不迭地打点行装,不是因为什么“名牌大学”,而是因为这次是计算机专业,那正是他的所爱。这些事情都已过去多年,至今历历在目,所以当他说“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时,我立刻就明白了其中含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hòuyīzhānghuí >>   


【zīliàoláiyuán】shǎn shī fàn xué chū bǎn shè
1 jiéqián yán (1) 2 jiéqián yán (2) 3 jié zhāng  páo xiàn (1)
4 jié zhāng “ páo xiàn” (2) 5 jié zhāng “ páo xiàn” (3) 6 jié zhāng “ páo xiàn” (4)
7 jié zhāng “ páo xiàn” (5) 8 jié zhāng “ páo xiàn” (6) 9 jié zhāng “ páo xiàn” (7)
10 jié zhāng “ páo xiàn” (8) 11 jié zhāng “ páo xiàn” (9) 12 jié zhāng “ páo xiàn” (10)
13 jié zhāng “ páo xiàn” (11) 14 jié zhāng “ páo xiàn” (12) 15 jié zhāng “ páo xiàn” (13)
16 jié 'èr zhāng  xiāng xìn zuì cōng míng (1) 17 jié 'èr zhāng  xiāng xìn zuì cōng míng (2) 18 jié 'èr zhāng  xiāng xìn zuì cōng míng (3)
19 jié 'èr zhāng  xiāng xìn zuì cōng míng (4) 20 jié 'èr zhāng  xiāng xìn zuì cōng míng (5) 21 jié 'èr zhāng  xiāng xìn zuì cōng míng (6)
22 jié 'èr zhāng  xiāng xìn zuì cōng míng (7) 23 jié 'èr zhāng  xiāng xìn zuì cōng míng (8) 24 jié 'èr zhāng  xiāng xìn zuì cōng míng (9)
dì   I   [II]   [III]   [IV]   [V]   yè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