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演绎 dūn huáng Dunhuang   》 jǐng shàng jìng de zuò pǐn      jǐng shàng jìng Yasushi Inoue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部名为《敦煌》的中日合拍电影,就以其独特的情节构思、宏伟的历史背景、凄婉的爱情故事征服了观众的心。原作者井上靖是日本著名的孔子研究专家(见其《孔子》一书),同时也是历史学家和小说家。他所著的《西域短篇小说集》,以西域这一历史上最为奇特、繁杂、丰富、多样的地区为背景,写出了一个个充满着幻想与神秘色彩的故事。 《敦煌》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一世纪上半叶,北宋与辽国交恶,而西夏的李元昊趁机崛起,遂占据敦煌地区近一个半世纪之久的交替性时刻。同样是在巨大的历史变革下小人物如蝼蚁般的生命,在动荡与战乱中飘浮不定。然而至为令人感动的是,如此菲薄的生命,如何尽了所有的力量要保存人类那宝贵的文化遗产——数以万计的佛教经典和史书资料。电影《敦煌》中,敦煌当时的统治者曹太守未尝不是一位爱书、爱骨董成癖的人,然而他的爱是毁灭性的,他居然要让那些无价的宝物,历代人花了多少心血撰写出来的书卷典籍,连同敦煌一起陪他自焚。一个小小的文官(也许是书记官吧),他的名字已然湮没,然而他的贡献却是不可限量的——他在敦煌被破城焚毁之际,悄悄带了一队挑夫,用着马匹骆驼,把那些经卷运到莫高窟某一处佛窟中封藏起来,直到九个世纪后它们的又一次劫难。 不知道是什么 给了那个书记官以灵感,让他把经书藏在千佛洞,好象亦是为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与那些洞窟相连。在西夏军已破沙州,即将攻来之时,把那些凝聚了无数人虔诚心愿的经卷埋藏在最安全的地方。书中一再提到一种对佛的崇敬的心情,也许在乱世中,这是唯一的安慰和寄托吧。   井上靖是日本著名作家,一代文坛巨匠,也是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1991年1月29日晚10时,他走完了人生83年的历程,在日本癌病治疗中心溘然长逝。   井上靖在大学时代就开始文学创作,后来进入每日新闻社担任记者,战后成为专业作家,发表过很多有影响的作品,荣获过多种文学奖,并被日本政府授予文化勋章,他是当代日本文坛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井上靖不但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倾慕不已,而且对中国的西北地区及丝绸之路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以我国古代西域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为题材所创作的历史小说有《楼兰》、《敦煌》、《异国的人》、《漆胡尊》、《昆仑采玉》等。其中《楼兰》、《敦煌》两书曾在日本获得“每日艺术大奖”。   20世纪70年代之后,井上靖曾数次来中国,专门踏上当年的西域丝绸之路,仔细追寻古人留下的每一处遗迹。《楼兰》一书出版后,他曾多次想亲身来中国一睹当年楼兰的遗址,而且有一次几乎成行,但终因疾病缠身而未能如愿。当他得知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从楼兰考察归来后,马上请画家把描绘楼兰遗址的素描带来让他先睹为快,以弥补自己未能成行的遗憾。   井上靖1955 年开始创作历史小说,其中,以中国的历史及古代名人为背景的有《天平之甍》、《孔子》、《杨贵妃》、《苍狼》等。这些作品在日本深得广大读者的好评,成为日本人民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与中日友好之源的不朽文学遗产。1986年,井上靖因患食道癌而动大手术,也正是在这一年他着手撰写酝酿了 20年的长篇小说《孔子》。这部著作一经发表,立即在日本引起轰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发行了60多万册,被列为1989年日本文艺类十大畅销书之首。   井上靖对中国的热爱之情以及他的杰出贡献使他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尊敬与赞誉,作为第一个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的日本人,他当之无愧。
井上靖与他的作品 福田宏年 从井上靖的幼年和少年时代来看,我们不得不说他与世间一般的人相比格外特别。尽管双亲健在,又有弟妹,但他一人却远离父母,与毫无血缘关系的祖母一起在一个仓库中度过了幼年时代。少年时又由于父亲担任军医,经常调动,所以独自一人离开父母度过了自由的中学时代。这个时期的故事,井上靖在他的自传和自传体作品中作过描写。例如《拉车的白马》、《幼时的事情》《夏草冬涛》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在井上靖的幼年和少年时代中徘徊时,几乎可以找出后来促成井上靖成为一名小说家的全部原因。即使说正是因为这种特别的幼年时代才产生了小说家井上靖,也并非言过其实。 井上靖明治四十年(1907年)五月六日作为长子出生在北海道的旭川,这是因为他的父亲井上隼雄当时正在旭川第七师团的军医部任职,其实他们家的原籍在静冈县田方郡上狩野村的汤之岛。井上隼雄出生在上狩野村门野原的石渡家,从金泽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军医,后入赘井上家,与他们家的长女八重结婚。井上家自明和年间以来一直在伊豆行医,听说他们的始祖是从四国来的流民,带着他的母亲来到汤之岛,脱掉了草鞋,在当地安了家。井上家先辈中最让井上靖尊敬的是相当于第五代的曾祖父井上洁。井上洁从师于前辈军医总监松本顺先生,年青时在县立三岛病院任院长。中年退休后回到家乡汤之岛。当时他是伊豆一带众人皆知的名医。传说他还乘着轿子到沼津和下田去出过诊。 井上靖五岁的时候离开父母,回到家乡汤之岛,由曾祖父的一个叫加乃的妾一手抚养。加乃长期伺奉井上洁,他为了报答她的辛劳,让她作为八重的养母入了户籍。所以在家里加乃就成了井上靖的祖母。本来把井上靖寄养在加乃那里是怕又有弟妹出生的权宜之计,但后来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就一直继续下去了。另一方面,对于井上家的长子作为所谓的“人质”放在自己的身边,加乃精神上感到有了保证,也不愿意放手。井上靖与加乃住在仓库的二楼上,一天到晚听她讲松本顺和曾祖父的故事。井上靖在《我的成长史》中用“同盟”一词来形容他与没有血缘联系的祖母之间的关系,幼年的特殊环境使得他从小就学会了面对现实,也可以说形成了以后将他造就为一名作家的基础。 大正三年(1914年),井上靖进入汤之岛小学,当时小学的校长是石渡盛雄,他是石渡家的户主,父亲隼雄的哥哥,也就是井上靖的伯父。井上靖读二年级时,他母亲的妹妹美琪从沼津的女子学校毕业回到了家乡,并应聘在他们的小学里当代课老师。美琪和她的姐姐八重一样,长得很漂亮。美琪疼爱井上靖,井上靖也喜欢年青漂亮的姨妈。也许在井上靖的心目中,美琪不知不觉地代替了远在他乡的母亲的形象。对母亲的思念转化成了对姨妈的喜爱。 美琪爱上了学校里一位年青的同事,怀孕以后就退出了学校。怀有身孕的美琪为了避人耳目,夜晚乘人力车出嫁,这个情节在《拉车的白马》一书中有一段优美的描写。美琪出嫁后不久就患病去世了。这位青春早逝的姨妈的美好形象在井上靖的心中成长、升华,最后发展成为一种永恒的女性偶像。寄托在年青姨妈身上的对母亲的思念在他日后的作品中继续生存下去,表现为对理想女性偶像的憧憬。可以说《射程》中的三石多津子、《冰壁》中的美那子、《风林火山》中的由布姬和《灰狼》中的忽兰都是这位年青美貌的姨妈的化身。 井上靖读小学六年级时祖母加乃去世了。此后为了考中学,他来到了父亲的驻地滨松。由于祖母的死和环境的变迁对年少的井上靖内心的打击,使他没能考上滨松一中。但是第二年的四月他却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成功。入学后不久在静冈县的优等生选拔会考中他又取得了一等奖。井上靖读中学二年级时,父亲转任台北卫戌区病院院长,他转校到沼津中学,住在三岛的伯母家,每天要走七、八里路去上学。也许是由于离开了双亲的约束,井上靖的成绩一直下降,读四年级那年的四月他被送到沼津的妙觉寺寄宿。他变得越来越懒惰,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他交上了爱好文学的朋友,学会了抽烟和喝酒,文学在他心中开始萌芽。 描写沼津中学时代的作品是《夏草冬涛》。这部作品中同时描写了性的觉醒和文学的萌芽,其动机之一就是自卑感。这部作品中到处都触及到一个乡下长大的少年面对都市时产生的自卑感。少年在他亲戚家漂亮的姐妹面前表示出来的对异性的爱慕与乡下人的畏缩相混合的那种感情给人留下了特别的印象。 自卑感和思念母亲的情怀共同组成支持井上靖文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也许是这种自卑感导致了乡下人的畏缩,但是更合情理的原因恐怕是三番五次的考试失败。只有上小学是一帆风顺的,以后无论是考初中、高中还是大学都是几经周折。到了大学毕业的时候,井上靖已经二十八岁,成了有妻室的人了。这些都对一个青年敏锐的感受能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井上靖自己就曾在《我的成长史》中这样描写过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变化成各种形式,直到后来都在影响我的人生。” 井上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这种自卑感的描写,例如《一个假画家的生涯》就是随着一个制作日本画赝品的画家的足迹,围绕着自卑感这个主题而展开的;而《敦煌》中因瞌睡而失去考进士机会的赵行德可以说就是作者本人的写照。 井上靖昭和二年四月考入第四高等理科学校,进校的同时加入了柔道部,他试图改变以往的懒散生活,没日没夜地投入到禁欲式的练习之中。三年级时,由于在柔道练习时间上与师兄发生冲突,最后从柔道部引咎辞退。在这一段时间里井上靖开始创作诗歌,并向富山县高冈市的《日本海诗人》投稿。他还和高冈市的年青诗人一起创办了《北冠》杂志。就这样井上靖开始了他的文学放浪时代。 昭和五年(1930年)井上靖进入九州帝律文学系英文专科,不久就丧失了继续读书的兴趣,去了东京,住在驹入的植木屋二楼,沉溺于阅读文学书籍之中。但他并不是成天散漫和懒惰地混日子,除了与朋友一起创办杂志《文学ABC》之外,还加盟福田纠夫主办的杂志《焰》,每日乘京王线从驹入到世冢的福田家去专心学习写诗。 昭和七年(1932年)四月,井上靖从九州帝大退学,进入京都帝大文学系哲学专科,受教于植田寿藏博士门下,专攻美学。虽说进了京大,却几乎没上课,每天都到吉田山住宿附近的小吃馆去喝酒混日子。但在这一段时间里他还和哲学专科的朋友创办了一本杂志《圣餐》。昭和十年(1935年)十一月,虽然还在学校读书,他和京都帝大名誉教授足立文太郎的长女富美结婚了。足立家的原籍也在伊豆,相当于是井上家的亲戚。井上靖的岳父文太郎在同行中是一位世界知名的解剖学家,他就是《比良的石南花》中老解剖学家三池俊太郎的原型。 在京大读书的年代,井上靖有点囊中羞涩,所以他参加了《SUNDAY每日》设奖的小说征稿,为的是稿件被征用后可以得到一笔奖金。昭和十一年(1936年),也就是大学毕业的那一年,他的稿子《流转》入选,得到第一届千叶龟雄奖,由于这个契机,他进入了《每日新闻》大阪本社。 作为一个报纸的记者,这对井上靖来说是一种潜伏期和酝酿期。刚开始井上靖担任宗教记者,后来又负责一个美术专栏。作为宗教记者在学艺栏中写的佛经解说后来成为《天平之甍》和《敦煌》中关于佛教经典的知识基础。虽然说井上靖的作品本来就有很强的绘画性格,他本人对美术更是别具慧眼,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有了十年以上美术记者的经验,井上靖的绘画资质得到进一步的磨练。另一方面,井上靖这一段时间里还与安西冬卫、竹中郁、小野十三郎、野间宏等关西诗人结下了深交。 昭和二十年(1945年)战争结束,如同开闸放水,井上靖开始在关西的诗歌杂志和报纸上发表诗作。经过了二十年漫长的文学放浪和酝酿时期,他的作品突然脱颖而出。这些诗作几乎都被收入了诗集《北国》,也可以看出正是这些诗作奠定了井上靖的文学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构筑起来的作品有《猎枪》、《斗牛》,昭和二十五年(1950年)二月,井上靖因《斗牛》而赢得了第二十二届芥川奖,登上了文坛。 如前所述,支持井上靖文学的重要因素是自卑感和思念母亲的情怀,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的绘画性格。从在《北国》上发表的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绘画性格。几乎所有的这些诗,中心都拥有一幅绘画风景。而且这种绘画形象的轮廓总是鲜明清晰的。例如《比良的石南花》的中心就有一个这样的绘画形象,在比良山的山坡上盛开着一白色的石南花。《记忆》中描写了伫立在车站栅栏旁黑暗处的父母的形象。《旋涡》中熊野滩鬼城岩礁间的旋涡组成了一个明显的形象。重要的是这些清晰的形象并不仅仅是绘画形象,它们也是包含着作者诗意的心理形象。而贯穿这些心理形象的则是孤独的影子。 井上靖在《北国》的前言中说道:“我这次试着认真地把笔记重读了一遍,发现自己的作品与其说是诗,还不如说是逃不出诗的范围,而被关在一个小箱子里。”当然这是对自己的作品的一种极度谦虚的评价,但从这些平淡无奇的话中却道出了井上靖从诗歌走向小说的秘密。人们经常说,井上靖的诗是小说的发酵粉。事实上井上靖的很多小说名字与诗一样,例如《猎枪》、《比良的石南花》、《旋涡》等等。让我们这样来说吧,井上靖可以先以散文诗的形式抓住文学的精髓——诗歌,将其关起来,然后再以小说的形式附上肌肉。之所以说《北国》的诗奠定了井上靖的文学基础,也正是这个意思。 因此,井上靖的小说,特别是短篇中,大多包含着同诗一样的绘画形象。例如《道多尔先生的手套》中的那双大手套,《湖上的兔子》中那些冬天在猪苗代湖湖面上翻腾的白色浪花。这些形象就这样成为作品的动机,就这样象征着一个人,她就是那个忍耐着周围的白眼、吝啬而又狷介的老祖母。 这些绘画般的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要算诗歌《猎枪》中的“白色河床”。 “我在都市的杂乱纷繁中曾经很想像猎人那样蹑行,慢慢地、静悄悄地、不动声色地走着。窥见了人生白色河床的中年人,在精神和肉体两方面都感到孤独,而同时浸入这两方面产生重量感印象的不正是一杆磨得发光的猎枪吗?” 将人的一生看作是一条干涸的白色河床,这种看法始终贯穿在井上靖的作品之中,甚至将井上靖的文学原像归结为“白色河床”都不过分。 但是“白色河床”所代表的井上靖的孤独到底是从哪儿产生的呢?井上靖写过一个短篇,叫作《弃母山》。这篇作品是想探讨家族中世袭的“遁世之志”和脱离现实之心。他的母亲曾经透露想被抛到弃母山上去;妹妹结婚后有了两个孩子,又一个人从婆家跑了出来;弟弟在报社正干得一帆风顺时突然辞职,归隐田园,这些都是事实。另外,他的曾祖父井上洁五十岁就辞退了军医职务,回到乡下。父亲井上隼雄几乎不出门,在家度过了三十年的余生,如果追溯井上家的家谱,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井上家的人“弃母山”血统有多深。井上靖在《我的成长史》中对新闻记者的生活进行回顾时做过如下的评价: “报社这种工作环境中杂居着两种人,一种是有竞争之心的人;还有一种是完全放弃竞争的人,就连要他打麻将,也赶紧放弃。我从进报社的第一天起,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就不得不放弃竞争。” 井上靖用“放弃”一词来表达他的“遁世之志”。《一个假作家的生涯》中的主人公和《敦煌》中的赵行德都是所谓放弃人生的人。另一方面,井上靖在《我的成长史》中还谈到“我敌视父母对人生的保守态度,应该一直与之斗争的。”这种激愤表现在《斗牛》、《黑蝴蝶》和《射程》等作品中,但是它并不是实际行动,都背上了深深的虚无的阴影。人们通常根据《猎枪》和《斗牛》这两部处女作把井上靖的作品分为两种类型来加以评论,这正像一个盾牌的里外两面,《猎枪》表达孤独的世界,而《斗牛》表达行动的世界,它们暗示着井上靖内心里遁世血统与反抗行动之间的紧张对立。 视人生为一条涸竭的河床的看法还在深化发展,最后贯穿到了以《天平之甍》为首的一系列历史小说中。井上靖历史小说底层中流动着的思想是对逝水流年中人物虚无飘渺的命运的一种想法。这些历史小说的先驱作品中有《异域之人》、《行贺和尚的眼泪》、《玉碗记》等短篇。从《白色的河床》向历史命运观飞跃、具有过渡意义的有《澄贤房备忘录》和《一个假作家的生涯》两部作品。从将人生看作干涸河床的意义上来看,这两部作品真可以说是“白色河床”的具体表现。 《天平之甍》说的是为了把戒律引入日本,四个留学僧乘坐遣唐船到中国去邀请唐朝高僧鉴真和尚的故事。作品刻画了他们超越个人的意志和热情,与自然和时间进行搏斗的形象。这里面时常出现的是历史的燥动,命运的燥动,灵活地运用绘画手段彻底排除了对上场人物内心世界的忖度,只对明确的形象加以积累。这样一来,在其背后就浮现出无可奈何的命运形象。这是一种“白色河床”发展深化后的叙事诗的世界。 到了《楼兰》中,这种手法更加彻底了。有一个以一千五百年为周期向沙漠中心移动的湖,叫作“罗布泊”,而楼兰正是当罗布泊移动时在它旁边被沙漠掩埋掉的一个小国。这个形象本身就已经具有了历史和自然的壮丽诗意。这里上场的人物都在遥遥的远景中淡化成了一个个的点,而历史和命运却用特写加以描绘。 此后作家又发表了很多历史小说的大作,例如凭空想像出来的、描写敦煌千佛洞由来的《敦煌》,讲述成吉思汗的《灰狼》,站在朝鲜人的立场上描写元寇的《风涛》,追溯大黑屋光太夫的漂流生涯的《俄罗西亚国醉梦谭》。 现在还必须指出,井上靖从象征意义上讲是一个现代作家。井上靖获得芥川奖登上文坛是在昭和二十五年(1950年),正值中间小说和报刊小说方兴未艾的时期。不管幸运与否,井上靖就是在这样一个时期登上文坛的。中间小说和报刊小说在昭和三十年代(1955年至1965年)迎来了全盛时期,井上靖在以昭和三十年(1955年)为中心的十年中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其数量之多,令人难以想像它们竟是出自一位作家之手。 现在的井上靖,正如在《月光》和《桃李记》中所能看到的那样,无论在小说还是在诗歌中都是描写身边和亲戚中的人物,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超越个性的人类原始存在。这种从事物的表面看到其内在的本质,当然是井上靖长期观察事物形象而使自己的眼光更加深遽的结果。 昭和四十九年(1974年)十一月


Back in the eighties of last century, one called "Dunhuang" Sino-Japanese co-production film, the plot to its unique concept, the magnific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Sad love story conquered the hearts of the audience. Yasushi Inoue is a famous Japanese author Confucius expert (reflected in its "Confucius," a book), but also historians and novelists. His book "Western short story collection" to the Western Regions of the history of the most unusual, complex, rich and diverse region as the background, write a one full of fantasy and mystery stories. "Dunhuang," the story takes place in half of the eleventh century AD, the Northern Song and Liao against each other, and the Western Xia Li Yuanhao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rise, thus occupying nearly a half-century Dunhuang's alternating long time. Also in the next great historical change as little as the life of ants, in the fleeting nature of turbulence and chaos of war. However, to the touching thing is so meager life, how do all the power to save the precious heritage of mankind - tens of thousands of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Movie "Dunhuang", the ruler of Dunhuang was not a bad idea Cao prefect love books, love antiques into freak, but his love is devastating, and he actually let those priceless treasures, ancient people spent how much effort to write books out of the book, to accompany him along with the self-immolation of Dunhuang. A small civil service (and perhaps the Registry it), his name is already buried, but his contribution is limitless - he was broken in Dunhuang City burned the occasion quietly with a team of porters, with the horses camels, those by the volume shipped to the Mogao Caves in the closure of a place Foku hide them until nine centuries later another catastrophe. Do not know what to give to the Registrar of that inspired by the book so he hid in Thousand Buddha Caves, seems also to some unforgettable feelings connected to those caves. Sand in the Western Xia army has broken the state, is about to attack to the tim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ious wish of many people buried by the volume in the most safe place. The book has repeatedly referred to a feeling of reverence for the Buddha, perhaps in troubled times, this is the only comfort and sustenance it.   Yasushi Inoue is a famous Japanese writer, literary generation of great masters, but also Japan-China Cultural Exchange Association. The evening of 29 January 1991 10, he has completed the course of 83 years of life, cancer treatment center in Japan, passed away. Yasushi Inoue began in college literature, and later as a reporter into the Mainichi Shimbun, after the war to become a professional writer, has published many influential works, who had won several literary awards, and was awarded the Order of Culture Government of Japan, he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contemporary Japanese literature writers. Yasushi Inoue not only China's history, culture, endless admiration, but also China and the Silk Road in Northwest China have a special feeling. He Western customs of ancient China, historical anecdotes as the theme of the historical novel created a "Loulan", "Dunhuang", "exotic" and "paint Hu respect", "Kunlun Cai Yu," and so on. The "Loulan", "Dunhuang" two books have been received in Japan, "Daily Art Awards." After 70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Yasushi Inoue several times to China, specifically _set_ foot on the Western Silk Road that year, carefully searching every ancient ruins left. "Loulan" a book published, he had to personally come to China many times to see the ruins of Loulan year, but also a little trip, but the end result of disease-ridden and unable to do so. When he learned that a famous Japanese painter Ikuo Hirayama returned from Loulan study immediately after the artist to paint your sketch Ruins bring him to see it faster, to make up their own did not take place of regret. Yasushi Inoue in 1955 began writing historical novels, of which the famous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and background of the "balance of Meng," "Confucius", "Yang", "Gray Wolf" and so on. These works in Japan, won the praise of readers and become the Japanese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Sino-Japanese friendship and the source of the enduring literary heritage. In 1986, Inoue Yasushi suffering from esophageal cancer and major surgery, it is also written in that year he started 20 years brewing novel "Confucius." This book, once published, and immediately caused a sensation in Japan, where in less than six months issued more than 60 million copies in Japan in 1989 was listed as top ten best-selling literary first class. Yasushi Inoue a love for China and for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 people won him the respect and praise, as the first honorary doctorate conferred by the Japanese, Peking University, he deserved.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hòuyīzhānghuí >>   
jǐng shàng jìng de zuò pǐn
huí  xiāng zhōng xiù shì xǐng mèng dào  mán hài shì jīng
'èr huí  shēn xiàn liáng zhōu zhào xíng dāng bīng  xīn hàn zhū wáng yuàn
sān huí  dùn shēng yǐn xíng lián xiāng   rěn shòu tiān mìng wáng qíng bié liàn -1
sān huí  dùn shēng yǐn xíng lián xiāng   rěn shòu tiān mìng wáng qíng bié liàn -2
huí  yǔn xiāng xiāo zhèng xīn   qīng dēng huáng juàn guī mén -1
huí  yǔn xiāng xiāo zhèng xīn   qīng dēng huáng juàn guī mén -2
huí  zhù guā zhōu zhū wáng xiǎo qiè  fǎng xīng qìng zhào xíng pìn xiù cái -1
huí  zhù guā zhōu zhū wáng xiǎo qiè  fǎng xīng qìng zhào xíng pìn xiù cái -2
liù huí  jiù qíng wèi liǎo jiāng jūn chì jiāo 'ér  yuàn nán xiāo tài shǒu guài jiā xiōng
huí  bào chóu xuě hèn zhū wáng bīng biàn  sàng hún luò cáo yán huì chéng
huí  sān sēng rén yuàn bǎo jīng juàn  cáo xián shùn zhì shǒu shā zhōu
jiǔ huí  zhū wáng chū zhēng tuō hòu shì  zhào xíng chāo jīng liǎo yuàn
shí huí  zǒu tóu shā zhōu chéng fàng huǒ  huā jiē qiān dòng zàngjīng -1
shí huí  zǒu tóu shā zhōu chéng fàng huǒ  huā jiē qiān dòng zàngjīng -2
shí huí  bǎi nián zhēng zhàn xīng shuāi jiē chéng wǎng shì  qiānzǎi méng chén guī bǎo zài xiǎn huī huáng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