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精英 光明原董事長15年經營歷程的傾情告白:新鮮—我和光明15年   》 第一章 青春激蕩(1)      王佳芬 Wang Jiafen

本書是光明原董事長王佳芬15年經營歷程的傾情告白。 這位中國企業界鮮有的強勢女性企業傢,其在位光明15年,從入主之日開始,便強勢推動了老國有企業的制度改造以及與包括達能在內的跨國巨頭合作等一係列政策,是最堅定的改革傢。光明也經由她之手,由一傢老邁的國有企業變成了一傢擁有先進現代企業制度的明星公司,一度占據中國乳品業老大位置多年。
第一章 青春激蕩(1)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鼕…… —狄更斯 我以花季的憧憬、青春的熱情和壯年的成熟,書寫着那個年代知識青年的瘋狂、迷惘、痛苦、掙紮和思考。實踐讓我變得堅強、勇敢和無畏,我想衹有在社會的大學裏,纔會留給人這樣的激情、智慧和創造力。 人生的第一次演講 我第一次在公衆前做演講,是在6歲那一年。 那年,幼兒園要辦一個歡送小學生的儀式,我平時比較活潑,就被選為代表演講。可對於一個6歲的“娃兒”而言,邏輯思維還是一片空白,演講顯然是個巨大的挑戰,更何況對着比自己年長的學姐、師兄!不過那個時代的很多事情都非做不可,勞動人民也特能發揮聰明才智,我當時的班主任便出了個主意:我記不住演講詞沒關係,她能記得住。於是等到歡送儀式的那天,我怯生生地站到了臺上,她則躲到後面,當我緊張地面對着幾十號人的時候,班主任便在後面逐句念演講詞,於是,在我6歲那年,我用清脆的童聲完成了首次表演,當我結束“朗誦”時,臺下所有的人都在為我鼓掌。 人們都對人生的第一次經歷印象特深,我也如此,這個發生在1957年的演講事件至今仍令我回味。有時候我常常想,如果人生真有宿命的話,我一生的跌宕起伏,大概從那個時候便註定了,因為從那之後,我在各種舞臺上進行各種表演,面對着無數人演講,從未膽怯過。但對於當時的我而言,這畢竟衹是跨出了一小步而已。回到傢中,父母表揚了我,我也樂滋滋了好幾天,不久這事就結束了。 我傢當時住在上海傳統的弄堂裏,父母是從江蘇無錫、常州過來的“打工族”,等我長大懂事之後,母親曾細數過父母們來上海的坎坷命運:我的祖父在他36歲那年患上傷寒不治身亡,曾祖父受不起打擊,第二天也離開了人世—於是便在同一天裏,發生了兩口棺材一起出殯的人間悲劇。曾祖父與祖父的同時離去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使原本還殷實的“書香門第”家庭陷入極貧的睏境。為了維持生計,我的大姑被送到有錢人傢當童養媳,父親和二姑則遠離家乡來到上海做工。 父母的相識就發生在這個時期,當時母親也因父母已亡衹身到上海打工,她和我二姑同在一個工廠,同住一個宿舍。苦難的命運和對未來生活的嚮往讓我父母最終結為伴侶,他們一生同在上海國棉31廠裏工作,期間同讀夜校,入黨提幹,生兒育女,置房治傢。母親是車間的工段長兼黨支部書記,父親則是工廠的副總工程師兼機修車間主任,一直做到退休,因此我童年的很多記憶都源自紗廠對面的那間小屋。 對於很多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人而言,那可是一段艱苦而甜蜜的日子,生活條件尚艱苦,之後的自然災害和動蕩還是未知,大傢簡單又快樂地生活着,鮮有對生活不滿的。我傢那時的房子不大,我是傢裏的長女,下有一個妹妹和弟弟,一傢五口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一起,不甚艱苦也不甚富裕,感覺特融洽和諧。這種情況一方面給了我很好的成長環境,另一方面,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展現的生活品德,也讓我一生都受益無窮。 儘管那時還小,但父母好學的精神卻令我印象深刻,也一直鼓舞着我—有時,他們雙雙上完夜校回來,一邊洗衣服、做飯、做各種傢務,一邊還拿着書,討論着課堂上的試題、背數學公式。每每見這情景,我也總會摻和進去,用“X+Y=X”的童聲,鬧得傢裏滿屋歡笑。 父母是一對異常勤懇的人,他們在生育3個兒女的同時,還堅持讀完了夜校的高中,一直讀到大專。從我記事開始,《解放日報》和《支部生活》便一路陪着我成長。熟悉我的人很欣賞我的學習能力和進取精神,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我這種鍥而不捨的學習精神,是源自我的父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社
第一章 青春激蕩(1)第一章 青春激蕩(2)第一章 青春激蕩(3)第一章 青春激蕩(4)
第一章 青春激蕩(5)第一章 青春激蕩(6)第一章 青春激蕩(7)第一章 青春激蕩(8)
第一章 青春激蕩(9)第二章 初入光明(1)第二章 初入光明(2)第二章 初入光明(3)
第三章 走嚮全國(1)第三章 走嚮全國(2)第三章 走嚮全國(3)第四章 愛恨達能(1)
第四章 愛恨達能(2)第四章 愛恨達能(3)第四章 愛恨達能(4)第四章 愛恨達能(5)
第四章 愛恨達能(6)第四章 愛恨達能(7)第四章 愛恨達能(8)第四章 愛恨達能(9)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