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大莊嚴論經   》 第1捲      馬鳴 Asvaghosa    鳩摩羅什 Kumarajiva

【大莊嚴論經】 (書名)十五捲,馬鳴菩薩造,秦羅什譯。集種種之因緣譬喻以勸誡人。
第1 大正藏 第 04 册 No. 0201 大莊嚴論經 No. 201 大莊嚴論經捲第一 馬鳴菩薩造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前禮最勝尊離欲邁三有  亦敬一切智甘露微妙法  並及八輩衆無垢清淨僧  富那脅比丘彌織諸論師  薩婆室婆衆牛王正道者  是等諸論師我等皆敬順  我今當次說顯示莊嚴論  聞者得滿足衆善從是生  可歸不可歸可供不可供  於中善惡相宜應分別說 (一) 說曰。我昔曾聞。乾陀羅國有商賈客。到摩突羅國。至彼國已。時彼國中有一佛塔。衆賈客中有一優婆塞。日至彼塔恭敬禮拜。嚮塔中路有諸婆羅門。見優婆塞禮拜佛塔皆共嗤笑。更於餘日天甚烝熱。此諸婆羅門等食訖遊行而自放散。或在路中。或立門側。有洗浴者。有塗香者。或行或坐。時優婆塞禮塔回還。諸婆羅門見已喚言。來優婆塞就此坐語。優婆塞言。爾今雲何不識知彼摩醯首羅毗紐天等而為致敬。乃禮佛塔得無煩耶。時優婆塞即答之曰。我知世尊功德少分。是故欽仰恭敬為禮。未知汝天有何道德。而欲令我嚮彼禮乎。諸婆羅門聞是語已。嗔目呵叱。愚癡之人。汝雲何不知我天所有神德。而作是言。諸婆羅門即說偈言。  阿修羅城郭高顯周三重  懸處於虛空男女悉充滿  我天彎弓矢遠中彼城郭  一念盡燒滅如火焚幹草 時優婆塞聞是偈已。大笑而言。如斯之事吾之鄙薄所不敬尚。以偈答言。  命如葉上露有生會當滅  雲何有智者弓矢加殘害 時諸婆羅門等聞是偈已。鹹共同聲呵優婆塞言。是癡人。彼阿修羅有大勢力好為惡事。我天神德力能殺害。雲何乃言非有智耶。時優婆塞被呵責已。喟然長嘆。而說偈言。  美惡諦觀察智者修善業  能獲大果報後則轉受樂  雲何於過惡反生功德想  邪見既增長嘆惡以為善  以是惡業故後獲大苦報 諸婆羅門聞是語已。竪目舉手懍癘攘袂嗔忿戰動。而作是言。汝甚愚癡不吉之人。此等諸天不加恭敬而恭敬誰。時優婆塞意志閑裕而語之言。吾雖單獨貴申道理。不應以力朋黨競說。時優婆塞復說偈言。  汝等所供養兇惡好殘害  汝若奉事彼以為功德者  亦應生恭敬師子及虎狼  觸惱生殘害惡鬼羅剎等  愚人以畏故於彼生恭敬  諸有智慧者宜應深觀察  若不為殘害乃可生恭敬  諸有功德者終無殘害心  修行諸惡者無不壞殘害  不能善分別功德及過惡  功德起惡心過生功德想  殘害逼迫者凡愚增敬順  於善功德者反生輕賤心  世間皆顛倒不別可敬者  乾陀羅生者解知別善惡  是故信如來不敬自在天 彼時婆羅門聞是語已。即作是言。咄乾陀羅。出何種姓有何道德。而名佛乎。時優婆塞說偈答言。  出於釋氏宮具足一切智  衆過悉耘除諸善皆普備  於諸衆生中未始不饒益  覺了諸法相一切悉明解  如是之大仙故稱號為佛 時諸婆羅門。復說偈言。  汝言佛大仙應作逼惱事  此閻浮提中瞻默監持陀  婆塞婆私吒提釋阿坻耶  如是諸大仙名稱世所聞  能結大神咒殘滅諸國土  汝名佛大仙亦應作斯咒  汝佛有大德應作逼惱事  若不作咒害雲何名大仙 時優婆塞不忍聞彼誹謗之言。以手掩耳。而說偈言。  咄莫出惡語謗言佛有咒  毀謗最勝尊後獲大苦報 時婆羅門。復說偈言。  佛若無咒術不名有大力  若無惱害者雲何名大仙  我但說實語何故稱誹謗  時諸婆羅門撫掌大笑言  是故汝癡人定墮於負處 時優婆塞語婆羅門言。汝莫怪笑。汝言如來無大功德亦無大力。斯是妄語。如來實有大功德力永斷咒根。終不復作惱害之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即說偈言。  以貪嗔癡故則作大惡咒  當結惡咒時惡鬼取其語  於諸罪衆生而行惱害事  佛斷貪嗔癡慈悲廣饒益  永除惡咒根但有衆善事  是故佛世尊都無有惱害  以大功德力拔濟無量苦  汝今何故言佛無大勢力 時諸婆羅門聞是偈已。嗔恚心息語優婆塞言。我於今者欲問少事。勿見嗔也。咄優婆塞。佛若無惡咒。雲何而得受他供養。既不為損又不能益。雲何而得稱為大仙。優婆塞言。如來大慈悲終無惡咒損減衆生。亦復不為利養之事。但為饒益故受供養。而說偈言。  大悲愍群生常欲為拔苦  見諸受惱者過於己自處  雲何結惡咒而作惱害事  衆生體性苦生老病死逼  如癰着燥灰雲何更加惡  常以清涼法休息諸熱惱 諸婆羅門聞是語已。即便低頭思惟斯語。此是好事心欲生信。汝健陀羅善別勝處。汝能信此甚為希有。是故嘆汝。健陀羅者名不虛設。言健陀者。名為持也。持善去惡故得斯號。而說偈言。  能持此地者是名善丈夫  善丈夫中勝實是健陀羅 時優婆塞作是思惟。此婆羅門心欲信解皆可成器。我今當更為分別說佛之功德。時優婆塞顔貌熙怡而作是言。見汝信佛我甚歡喜。汝今幸可少聽我語。功德過惡汝宜觀察。而說偈言。  觀察佛功德一見皆滿足  戒聞及定慧無與佛等者  諸山須彌最衆流海第一  世間天人中無有及佛者  能為諸衆生具受一切苦  必令得解脫終不放捨離  誰有歸依佛不得利益者  誰有歸依佛而不解脫者  誰隨佛教旨而不斷煩惱  佛以神足力降伏諸外道  名稱普遠聞遍滿十方剎  唯佛師子吼說諸行無我  所說恆處中不着於二邊  天上及人中皆作如是說  不能善分別結使諸業報  如來涅槃後諸國造塔廟  莊嚴於世間猶虛空星宿  以是故當知佛為最勝尊 諸婆羅門聞是語已。有生信心者。有出傢者。得道者。 復次應分別論。所謂論者即是法也。夫於法所宜善思惟。若能思惟則解其義。我昔曾聞。有婆羅門名憍屍迦。善知僧佉論衛世師論若提碎摩論。如是等論解了分別。彼婆羅門住華氏城中。於其城外。有一聚落。彼婆羅門有少因緣。詣彼聚落。到所親傢。時其親友以緣事故餘行不在。時憍屍迦婆羅門語其傢人。汝傢頗有經書以不。吾欲並讀待彼行還。時所親婦即為取書。偶得十二緣經而以與之。既得經已至於林樹間閑靜之處。而讀此經。聞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名集諦。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衆苦集聚滅。初讀一遍猶未解了。至第二遍即解無我。外道之法着於二見。我見邊見。於一切法深知生滅無有常者。而自念言。一切外論皆悉無有出生死法。唯此經中有出生死解脫之法。心生歡喜尋舉兩手。而作是言。我於今者。始得實論。始得實論。端坐思惟深解其義。容貌熙怡如花開敷復作是言。我今始知生死係縛解出世法。乃悟外道所說諸論甚為欺誑不離生死。嘆言。佛法至真至實說有因果。因滅則果滅。外道法中甚為虛妄。說言有果而無其因。不解因果不識解脫。自觀。我昔深生怪笑。雲何乃欲外道法中度生死河。我昔外道求度生死。譬如有人沒溺洹河波浪之中。懼失身命。值則攀緣。既不免難沒水而死。我亦如是。遇彼外道求度生死。然其法中都無解脫出世之法。沒生死河喪善身命墮三惡道。今見此論當隨順行得出生死。外道經論如愚狂語。九十六種道悉皆虛偽。唯有佛道至真至正。六師之徒及餘智者。鹹自稱為一切智人。斯皆妄語。唯佛世尊是一切智。誠實不虛。時憍屍迦即說偈言。  外道所為作虛妄不真實  猶如小兒戲聚土作城郭  醉象踐蹈之散壞無遺餘  佛破諸外論其事亦如是 時憍屍迦婆羅門。深於佛法生信敬心。捨外道法除去邪見。晝夜常讀十二緣經。時其所親方與諸婆羅門。歸還其傢問其婦言。我聞憍屍迦來至於此。今何所在。婦語夫言。彼婆羅門嚮藉經書。我取與之。不識何經。然其得已披攬翻覆。彈指贊嘆熙怡異常。夫聞其言即往其所。見憍屍迦端坐思惟。即問之言。汝於今者何所思惟。時憍屍迦說偈答曰。  愚癡無智慧周回三有中  如彼陶傢輪輪轉無窮已  我思十二緣解脫之方所 爾時親友即語之言。汝於是經乃能深生希有之想。我釋種邊而得此經。將欲洗卻其字以用書彼毗世師經。憍屍迦婆羅門聞是語已呵責親友。汝愚癡人。雲何乃欲水洗斯經。如是妙法宜用真金而以書寫。盛以寶函種種供養。即說偈言。  設我有財寶以真金造塔  七珍用厠填寶案妙巾帙  莊嚴極殊妙而用以供養  雖作如是事尚不稱我意 時其親友聞斯語已。甚懷忿恚而作是言。今此經中有何深妙未曾有事。何必勝彼毗世師經。欲以真金種種珍寶而為供養。時憍屍迦聞是語已。愁然作色而作是言。汝今何故輕衊佛經至於是乎。彼毗世師論極有過患。雲何乃用比於佛語。如毗世師論不知法相錯亂因果。於瓶因果淺近之法。尚無慧解分別能知。況解人身身根覺慧因果之義。爾時其親友語憍屍迦言。汝今何故言毗世師論不解因果。彼論中說破瓦以為瓶因。雲何而言不解因果。憍屍迦言。汝毗世師論實有是語。然無道理。汝今且觀如因於縷以為經緯然後有疊。瓶瓨亦爾。先有瓶故然後有瓦。若先無瓶雲何有瓦。復次破瓦無用瓶瓨有用。是以破瓦不得為因。現見陶師取泥成瓶不用破瓦。又見瓶壞後有破瓦。瓶若未壞雲何有破。時親友言。汝意謂若毗世師論都無道理。我等寧可徒勞其功而自辛苦。時親友徒黨諸婆羅門聞是語已心生愁惱。若如其言。毗世師論即於今日不可信耶。憍屍迦言。毗世師論非但今者不可取信。於昔已來善觀察者久不可信。所以然者。昔佛十力未出世時。一切衆生皆為無明之所覆蔽。盲無目故。於毗世師論生於明想。佛日既出慧明照了。毗世師論無所知曉。都應棄捨。譬如鴟鵂夜則遊行能有力用。晝則藏竄無有力用。毗世師論亦復如是。佛日既出彼論無用。親友復言。若如汝言。毗世師論不如佛經。然此佛經寧可得比僧佉論耶。憍屍迦言。如僧佉經說有五分論義得盡。第一言誓。第二因。第三喻。第四等同。第五决定。汝僧佉經中無有譬喻可得明了如牛犎者。況辯法相而能明了。何以故。汝僧佉經中說鉢羅陀那不生如常遍一切處亦處處去。如僧佉經中說鉢羅陀那不從他生而體是常。能生一切遍一切處去至處處。說如是事多有??過。何以故。於三有中無有一法但能生物不從他生。是故有過。復次遍一切處能至處處。此亦有過。何以故。若先遍者去何所至。若去至者遍則不遍。二理相違其義自破。若如是者是則無常。如其所言不從他生而能生物遍一切處去至處處。是語非也。親友婆羅門聞是語已語憍屍迦言。汝與釋種便為朋黨。故作是說。然佛經中亦有大過。說言生死無有本際。又復說言一切法中悉無有我。時憍屍迦語親友言。我見佛法生死無際。一切無我故。吾今者敬信情篤。若人計我終不能得解脫之道。若知無我則無貪欲。無貪欲故便得解脫。若計有我則有貪愛。既有貪愛遍於生死。雲何能得解脫之道。復次若言生死有初始者。此初身者。為從善惡而得此身。為不從善惡自然有耶。若從善惡而得身者。則不得名初始有身。若不從善惡得此身者。此善惡法。雲何而有。若如是者汝法則為半從因生半不從因。如是說者有大過失。我佛法無始故無罪咎。於時親友語憍屍迦。有縛則有解。汝說無我則無有縛。若無有縛誰得解脫。憍屍迦言。雖無有我猶有縛解。何以故。煩惱覆故則為所縛。若斷煩惱則得解脫。是故雖復無我猶有縛解。諸婆羅門復作是言。若無我者誰至後世。時憍屍迦。語諸人言。汝等善聽。從於過去煩惱諸業得現在身及以諸根從今現在復造諸業。以是因緣得未來身及以諸根。我於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如𠔌子衆緣和合故得生芽。然此種子實不生芽。種子滅故芽便增長。子滅故不常。芽生故不斷。佛說受身亦復如是。雖復無我業報不失。諸婆羅門言。我聞汝說無我之法洗我心垢。猶有少疑今欲咨問。若無我者先所作事雲何故憶而不忘失。答曰。以有念覺與心相應。便能憶念三世之事而不忘失。又問。若無我者過去已滅現在心生。生滅既異。雲何而得憶念不忘。答曰。一切受生識為種子入母胎田。愛水潤漬身樹得生。如鬍桃子隨類而生。此陰造業能感後陰。然此前陰不生後陰。以業因緣故便受後陰。生滅雖異相續不斷。如嬰兒病與乳母藥兒患得愈。母雖非兒藥之力勢能及於兒。陰亦如是。以有業力便受後陰憶念不忘。諸婆羅門復作是言。汝所讀經中但說無我法。今汝解悟生歡喜耶。時憍屍迦即為誦十二緣經而語之言。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滅故憂悲苦惱滅。以從衆緣無有宰主。便於其中解悟無我。非經文中但說無我。復次以有身故則便有心。以有身心諸根有用識解分別。我悟斯事便解無我。又問。若如汝言生死受身相續不斷。設有身見有何過咎。答曰。以身見故造作諸業。於五趣中受善惡身形。得惡形時受諸苦惱。若斷身見不起諸業。不起諸業故則不受身。不受身故衆患永息。則得涅槃。雲何說言身見非過。復次若身見非過咎者。應無生死不於三有受生死苦。是故有過。時婆羅門逆順觀察十二緣義。深生信解。心懷慶幸。略贊佛法。而說偈言。  如來在世時說法摧諸論  佛日照世間群邪皆隱蔽  我今遇遺法如在世尊前  釋種中勝妙深達諸法相  所言如來者真實而不虛  逆順觀諸法名聞普遍滿  嚮佛涅槃方恭敬合掌禮  嘆言佛世尊實有大悲心  諸仙中最勝世間無倫疋  我今歸依彼無等戒定慧 憍屍迦言。汝今雲何乃爾深解佛之功德。親友答言。我聞此法。是故知佛無量功德。如沉水香黑重津膩。以是因緣燒之甚香遠近皆聞。如是我見如來定慧身故。便知世尊有大功德。我於今者雖不睹佛見佛聖跡則知最勝。亦如有人於花池邊見象足跡則知其大。睹因緣論雖不見佛知佛聖跡功德最大。見其親友深生信解嘆未曾有。而作是言。汝於昔來讀誦外典亦甚衆多。今聞佛經須臾之頃解其義趣。悉捨外典極為希有。即說偈言。  除去邪見論信解正真法  如是人難得是故嘆希有  不但嘆於汝亦嘆外諸論  因其理鄙淺我等悉捨離 以彼諸論有過咎故。令我等輩得生厭離生信解心。佛實大人無與等者。名稱普聞遍十方剎。外諸邪論前後有過。猶如諂語不可辯了。由彼有過令我棄捨得入佛法。猶如春夏之時人患日熱皆欲離之。既至鼕寒人皆思念。外道諸論亦復如是。誠應捨離如夏時日。然由此論得生信心亦宜思念。猶如寒時思念彼日。於時親友問憍屍迦。我等今者當作何事。憍屍迦言。今宜捨棄一切邪論。於佛法中出傢學道。所以者何。如夜闇中然大炬火一切鴿鳥皆悉墮落。佛智慧燈既出於世。一切外道悉應顛墜。是故今欲出傢學道。於是憍屍迦從親友傢。即詣僧坊求索出傢。出傢已後得阿羅漢。何因緣故說是事耶。以諸外道常為邪論之所幻惑故。說十二因緣經論而破析之。 (三) 復次夫取福田當取其德。不應簡擇少壯老弊。我昔曾聞。有檀越遣知識道人詣僧伽藍請諸衆僧。但求老大不用年少。後知識道人請諸衆僧。次到沙彌。然其不用。沙彌語言。何故不用我等沙彌。答言。檀越不用非是我也。勸化道人即說偈言。  耆年有宿德發白而面皺  秀眉齒缺落背僂支節緩  檀越樂如是不喜見幼小 時寺中有諸沙彌。盡是羅漢。譬如有人觸惱師子棖其腰脈令其嗔恚。諸沙彌等皆作是語。彼之檀越愚無智慧。不樂有德唯貪耆老。時諸沙彌即說偈言。  所謂長老者不必在白發  面皺牙齒落愚癡無智慧  所貴能修福除滅去衆惡  淨修梵行者是名為長老  我等於毀譽不生增減心  但令彼檀越獲得於罪過  又於僧福田誹謗生增減  我等應速往起發彼檀越  莫令墮惡趣彼諸沙彌等  尋以神通力化作老人像  發白而面皺秀眉牙齒落  僂脊而柱杖詣彼檀越傢  檀越既見已心生大歡慶  燒香散名花速請令就坐  既至須臾頃還服沙彌形  檀越生驚愕變化乃如是  為飲天甘露容色忽鮮變 爾時沙彌即作是言。我非夜叉亦非羅剎。先見檀越選擇耆老。於僧福田生高下想壞汝善根。故作是化令汝改悔。即說偈言。  譬如蚊子[目*(隹/乃)]欲盡大海底  世間無能測衆僧功德者  一切皆無能籌量僧功德  況汝獨一己而欲測量彼 沙彌復言。汝今不應校量衆僧耆少形相。夫求法者不觀形相唯在智慧。身雖幼稚斷諸結漏得於聖道。雖老放逸是名幼小。汝所為作甚為不是。若以爪指欲盡海底。無有是處。汝亦如是。欲以汝智測量福田而知高下。亦無是處。汝寧不聞如來所說四不輕經。王子蛇火沙彌等都不可輕。世尊所說庵羅果喻。內生外熟。外生內熟莫妄稱量前人長短。一念之中亦可得道。汝於今者極有大過。汝若有疑今悉可問。從今已後更莫如是於僧福田生分別想。即說偈言。  衆僧功德海無能測量者  佛尚生欣敬自以百偈贊  況餘一切人而當不稱嘆  廣大良福田種少獲大利  釋迦和合衆是名第三寶  於諸大衆中勿以貌取人  不可以種族威儀巧言說  未測其內德睹形生宗仰  觀形雖幼弱聰慧有高德  不知內心行乃更生輕衊  譬如大叢林薝蔔雜伊蘭  衆樹雖參差語林則不異  僧雖有長幼不應生分別  迦葉欲出傢捨身上妙服  取庫最下衣猶直十萬金  衆僧之福田其事亦如是  供養最下者獲報十萬身  譬如大海水不宿於死屍  僧海亦如是不容毀禁者  於諸凡夫僧最下持少戒  恭敬加供養能獲大果報  是故於衆僧耆老及少年  等心而供養不應生分別 爾時檀越聞是語已身毛為竪。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凡夫愚人多有??咎。願聽懺悔。所有疑惑幸為解釋。即說偈言。  汝有大智慧以斷諸疑網  我若不咨問則非有智者 爾時沙彌即告之曰。恣汝所問當為汝說。檀越問言。大德。敬信佛僧何者為勝。沙彌答曰。汝寧不知有三寶乎。檀越言。我今雖復知有三寶。然三寶中豈可無有一最勝耶。沙彌答曰。我於佛僧不見增減。即說偈言。  大姓婆羅門厥名突羅闍  毀譽佛不異以食施如來  如來既不受三界無能消  擲置於水中煙炎同時起  瞿曇彌奉衣佛敕施衆僧  以是因緣故三寶等無異 爾時檀越聞是語已。即作是言。如其佛僧等無異者。何故以食置於水中不與衆僧。沙彌答言。如來於食都無吝惜。為欲顯示衆僧德力故為是耳。所以者何。佛觀此食。三界之中無能消者。置於水中水即炎起。然瞿曇彌故以衣奉佛。佛回與僧。衆僧受已無有變異。是故當知。僧有大德。得大名稱佛僧無異。時彼檀越即作是言。自今以後於衆僧所若老若少等心恭敬不生分別。沙彌答言。汝若如是不久當得見諦之道。即說偈言。  多聞與持戒禪定及智慧  趣嚮三乘人得果並與嚮  譬如辛頭河流註入大海  是等諸賢聖悉入僧大海  譬如雪山中具足諸妙藥  亦如好良田增長於種子  賢善諸智人悉從僧中出 說是偈已而作是言。檀越汝寧不聞經中。阿尼慮頭難提黔毗羅。此三族姓子鬼神大將。名曰伽扶。白佛言。世尊。一切世界若天若人若魔若梵。若能心念此三族姓子者。皆能令其得利安樂。僧中三人尚能利益。況復大衆。即說偈言。  三人不成僧念則得利益  如彼鬼將言未得名念僧  尚獲是大利況復念僧者  是故汝當知功德諸善事  皆從僧中出譬如大竜雨  唯海能堪受衆僧亦如是  能受大法雨是故汝應當  專心念衆僧如是衆僧者  是諸善之群解脫之大衆  僧猶勇健軍能摧魔怨敵  如是衆僧者勝智之叢林  一切諸善行運集在其中  趣三乘解脫大勝之伴黨 爾時沙彌說偈贊已。檀越眷屬心大歡喜。皆得須陀洹果。 大莊嚴論經捲第一 大正藏 第 04 册 No. 0201 大莊嚴論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选集】本緣部 Ministry of the edge
第1捲第2捲第3捲第4捲第5捲第6捲第7捲第8捲
第9捲第10捲第11捲第12捲第13捲第14捲第15捲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