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近代中國史學昆侖:陳寅恪傳   》 一、源遠流長的義寧陳氏(1)      劉斌 Liu Bin

著名史傢陳寅恪先生先後留學於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通曉梵文、突厥文、滿文等多種東西方語言文字。歸國後先後任教於清華國學研究院等數所大學,建國前夕由京入粵,後受聘並任教於嶺南大學,直至“文革”期間不幸去世。陳寅恪一生中為人們留下了大量著作,內容涉及歷史、文學、宗教等多個領域,為後來人開闢了新的學術領域,更提供了新的治學方法,民國以來即廣為學界所尊崇和推重。
一、源遠流長的義寧陳氏(1) 如果說,自從陳寅恪教授下世的1969年開始,近四十年來人們對他的考釋與衡估不外內部求索和外部鑒察兩大進路的話,那麽傢族往事的觀察對於陳寅恪的研究來說,無疑同時呈現出內嚮與外趨的兩種色度。往裏說也好,嚮外看也罷,這樣的努力都不會讓人感到一絲的多餘。 據譜牒資料記載來看,陳氏始祖鬍公滿為有虞氏三十三世孫,武王剋商以後,以元女太姬配之,封諸陳,後代子孫遂以封地為姓。成王九年,滿卒,謚鬍公,鬍公滿就是陳姓的受姓大始祖。 至於漢代,滿公四十二世孫陳仲弓實,曾為漢太邱長,封穎川郡。當漢之世,陳實一門頗有賢名。據信,對“以節義風四方”的陳實,民間流傳着“寧為刑法所加,不為陳君所短”的贊辭。和陳實一樣,他的子輩們也都以賢德稱於鄉裏,對最有代表性的元方和季方二人,史有“難兄難弟”之稱。仁謹的傢風換來了穎川陳氏在姓族中的聲望日著,所謂“由是以穎川為族望”就是說的這個情況。 再後來,又經過三十二世的承傳,至於遷居江州義門的旺公一代,已經是李唐朝事了。玄宗開元十九年(731),福州刺史陳檀之子旺自江西廬山再遷至時江州潯陽縣太平鄉永清村常樂裏艾草坪(今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陳氏的真正興旺,正是在這裏。據信旺公遷居是得了高人的指點。傳說,八歲的他有一次隨祖父伯宣至廬山打獵的時候,曾遇一鶴發童顔的長者,伯宣給告知不宜久居廬山地,應該往遷相隔不遠的“常樂裏”,會當長發其祥。當傢後的旺公曾專門驅馬往“常樂裏”探視,認為山悠水靜的那裏確實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於是當機立斷,全家遷居來此,從此開始了義門陳氏艱苦創業與興旺發達的嶄新歷史。這就是後世盛稱的“義門陳”。 先來看看義門陳氏的輝煌往事吧。 據統計,截至鹹平四年(1001),陳氏一門科舉及第在朝為官者竟達到了430人之衆。僅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義門陳”就有403人應舉,其中在朝廷擔任要職的有18人,另至各地擔任刺史、司馬、參軍、縣令者29人。如此情勢,堪稱壯觀!這是功名。 再來看恩遇。不算免徵徭役、欽貸米𠔌之類,僅是天子禮遇就有:唐昭宗大順元年(890)賜立“義門”;南唐升元元年(937)年重敕“義門”;宋太宗淳化三年(992),旌賜“忠者世傢”;宋太宗至道年間(995-997)御書“真良傢”;鹹平三年(1000),宋真宗親為“義門陳”題詩,曰:“水閣山齋架碧虛,亭亭華表耀門閭。潁州郡派傳千古,芳振江州紹有虞”;宋仁宗天聖四年賜禦雀等等。仁宗宣時主傢政者陳競入朝,賜禦雀一隻,陳競提歸後,和醍酒一壺碎之,閤門3000餘口共嘗其味。使者復奏曰:“陳氏一門鹹知天恩加厚矣!”仁宗賞之曰:“誠哉,義門也。”又敕義門,追封“義門陳”始祖陳旺為晉國公。作為一個地方傢族,能夠連續幾朝獲譽天子,受到最高層的格外關註,應該講,這在封建社會,除了麯阜孔氏及其他如孟顔曾諸姓外,實在是非常罕見。 當然,“義門陳”能收穫這麽多的榮耀絶不是毫無來由地憑空掉美事。通達嚴實、導人上進的傢法以及與此相因應的嚴密的內部管理制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義門陳”有33條嚴格的族規,被族人們代代相傳、奉若神明,以此為基礎,整個傢族的管理工作得以有條不紊地進行,從而保證了傢風族風的世世相襲,保證了“義門陳氏”綿綿十餘世、230年的繁衍生息。時至今日,我們重讀這些文字,仍能隱約感受到,當年“義門陳”的先輩們對後世子孫能夠團结和睦、讀書進取的焦灼良願和殷切期望。所謂“立主事以專傢政,庫司以掌傢財,莊長以督賦租,勘司以習男女,學院以教童稚,道院以業焚修,巫法以備祈禱,醫師以供藥石,東佳書院以供學者,酒醬????米之儲,巾履笄箱之用,三時飲食之節,四序宴會之期,長幼出入之儀,晨昏定省之禮,婚吉吊喪,送往迎來,賞以勸能,罰以懲惡,凡諸纖悉,莫不周詳”雲雲,殷殷祈願,昭然可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華文出版社
一、源遠流長的義寧陳氏(1)一、源遠流長的義寧陳氏(2)一、源遠流長的義寧陳氏(3)
一、源遠流長的義寧陳氏(4)一、源遠流長的義寧陳氏(5)一、源遠流長的義寧陳氏(6)
二、一代英豪陳寶箴(1)二、一代英豪陳寶箴(2)二、一代英豪陳寶箴(3)
二、一代英豪陳寶箴(4)二、一代英豪陳寶箴(5)二、一代英豪陳寶箴(6)
二、一代英豪陳寶箴(7)三、詩人陳散原與陳寅恪的童年(1)三、詩人陳散原與陳寅恪的童年(2)
三、詩人陳散原與陳寅恪的童年(3)三、詩人陳散原與陳寅恪的童年(4)一、求學東瀛(1)
一、求學東瀛(2)二、輾轉歐洲(1)二、輾轉歐洲(2)
二、輾轉歐洲(3)二、輾轉歐洲(4)三、赴美學習(1)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