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續高僧傳   》 續高僧傳序      釋道宣 Shi Daoxuan

《續高僧傳》,或稱《唐高僧傳》,三十捲,唐釋道宣(596~667)撰。《舊唐書·經籍志》雜傳類重出二部,一部作二十捲;《新唐書·藝文志》釋氏類重出三部,兩部作道宗撰;均誤。 道宣早年即有志於僧傳的著述。他以為慧皎《高僧傳》中記載梁代的高僧過少,而需要作補輯的工作,於是經過相當時期的收集資料,寫成《續高僧傳》三十捲。內容從梁代初葉開始,到唐貞觀十九年(645)止,一百四十四年的期間,共寫正傳三百三十一人,附見一百六十人,即於貞觀十九年完成。但在成書後二十年間,陸續有所增補,又成後集《續高僧傳》十捲,書名見於他自己所著的《大唐內典錄》第十捲和與他同時代道世著的《法苑珠林》第一百捲中。但是此十捲書後來即按科分別羼入初稿中,所以現行本記載貞觀十九年以後永徽、顯慶、竜朔年號的事情很多,最遲到麟德二年(665)為止(見捲二十二《曇光傳》)。又玄奘卒於麟德元年,在傳中也已提到(捲四)。慧璧記事到貞觀之末(捲十三),《僧辯傳》撰於貞觀二十年(捲十五),而在《義解論》中也提到“暠(慧暠)璧(慧璧)抗聲於金陵”,“常(法常)辯(僧辯)宏揚於三輔”。可以證明玄奘、慧璧、僧辯等傳是道宣自己所補入,而且據此修改了初稿的《譯經》、《義解》兩篇論。再道世《法苑珠林》引用此傳數十篇,第六十三捲中引的慧璿(見本傳捲十五)、六十四捲中引的慈藏(見本傳捲二十四)、六十五捲中引的智聰(見本傳捲二十),都是貞觀十九年以後去世的人,而所引出處一律稱為《唐高僧傳》,可見道世引用的,也是已經合併的本子。這說明道宣在世時,《後集》已和初稿融合而不別行了,但捲數仍作三十捲,所以開元十八年(730)智升撰的《開元釋教錄》中說《後集》十捲已“尋本未獲”(見捲八),事實上,他在捲八中玄奘的傳、捲九中那提的傳,都是引自本書屬於《後集》的部分。 本傳根據的資料,如道宣自序所說:“或博咨先達,或取訊行人,或即目舒之,或討讐集傳。南北國史,附見徽音,郊郭碑碣,旌其懿德。皆撮其志行,舉其器略。”現在總括起來,所據的資料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著作,如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見捲一《菩提流支傳》)、亡名的《僧崖菩薩傳》(見捲二十七《僧崖傳》)、靈裕的《十德記》(見捲首自序)、侯君素的《旌異記》(見捲二十八《志湛傳》)、灌頂的《智者大師別傳》(見捲十七《智顗傳》)、王劭的《捨利感應記》(見捲二十六《道密傳》)、行友的《知己沙門傳》(見捲十三《海順傳》、十八《智通傳》)、淨辯的《感應傳》(見捲二十六《淨辯傳》)、李廓的《衆經錄》、寶唱的《衆經目錄》(均見捲一《菩提流支傳》)、費長房的《歷代三寶紀》(見捲一《拘那羅陀傳》、十六《信行傳》)、彥琮的《衆經目錄》(見捲一《闍那崛多傳》),及佚名的《草堂法師傳》(見捲六《慧約傳》)、《觀音感應傳》(見捲二十五《法力傳》)、《益部集異記》(見捲二十七《僧崖傳》)等。一類是碑銘,如梁明帝(見捲六《僧遷傳》)、陳叔寶(見捲七《法朗傳》)、庾信(見捲十六《僧實傳》、《僧瑋傳》)、道安(見捲十六《僧實傳》、二十五《慧達傳》)、法宣、明則等所撰的碑銘記。一類是作者親身采訪的資料,如功迥(捲十三)、慧頵(捲十四)、慧休(捲十五)、僧達(捲十六)、志超、慧熙 (均捲二十)、智首、明瓚(均捲二十二)、智則(捲二十五)等傳,其中有的是作者從學的老師,有的是交往的朋友,有的是曾經去訪過的遺跡,有的是別人的傳述。在取材上、地域上都相當廣泛,又加上長時間的編修增補,纔完成這樣一部洋洋大觀的作品。作者在後記中說:江表陳代,河北高齊,都有許多大德高僧;但是作者去訪問時,連他們的名號也不為人所知,更不用說到德行事跡了。作者有鑒於此,所以“仰托周訪,務盡搜揚”,“微有操行,可用師模,即須綴筆,更廣其類,這也說明他編選的尺度是相當寬泛的。 本傳的體例,正如它的題名所示,是繼續慧皎《高僧傳》的著作,也分為十科,但每科之後有論而無贊,又改《神通》為《感通》,《亡身》為《遺身》,《誦經》為《讀誦》,合《經師》、《唱導》為《雜科》,另增《護法》一科。適當地反映出佛教在發展過程中的時代背景。另外,《梁高僧傳》不著錄生存的人,本傳則把一些當時仍存在而有名望的僧人編寫入傳,如慧淨(捲三)、慧休(捲十五)、法衝(捲二十五)等。又傳中錄文甚多,如智愷、慧淨、洪偃的詩(捲一、三、七),亡名的《寶人銘》(捲七)、劉孝孫的《詩英華序》(捲三《慧淨傳》)、真觀的《愁賦》(捲三十),都是文學作品。彥琮的《辯正論》(捲二),則是有關佛典翻譯的重要文獻。 本傳《譯經》凡四捲,記載梁至唐代重要的翻譯傢,而漢僧占的比例相當大。這意味着中國佛教發展到梁、陳、隋、唐時代,已有了自己能直接從事翻譯的專傢,並顯出佛典翻譯文學已進入相當繁榮的時代。《義解》凡十一捲,其中包括了各宗派的大師,這些人對當時的教派、教義的組織和傳播上,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且撰述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流傳到今天還是佛教裏的重要著作。但是在這科中,有一些高僧關於他們參加隋仁壽年中建捨利塔的神異事跡記得太多,這不能說不是一點缺憾。《習禪》六捲,裏面包括了禪宗、天台宗和三階教的一些開宗人物,是研究這些宗派的建立和學說演進的重要文獻。《明律》三捲,其中有許多是四分律宗先驅者的傳記。《護法》二捲,《感通》三捲,《遺身》一捲,《讀誦》一捲,《興福》一捲,《雜科》一捲,其中包括了許多佛教界中的出色人物,如曇無最,菩提流支稱他為東土菩薩,並翻譯他所作的《大乘義章》為梵文,傳之西域,受到彼方學者的敬佩(捲二十三)。《法衝傳》中記錄???許多有關禪宗初期的史實 (捲二十五),都是值得重視的。 本傳著錄從南北朝以至唐麟德間高僧凡正傳四百九十八人,附見二百二十九人,較他初稿增加十分之四以上。此書著作於初唐全國統一的時代,所以在地域上南北兼收,已彌補了慧皎寫作於南朝的時代和地區的欠缺。關於北魏南齊方面,還補充了《梁高僧傳》之不足。《慧達傳》(捲二十五)則是《梁高僧傳》捲十三《慧達傳》的續編。僧伽婆羅、僧若在《梁高僧傳》中雖曾言及,但都很簡略,本傳中則立有專傳(見捲一、捲五)。此外傳中還包含很多極為重要的史料,如梁武帝欲自兼白衣僧正,管理僧衆,後因智藏抗議,纔停止這一打算(見捲五《智藏傳》)。這是漢族中統治者要把政教權合而為一的特殊記載。又如洪偃為陳文帝接待齊使崔子武(捲七),道寵為魏收、邢之才之師(捲七),法雅組織僧軍,幫助唐高祖作戰(捲二十四《智實傳》),都可以和正史互相參考。 此書也存在一些缺點,如捲十六有《佛陀禪師傳》,捲二《菩提流支傳》中又附見《佛陀扇多傳》,不知此二人實即一人,有捲二十一《慧光傳》可證。闍那崛多、波頗的譯經年代,與作者的《大唐內典錄》就互不一致,這早已為《開元釋教錄》所指摘(見捲七、捲八)。又初稿中著錄生存的人,但在後來二十年間陸續增補的年代裏,有許多人已去世,則應將他們後來的事跡和去世的年代補充進去,使之成為完整的傳文。如《道綽傳》中說:“綽今年八十有四,而神氣明爽,宗紹存焉。”(捲二十)這年就是貞觀十九年,但道綽即於同年四月間去世,見於迦纔的《淨土論》。《道綽傳》附見的道撫,也於同時去世,見於《佛祖統紀》捲二十七。道宣撰傳時,由於交通阻隔,可能當時不知道,但後來也沒有增補。又《慈藏傳》說藏於貞觀十七年返新羅國,《法苑珠林》捲六十四,則謂藏卒於永徽中,道宣在傳文中記載的也不全面,似此情況很多。又慧重在捲二十六有傳,而捲十《僧曇傳》中又附見,所記的事跡相同。附見的傳當是最初根據某一史料寫成,後來又據另一史料寫成專傳,而未將附見的削去,以致重出復見。這都是作者疏忽的地方。 本傳捲十七缺大善、慧照、法詠三傳,按大善與慧照都是南嶽慧思的弟子,《佛祖統紀》捲九中有關於二人的紀事(慧照作僧照),可以參閱。捲二十二《道胄傳》、《曇逞傳》,明本有目無傳,麗本亦無此二傳,但道胃附見於道亮傳末,雲“自生上黨,僧貫太原”雲雲。宋本、元本則在《道胄傳》目錄下註“下文缺後 ”,《曇逞傳》目錄下註“下文缺頭”,現存的傳也是前面六十餘字記的是道胄的事,後面則完全記曇逞的事,不過這二篇沒有分開,因而混作一傳,五代釋義楚在顯德元年(954)所撰的《釋氏六帖》捲十一把道胄,曇逞合為一人,名道逞,即根據本傳而致錯誤。 本傳也有後人補入的文字。如捲四《玄奘傳》說:“其塋與兄捷公相近,苕然白塔,近燭帝城。尋下別勅,令改葬於樊川。”玄奘改葬是總章二年(669) 事,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捲十,這時道宣已逝世二年,此語自是後人所補。《開元釋教錄》捲八玄奘的事跡,就是引用本傳的文字,作“至總章元年四月八日,有勅改葬樊川北原”。可見補入的年代是相當早的。 本傳的捲數,各藏不一。麗藏本作三十捲(北宋官版藏本同,見《大藏經綱目指要錄》捲八),宋、元藏本作三十一捲,明、清藏本作四十捲。麗本較宋藏以下各本少傳七十一篇。但麗本並非原來的初稿三十捲本,也是已經羼和過的本子,故較初稿要多八十三篇傳,並且有所刪節,如《明琛傳》見於宋本捲二十六,麗本則無此篇。但《明琛傳》在本傳中應是原來所有,所以《義解》論中有“明琛蛇勢,會空屋子”之語,麗本不知是何人所刪。五代時,義楚撰《釋氏六帖》,很多篇引用本傳,在文字上雖加以節縮,而前後次第則完全照本傳的排列。麗本所少的《習禪》一捲,《感通》一捲,在《釋氏六帖》捲十一中都曾引用,而且排列的次序和宋、元藏本完全一樣,可見宋、元藏本是根據最早的寫本而來。《開元釋教錄略出》捲四著錄,本傳已作三十一捲,宋、元藏本當即是根據唐代入藏本而寫刻的。本傳在大藏中歷來就分成四帙,明、清藏本每帙又重分為十捲,故成四十捲。
續高僧傳序 原夫至道無言。非言何以範世。言惟引行。即行而成立言。是以布五位以擢聖賢。表四依以承人法。竜圖成太易之漸龜章啓彝倫之用。逮乎素王繼轍前修舉其四科。班生着詞後進弘其九等。皆所謂化道之恆規。言行之權緻者也。惟夫大覺之照臨也。化敷西壤跡紹東川。踰中古而彌新。歷諸華而轉盛。雖復應移存沒法被澆淳。斯乃利見之康莊。缺有之弘略。故使體道欽風之士。激揚影響之賓。會正解而樹言。扣玄機而即號。並德充宇宙。神冠幽明。象設煥乎丹青。智則光乎油素。固以詳諸經部。誠未纘其科條。竊以蔥河界於剡洲。風俗分於唐梵。華胥撰列非聖不據。其篇則二十四依付法之傳是也。神州所紀賢愚雜。其題引則六代所詳群錄是也。然則統斯大抵。精會所歸。莫不振發蒙心網羅正理。俾夫駘足九達。貴蹤望而可尋。徇目四馳。高山委而仰止。昔梁沙門金陵釋寶唱撰名僧傳。會稽釋惠皎撰高僧傳。創發異部品藻恆流。詳核可觀華質有據。而緝裒吳越敘略魏燕。良以博觀未周。故得隨聞成采。加以有梁之盛明德雲繁。薄傳五三數非通敏。斯則同世相侮。事積由來。中原隱括未傳簡錄。時無雅贍誰為譜之。致使歷代高風颯焉終古。餘青襟之歲。有顧斯文。祖習乃存經綸攸闕。是用憑諸名器伫對殺青。而情計棲遑各師偏競。逖聽成簡載紀相尋。而物忌先鳴藏舟遽往。徒懸積抱終擲光陰。敢以不纔輒陳筆記。引疏聞見即事編韋。諒得列代因之更為冠冕。自漢明夢日之後梁武光有已前。代別釋門鹹流傳史。考酌資其故實。刪定節其先聞。遂得類纘前驅昌言大寶。季世情縶量重聲華。至於鳩聚風猷。略無繼緒。惟隋初沙門魏郡釋靈裕。儀表綴述有意弘方。撰十德記一捲。偏敘昭玄師保。未奧廣嗣通宗。餘則孤起支文。薄言行狀。終亦未馳高觀。可為長太息矣。故沾預染毫之客。莫不望崖而戾止。固其然乎。今餘所撰。恐墜接前緒。故不獲已而陳之。或博咨先達。或取訊行人。或即目舒之。或討仇集傳。南北國史附見徽音。郊郭碑碣旌其懿德。皆撮其志行舉其器略。言約繁簡事通野素。足使紹胤前良允師後聽。始岠梁之初運。終唐貞觀十有九年。一百四十四載。包括嶽瀆歷訪華夷。正傳三百四十人。附見一百六十人。序而伸之。大為十例一曰譯經。二曰解義。三曰習禪。四曰明律。五曰護法。六曰感通。七曰遺身。八曰讀誦。九曰興福。十曰雜科。凡此十條。世罕兼美。今就其尤最者。隨篇擬倫。自前傳所敘。通例已頒。回互抑揚。寔遵弘撿。且夫經道兩術。掩映於嘉苗。護法一科。綱維於正網。必附諸傳述。知何績而非功。取其拔滯宏規。固可標於等級。餘則隨善立目。不競時須。布教攝於物情。為要解紛靜。節總歸於末第。區別世務者也。至於韜光崇嶽朝宗百靈。秀氣逸於山河。貞槩銷於林薄。緻有聲諠玄𠔌神遊紫煙。高謝於鬆喬。俯眄於窮轍。斯皆具諸別紀。抑可言乎。或復匿跡城闉。陸沉浮俗。盛業可列。而吹噓罕遇。故集見績風素。且樹十科。結成三帙號曰續高僧傳。若夫搜擢源泒。剖析憲章。組織詞令。琢磨行業。則備於後論。更議而引之。必事接恆篇。終成詞費。則削同前傳。猶恨逮於末法。世挺知名之僧。未覿嘉猷有淪典籍。庶將來同好。又塵斯意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續高僧傳序續高僧傳捲第一續高僧傳捲第二續高僧傳捲第三
續高僧傳捲第四續高僧傳捲第五續高僧傳捲第六續高僧傳捲第七
續高僧傳捲第八續高僧傳捲第九續高僧傳捲第十續高僧傳捲第十一
續高僧傳捲第十二續高僧傳捲第十三續高僧傳捲第十四續高僧傳捲第十五
續高僧傳捲第十六續高僧傳捲第十七續高僧傳捲第十八續高僧傳捲第十九
續高僧傳捲第二十續高僧傳捲第第二十一上續高僧傳捲第第二十一下續高僧傳捲第第二十二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