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yōu yōu nán běi cháosòng běi wèi de fēn zhēng shǐ   》 zhāng  cóng nán běi duì zhì shuō      chén xiàn Chen Xian

从公元38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即代王位开始,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南征灭陈为止,前后绵延两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代。这个大朝代上承魏晋、下接隋唐,整个中华世界几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也是思想大转折的时代。其中发生的某些变化,甚至在各个方面影响到我们今人的思想。本书继承了《纵横十六国》的写作笔法,以历史事件为主干,以历史人物为线索,讲述了南北朝分裂与融合的历史篇章。
序章 从南北对峙说起 一上钟山万虑消,虚空楼阁翠岧峣。 金陵郁郁帝王宅,天堑悠悠南北朝。 月满石城秋似水,风高淮浦夜生潮。 未应便作乘芦去,且听仙人碧玉箫。 ——[元]黄镇成《钟山》 地缘上的南北,与方位上的南北,是两回事儿。 一个国家的所谓地缘文化,常有其历史的根源,比如美国的所谓东部与西部,除了地理、气候上极大的差异外,很大程度上是缘于由东部向西部的拓荒历史,以及移民潮的走势与来源。因此,尽管历史上发生过南方与北方的对峙与战争,并且影响深远,人们还是更习惯于将美国首先划分为东西两部分。 中国的情形亦相似,所不同的只是把东西改了南北。历史上南北对峙的雏形恐怕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的晋楚争霸。之前虽有零星规模的南北民族之间的冲突,但都难成气候,古代汉族的主体成分华夏族起于北方,最初只有东西部族的对抗,商人来自东方,周人来自西方,而当时的南方还是蛮夷的天下,太伯建立吴国算是北人的第一次南迁,却远不足以改变南方的人口结构。楚国的君主虽然早早地自称为王,仍免不了被以正统高贵自居的北方各诸侯国视作爵位低下的楚子,直到楚庄王问鼎中原,才开始引起中原各国的重视,但依旧得背负蛮夷的名分。 晋楚争霸只不过是南北对峙最初的一种形式,战国时期楚国的面积几乎与其他六国的面积等同,依然无法避免国破家亡的惨剧。此后数百年秦汉的持续统一,奠定了今日汉文化圈的基本范围,这期间皇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口的重心,都在北方,东汉时期的十二州中,荆、扬、益、交四州属于南方,面积不小于北方八州加上一个司隶,但在户口的数量上却抵不上北方的一半。 汉末军阀迭起、群雄割据,乱的基本上是北方。尘埃落定后反倒是魏蜀吴三国鼎立,一北二南,开启了真正意义上南北对峙的局面,以后晋朝虽然短暂统一,却不能根本改变分裂的势头。六朝六朝,指的正是汉末以来连续统治南方的六个对立于北方政权的朝代,“南北异俗”的论调,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深入人心的。而对于今日中国南北文化的巨大差异产生决定性作用的,便是接下来数百年的南北朝时代。 时间上来看,南北朝可以从公元38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即代王位开始算,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南征灭陈为止,前后绵延两百年。这个大朝代上承魏晋、下接隋唐,整个中华世界几乎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也是思想大转折大变革的时代,如若我们将南北世界视为一体,就可以体会到这一文化体在痛苦中的自我磨炼、反思、蜕变,面貌终于焕然一新。 一千五百多年前发生在大江南北的治乱分合,或许与今日一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扯不上多大关系,然而当年历史之偶然与必然,却可能在无形中影响着今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过,如若我们细细“审视”,就会发现这段让后人思潮澎湃、热血沸腾的历史,最初时却是从两个今天看来并不起眼的小地方开始的,这两个地方,也正好是南北相望,一个是内蒙古的锡拉木林河畔,另一个则是在镇江的寻常巷陌之中,如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他的《永遇乐》词中所提及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hòuyīzhānghuí >>   
zhāng  cóng nán běi duì zhì shuō   liú (1)
  liú (2)èr  huán xuán de xīn (1)
èr  huán xuán de xīn (2)sān  liù yuè de huáng mèng (1)
sān  liù yuè de huáng mèng (2)  qiáng guó zhī běn (1)
  qiáng guó zhī běn (2)  tuò guī gōng guò (1)
  tuò guī gōng guò (2)liù  tuò píng nèi rǎng wài (1)
liù  tuò píng nèi rǎng wài (2)  xún zhī luàn (1)
  xún zhī luàn (2)  èr liú xiāng zhēng (1)
  èr liú xiāng zhēng (2)jiǔ  jiǎn chú (1)
jiǔ  jiǎn chú (2)shí  tǎo miè zōng shì (1)
shí  tǎo miè zōng shì (2)shí   liú de zuì hòu huī huáng (1)
shí   liú de zuì hòu huī huáng (2)shí 'èr  shī cháng 'ān de (1)
dì   I   [II]   [III]   [IV]   [V]   [VI]   yè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