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商企 道德情操論   》 第1節:譯序(1)      亞當·斯密 Adam Smith

身處急劇變革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每一個普通人都面臨着貧富差距拉大,企業改革,股市非理性繁榮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人們身處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嚮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剋製等人性的美德。而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種種人類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撰寫《國富論》之前,甚至在寫完《國富論》之後一直不厭其煩反復思考的焦點。他耗費畢生的心血把這些思考寫成了這本十分罕見的,也可以說是至今唯一的一本全面、係統分析人類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訴讀者——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感念的約束,不要去傷害別人,而是要幫助別人,這種“利他”的道德情操永遠地種植在人的心靈裏。而且,每個人對這種人類樸素情感的保有和維持對整個市場經濟的和諧地運行,甚至民族的強盛將是至關重要。要正確理解真正的“市場經濟”,經濟學之父的這本巨著是必讀作品。
第1節:譯序(1) 被溫總理五次推薦的亞當·斯密巨著:道德情操論 譯序 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18世紀英國政治經濟學和倫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斯密於1723年生於蘇格蘭法夫郡卡柯爾迪的一個海關職員家庭,14歲考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數學和哲學,17歲轉入牛津大學深造;1748年,到愛丁堡大學講授經濟學、修辭學與文學;1751年,又以教授的身份返回格拉斯哥大學,講授邏輯學和道德哲學,後當選為格拉斯哥大學校長,1764年辭職,擔任布剋萊公爵的私人教師,在陪同公爵到歐洲大陸旅行中,認識了法國啓蒙思想傢伏爾泰、重農學派代表魁奈和社爾閣等名流,這對他後來經濟學說的形成影響甚大。 斯密生前發表了兩部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文舊譯《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前者影響力在經濟圈,而後者則廣泛涉獵倫理學說。但在學術圈之外,似乎更多的人衹註意到他對經濟圈做出的貢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傑出的倫理學家--這可能是因為西方工業革命導入商業社會的緣故,致使人們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利己"上--所以當人們把他的《國富論》奉為經濟學"泰鬥"級教科書時,對他"不務正業"地研究廣含"利他"主義的《道德情操論》倫理觀點,就有些不太適應了。 《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形成認識上的衝撞,起於與亞當,斯密同時代廣出哲學家的德國。正是日爾曼人首先掀起了關於"斯密問題"(也叫"斯密悖論")研究和辯論的熱潮,以至後來這種熱潮席捲全世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有趣的是,三百年過去了,有關"斯密問題"仍沒有一個能受到公允的解構,以致於"斯密問題"迄今為止仍是學界的一樁"懸案"。 應該說,《道德情操論》作為亞當·斯密倫理學方面的代表作,其地位並不在《國富論》之下。但奇怪的是,《道德情操論》和作者的死亡一樣,當時沒有引起多大註意,也許人們正在全神貫註地為法國大革命事變和英國農村方面可能引起的反應擔憂。他下葬於坎農門教堂墓地,墳上的墓碑很不顯眼,上面卻刻着:《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長眠於此。很難想象一個能比此更為持久傳世的碑銘了。相比之下,他在任教時期寫下的《道德情操論》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城市出版社
第1節:譯序(1)第2節:譯序(2)
第3節:譯序(3)第4節:"同情"是人的天性
第5節:"同情"也會感染(1)第6節:"同情"也會感染(2)
第7節:相濡以沫的快樂(1)第8節:相濡以沫的快樂(2)
第9節:糾正"不合適"的情緒第10節:面對無瓜葛的客觀事物
第11節:面對特殊關係的事物(1)第12節:面對特殊關係的事物(2)
第13節:可敬的美德(1)第14節:可敬的美德(2)
第15節:源於身體的種種激情第16節:我們會感同深受
第17節:悲劇和愛情劇吸引我們的是愛情帶來的痛苦第18節:不友好的激情
第19節:不友好的激情續第20節:友好的激情(1)
第21節:友好的激情(2)第22節:自私的激情
第23節:雖然我們同情悲傷一般要強於同情快樂, 但它仍然遠遜於當事人自己的感受第24節:悲傷的同情總讓人難受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