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杂家 於丹閻崇年等名傢演講錄:發現你的心靈   》 第1節:發現你的心靈(1)      於丹 Yu Dan

這本書匯集了近期曝光率非常高的一些文化名人在各地的演講錄,每人一個講題,針對大衆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的講座,這些講座都是沒有在媒體上曝光過的。於丹,閻崇年,紀連海,孔慶東等名傢赫然名列其中,含金量頗高,着實的呈現給暑期讀者一道大餐。名傢講壇裏,名傢更多的是針對大中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專題講解,而不是泛泛的就某一種史籍或為普及某種常識泛泛而談。名傢加實用纔是這本書的出版特色。
第1節:發現你的心靈(1) 發現你的心靈 於丹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古典文化研究者和傳播者。 出版《形象 品牌 競爭力》等專著多部,在重要學術刊物發表專業論文十餘萬字。知名影視策劃人和撰稿人。為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今日說法》、《藝術人生》等50個電視欄目進行策劃。2006年在央視《百傢講壇》欄目解讀《論語》,2007年春節期間在《百傢講壇》欄目解讀《莊子》,均受到觀衆的熱烈歡迎。 發現你的心靈 早晨好!謝謝大傢在這樣一個陽光燦爛的周末聚在這裏!看到這樣一個盛況我感到很震撼,謝謝大傢給我機會與諸位溝通。 從古典走嚮現代,我們亙古不變的是一種什麽樣的願望呢?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真正地發現了自己?是不是真正地發現了世界?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否有能力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 有很多朋友看過我講的《〈論語〉心得》。現在還有很多人在看這本書。今天我在這裏想跟大傢溝通的並不是一種儒傢的學術係統,我們不去考究它的學理和原理,也不去探討這樣一種倫理思想在中國制度中的作用,我想跟大傢溝通的並不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話題,而是"半部《論語》"怎麽樣修自身。為什麽說"半部《論語》"呢?起碼以我的年齡、我的知識、我的學識,我在這裏衹敢說半部《論語》。那麽以後的人生歷程,我想我還有後半輩子的時間慢慢地去參悟《論語》。每一個人,可能我們心靈的成長也是一樣的。 所謂聖賢,就是一路相伴的那些樸素的真理。真正的真理永遠不是從外在灌輸給我們的,它衹能從我們的內心喚醒,也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有,口中無"的那點道理。可能有些古聖先賢替我們說清了,而且就是那麽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它讓我們感覺到怦然入心、心有所感。 今天我想跟大傢溝通的題目是《發現你的心靈》。我想我們從小都受過一種樸素的教育,說我們這個大千世界氣象萬千,我們有着很多很多的知識係統,古往今來的都需要我們去瞭解,需要我們有一雙眼睛去發現無比遼闊的世界,但是我們真的知道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什麽嗎?我曾經說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個人在極度沉重的工作壓力下感覺到自己精神快崩潰了,所以他去看心理醫生,他對心理醫生講:"你看我的癥狀就是每天上班時人就很踏實,我覺得我能夠完成我的工作,而且我能夠很成功,所以我就很享受這個過程,但是一旦走出工作我就惶惶不可終日,我不知道自己是誰,我不瞭解自己心裏的願望,我不知所終,我感到迷惑、彷徨,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你說我長期這樣下去會不會得抑鬱癥呀?"醫生跟他說:"你這個情況是挺嚴重的,那這樣吧,你先不要來看病,告訴你一個辦法:我們這個城市有一個大劇院,有一個著名的喜劇演員,他每天都在那兒表演,而且演的都是能讓人開懷大笑的喜劇,非常經典,你先去看他的表演,連着看一個星期,看到你整個人開朗起來,不再這麽憂思憂慮了,你再來找我,我們再來探討你的心理問題。"醫生說完這段話,看到那個病人低着頭,很久很久沒說話,等到他擡頭的時候已經淚流滿面,他對醫生說了一句話:"我就是那個演員。"其實這樣一個故事很像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境遇。也許你是成功的,起碼你是稱職的,在社會角色上你對得起你的職稱、對得起你的薪水,甚至你還可以廢寢忘食地工作,你還可以在這個地方做出很多業績,但是我們真正叩問自己內心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生活狀況真的滿意嗎?我們內心的那些夢想、願望,我們真的看得見嗎?其實在今天,我們已經不缺少一雙去發現世界的眼睛。今天是傳媒的時代,電視上、報紙上,各式各樣的信息和資訊對我們的頭腦和眼睛進行的是一場掃蕩、一場風暴,我們現在惟獨缺少的是在這樣一種信息狂潮中對自己內心的清晰把握。如果少了這樣一種把握的話,我們自然會迷失,所以我一直希望每一個人能夠建立一種生命的覺悟。"覺悟"這個詞大傢並不陌生,我們從小學的時候經常看到、聽到要"培養人的覺悟",但是什麽是真正的覺悟?覺悟其實是一個佛傢用語。我們來看看:漢字很簡單,覺字頭下面一個看見的"見",悟是一個竪心一個"吾",覺悟二字是什麽呢?字面上看來它就是看見我的心,拆解起來無非就是這樣一個意思。那麽我們真正問問自己,有幾個人看見了自己的心?有幾個人敢於面對自己的心呢?有的時候面對自己的心,你會覺得心是蒼白的,你會覺得你是在靠外在的一切撐着自己。而你內心有一個空空的傷口。內心的傷口是什麽都填不平的。有時候你看自己的心,你會覺得自己是遺憾的,有一些遺憾發生之後,似乎用一生都彌補不上;有時候看自己的心,你會覺得自己是欲壑難平的,你在世界上的一些索取,也許終你一生都不能讓你滿足。其實我們敢不敢看自己的心是第一步。《論語》是什麽?《莊子》又是什麽?我想,所有古聖先賢,都以他們一種簡單而樸素的生活態度告訴我們:面對自己,先把自己建立起來,那樣我們才能共同構建一個和諧社會。所以說我不太相信一個公民,當他不是一個有幸福感的、有責任心的、能夠讓自己快樂的人,他能讓他的親人幸福。如果一個人不能上孝父母、下對兒女負責任的話,他也不太可能對整個社會有巨大的擔承。所以每一個人的起點,我們生命的起點,永遠是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沒有人能成為他心中的偶像、他人名字的復製品,每個人衹能成為自己,但是成全自己的前提是認知自己。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第1節:發現你的心靈(1)第2節:發現你的心靈(2)第3節:發現你的心靈(3)
第4節:發現你的心靈(4)第5節:發現你的心靈(5)第6節:發現你的心靈(6)
第7節:發現你的心靈(7)第8節:發現你的心靈(8)第9節:袁崇煥的業績與精神(1)
第10節:袁崇煥的業績與精神(2)第11節:袁崇煥的業績與精神(3)第12節:袁崇煥的業績與精神(4)
第13節:正說清朝重臣之和珅(1)第14節:正說清朝重臣之和珅(2)第15節:正說清朝重臣之和珅(3)
第16節:正說清朝重臣之和珅(4)第17節:正說清朝重臣之和珅(5)第18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1)
第19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2)第20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3)第21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4)
第22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5)第23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6)第24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7)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