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小说 》 鼠疫 The Plague 》
關於加繆和他的《鼠疫》
阿爾貝·加繆 Albert Camus
長篇小說《鼠疫》的作者阿爾貝·加繆是法國現代著名存在主義文學家,1957年諾貝爾文學奬金的獲得者。他在1913年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他的父親生於阿爾薩斯,從小失去父母,曾多次逃離寄養的孤兒院,長大後在阿爾及利亞當農業工人,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不久,在對德作 戰中受傷身亡,當時加繆還不滿一歲。加繆繼《鼠疫》之後,曾計劃在另一部長篇小說《第一人》中描寫他的父親的一生。他的母親是祖代移居阿爾及利亞的西班牙人後裔;在她的扶養下,加繆在貧睏的阿拉伯居民中間
長大,對他們的處境始終懷有深切的同情。加繆在阿爾及爾大學哲學係攻讀時,因患肺病而中途輟學。後來他和一些青年組織了一個“勞動劇團”,後因準備上演一出以西班牙礦工罷工遭到鎮壓為主題的戲劇,被殖民當局禁演,劇團也因而解散。那時加繆開始為當地報紙寫文章,後來在阿爾及利亞的奧蘭正式從事新聞工作。1934年他參加了阿爾及利亞的法國共産黨支部,翌年脫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雖然有一段時間肺病復發,但仍參加了法國抵抗運動,繼續為反對法西斯撰寫文章。1944年巴黎解放以後,加繆擔任戴高樂派的《戰鬥報》主編,1947年《鼠疫》出版前一星期,加繆正式宣告脫離這份報紙。後來他除了從事生平嚮往的戲劇活動和寫作外,長期為巴黎大出版商米歇爾·伽裏瑪挑選文藝作品。戰後初期,他與當時在西方思想界和文學界影響極大的存在主義作傢讓·保羅·薩特曾一度過從甚密,但加繆始終否認自己屬於這一派,認為他對一切問題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不屬於任何派別體係。1946年他發表了論著《反抗者》以後,受到薩特的批評,兩人之間展開了一場論戰,曾轟動一時。1960年春,加繆乘坐伽裏瑪駕駛的汽車出遊時,翻車身亡,時年四十七歲。
《鼠疫》這部以象徵手法寫出的哲理小說,與作者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局外人》(1942年發表)問是加繆最重要的代表作,均被列為現代世界文學名著。《鼠疫》創作思想開始醖釀的時期,是在1940年巴黎被德國法西斯占領以後。加繆當時已打算用寓言的形式,刻劃出法西斯像鼠疫病菌那樣吞噬着千萬人生命的“恐怖時代”,像十九世紀美國作傢麥爾維爾的小說《白鯨》那樣,通過一條大鯨魚的兇惡,寫出時代的災難。1942年加繆因肺病復發,從炎熱的奧蘭轉移到法國南部山區帕納裏埃(後來作者在 鼠疫》中以帕納盧作為一位天主教神甫的姓名)療養,不久英美盟軍在阿爾及利亞登陸,德軍進占法國南方,加繆一時與傢人音訊斷絶,焦慮不安,孤單寂寞,這種切身的體會使他在《鼠疫》中描寫新聞記者朗貝爾的處境時,特別逼真動人。在加繆看來,當時處於法西斯專製強權統治下的法國人民--除了一部分從事抵抗運動者外--就像歐洲中世紀鼠疫流行期間一樣,長期過着與外界隔絶的囚禁生活;他們在“鼠疫”城中,不但隨時面臨死神的威脅,而且日夜忍受着生離死別痛苦不堪的折磨。加繆在1942年11月11日的日記中,曾把當時橫行無忌的德軍比為“像老鼠一樣”;在另一篇日記中,他這樣記下當時的情況:“全國人民在忍受着一種處於絶望之中的沉默的生活,可是仍然在期待……”值得註意的是,加繆在小說中用細緻的筆觸寫出了他的同代人在面臨一場大屠殺時的恐懼、焦慮、痛苦、掙紮和鬥爭之際,特別是刻劃了法國資産階級在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浩劫的過程中,在思想上和感情上發生的巨大而深切的震撼。儘管加
繆按照習慣,避免直接描寫法國社會,假藉北非地中海濱海城市奧蘭作為發生鼠疫的地點,但我們從這座商業昌盛,物質文明發達,但市民精神空虛,以尋歡作樂來消磨人生的城市,不難看出這是法國社會的一個縮影。
從《局外人》到《鼠疫》,加繆表現了一些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世界是荒謬的,現實本身是不可認識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獨,活着沒有意義。因此,加繆雖然再三否認自己是存在主義者,西方文學史傢仍然把他列為這一流派的作傢。加繆自己曾這樣說:“《局外人》寫的是人在荒謬的世界中孤立無援,身不由已;《鼠疫》寫的是面臨同樣的荒唐的生存時,儘管每個人的觀點不同,但從深處看來,卻有等同的地方。”在《鼠疫》這部後期代表作中,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有一定的改變。《局外人》的主人公莫爾索和《鼠疫》中的主人公裏厄醫生面對着同樣荒謬的世界時,態度就完全不同:莫爾索冷淡漠然,麻木不仁,連對母親的逝世以至自身的死亡都抱着局外人的態度;裏厄醫生在力搏那不知從何而來的瘟疫時,雖然有時感到孤單絶望,但他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就是跟那吞噬千萬無辜者的毒菌作鬥爭,而且在艱苦的搏鬥中,他看到愛情、友誼和母愛給人生帶來幸福。裏厄醫生不是孤軍作戰,他最後認識到衹有通過一些道德高尚、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反抗肆無忌憚的瘟神,人類社會纔有一綫希望。
加繆堅持個人主義的立場,認為個人應置於一切的首位;但在發現強調“個人絶對自由”的存在主義並不能解决資産階級社會生存的矛盾時,加繆終於回到傳統的資産階級人道主義中去尋求解答他一直在苦思冥想的“人類的出路在何處”的問題。 《鼠疫》形象地反映他那個時代的人一些深刻的矛盾。這部小說在藝術風格上也有獨到之處,而且全篇結構嚴謹,生活氣息濃郁,人物性格鮮明,
對不同處境中人物心理和感情的變化刻劃得深入細緻;小說中貫穿着人與瘟神搏鬥的史詩般的篇章、生離死別的動人哀歌、友誼與愛情的美麗詩篇、地中海海濱色彩奇幻的畫面,使這部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關於加繆和他的《鼠疫》
林友梅
長篇小說《鼠疫》的作者阿爾貝·加繆是法國現代著名存在主義文學家,1957年諾貝爾文學奬金的獲得者。他在1913年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他的父親生於阿爾薩斯,從小失去父母,曾多次逃離寄養的孤兒院,長大後在阿爾及利亞當農業工人,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不久,在對德作戰中受傷身亡,當時加繆還不滿一歲。加繆繼《鼠疫》之後,曾計劃在另一部長篇小說《第一人》中描寫他的父親的一生。他的母親是祖代移居阿爾及利亞的西班牙人後裔;在她的扶養下,加繆在貧睏的阿拉伯居民中間長大,對他們的處境始終懷有深切的同情。加繆在阿爾及爾大學哲學係攻讀時,因患肺病而中途輟學。後來他和一些青年組織了一個“勞動劇團”,後因準備上演一出以西班牙礦工罷工遭到為主題的戲劇,被殖民當局禁演,劇團也因而解散。那時加繆開始為當地報紙寫文章,後來在阿爾及利亞的奧蘭正式從事新聞工作。1934年他參加了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支部,翌年脫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雖然有一段時間肺病復發,但仍參加了法國抵抗運動,繼續為反對法西斯撰寫文章。1944年巴黎解放以後,加繆擔任戴高樂派的《戰鬥報》主編,1947年《鼠疫》出版前一星期,加繆正式宣告脫離這份報紙。後來他除了從事生平嚮往的戲劇活動和寫作外,長期為巴黎大出版商米歇爾·伽裏瑪挑選文藝作品。戰後初期,他與當時在西方思想界和文學界影響極大的存在主義作傢讓·保羅·薩特曾一度過從甚密,但加繆始終否認自己屬於這一派,認為他對一切問題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不屬於任何派別體係。1946年他發表了論著《反抗者》以後,受到薩特的批評,兩人之間展開了一場論戰,曾轟動一時。1960年春,加繆乘坐伽裏瑪駕駛的汽車出遊時,翻車身亡,時年四十七歲。
《鼠疫》這部以象徵手法寫出的哲理小說,與作者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局外人》(1942年發表)問是加繆最重要的代表作,均被列為現代世界文學名著。《鼠疫》創作思想開始醖釀的時期,是在1940年巴黎被德國法西斯占領以後。加繆當時已打算用寓言的形式,刻劃出法西斯像鼠疫病菌那樣吞噬着千萬人生命的“恐怖時代”,像十九世紀美國作傢麥爾維爾的小說《白鯨》那樣,通過一條大鯨魚的兇惡,寫出時代的災難。1942年加繆因肺病復發,從炎熱的奧蘭轉移到法國南部山區帕納裏埃(後來作者在《鼠疫》中以帕納盧作為一位天主教神甫的姓名)療養,不久英美盟軍在阿爾及利亞登陸,德軍進占法國南方,加繆一時與傢人音訊斷絶,焦慮不安,孤單寂寞,這種切身的體會使他在《鼠疫》中描寫新聞記者朗貝爾的處境時,特別逼真動人。在加繆看來,當時處於法西斯強權統治下的法國人民--除了一部分從事抵抗運動者外--就像歐洲中世紀鼠疫流行期間一樣,長期過着與外界隔絶的囚禁生活;他們在“鼠疫”城中,不但隨時面臨死神的威脅,而且日夜忍受着生離死別痛苦不堪的折磨。加繆在1942年11月11日的日記中,曾把當時橫行無忌的德軍比為“像老鼠一樣”;在另一篇日記中,他這樣記下當時的情況:“全國人民在忍受着一種處於絶望之中的沉默的生活,可是仍然在期待……”值得註意的是,加繆在小說中用細緻的筆觸寫出了他的同代人在面臨一場大時的恐懼、焦慮、痛苦、掙紮和鬥爭之際,特別是刻劃了法國資産階級在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浩劫的過程中,在思想上和感情上發生的巨大而深切的震撼。儘管加繆按照習慣,避免直接描寫法國社會,假藉北非地中海濱海城市奧蘭作為發生鼠疫的地點,但我們從這座商業昌盛,物質文明發達,但市民精神空虛,以尋歡作樂來消磨人生的城市,不難看出這是法國社會的一個縮影。
從《局外人》到《鼠疫》,加繆表現了一些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世界是荒謬的,現實本身是不可認識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獨,活着沒有意義。因此,加繆雖然再三否認自已是存在主義者,西方文學史傢仍然把他列為這一流派的作傢。加繆自己曾這樣說:“《局外人》寫的是人在荒謬的世界中孤立無援,身不由已;《鼠疫》寫的是面臨同樣的荒唐的生存時,儘管每個人的觀點不同,但從深處看來,卻有等同的地方。”在《鼠疫》這部後期代表作中,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有一定的改變。《局外人》的主人公莫爾索和《鼠疫》中的主人公裏厄醫生面對着同樣荒謬的世界時,態度就完全不同:莫爾索冷淡漠然,麻木不仁,連對母親的逝世以至自身的死亡都抱着局外人的態度;裏厄醫生在力搏那不知從何而來的瘟疫時,雖然有時感到孤單絶望,但他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就是跟那吞噬千萬無辜者的毒菌作鬥爭,而且在艱苦的搏鬥中,他看到愛情、友誼和母愛給人生帶來幸福。裏厄醫生不是孤軍作戰,他最後認識到衹有通過一些道德高尚、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反抗肆無忌憚的瘟神,人類社會纔有一綫希望。
加繆堅持個人主義的立場,認為個人應置於一切的首位;但在發現強調“個人絶對自由”的存在主義並不能解决資産階級社會生存的矛盾時,加繆終於回到傳統的資産階級人道主義中去尋求解答他一直在苦思冥想的“人類的出路在何處”的問題。
《鼠疫》的作者雖然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但能形象地反映他那個時代的人一些深刻的矛盾。這部小說在藝術風格上也有獨到之處,而且全篇結構嚴謹,生活氣息濃郁,人物性格鮮明,對不同處境中人物心理和感情的變化刻劃得深入細緻;小說中貫穿着人與瘟神搏鬥的史詩般的篇章、生離死別的動人哀歌、友誼與愛情的美麗詩篇、地中海海濱色彩奇幻的畫面,使這部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The Plague (Fr. La Peste) is a novel by Albert Camus, published in 1947, that tells the story of medical workers finding solidarity in their labour as the Algerian city of Oran is swept by a plague epidemic. It asks a number of questions relating to the nature of destiny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Th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ranging from doctors to vacationers to fugitives, all help to show the effects the plague has on a populace.
The novel is believed to be based on the cholera epidemic that killed a large percentage of Oran's population in 1849 following French colonization, but the novel is placed in the 1940s.[1] Oran and its environs were struck by disease multiple times before Camus published this novel. According to a research report by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ran was decimated by the plague in 1556 and 1678, but outbreaks after European colonization, in 1921 (185 cases), 1931 (76 cases), and 1944 (95 cases), were very far from the scale of the epidemic described in the novel.
The Plague is considered an existentialist classic despite Camus' objection to the label.[2][3] The narrative tone is similar to Kafka's, especially in The Trial, where individual sentences potentially have multiple meanings, the material often pointedly resonating as stark allegory of phenomen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Camus included a dim-witted character misreading The Trial as a mystery novel as an oblique homage. The novel has been read as a metaphorical treatment of the French resistance to Nazi occupa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Although Camus's approach in the book is severe, his narrator emphasizes the ideas that we ultimately have no control, irrationality of life is inevitable, and he further illustrates the human reaction towards the ‘absurd’. The Plague represents how the world deals with the philosophical notion of the Absurd, a theory which Camus himself helped to define.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