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民國的才子佳人:現代作傢的婚戀與創作   》 蘇雪林:“精神貞操之重要,更在肉體之上”      王鳴劍 Wang Mingjian

本書在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以作傢的婚戀為切入點,係統地梳理了民國的才子佳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白薇、老捨、蘇雪林、冰心、瀋從文、巴金和曹禺等著名作傢,投身文學創作的情感動因。在此基礎上,係統地分析了這些作傢筆下的浪漫人物和愛情故事,是如何承載他們的情感體驗和再現他們的自我身影的。同時,對他們的個人情感在創作中的宣泄與升華,所導致的創作風格的變化及其在藝術上的得失,也進行了細緻地探討。從而,還原了一些現代文學名作的本來面目。
蘇雪林:“精神貞操之重要,更在肉體之上” 在現代纔女作傢中,蘇雪林(1897—1999)無疑是個另類。她跨越了兩個世紀,享年102歲,筆耕80載,著述等身,凡2000萬言。被時人稱為“文壇耆宿”、“學林人瑞”。在個人婚戀上,16歲時就由祖父做主與商人之子張寶齡(1897—1961)訂婚。她雖然不滿,卻唯母命是瞻,在法國扼殺了自己狂熱的初戀,義無反顧地接受了這樁無愛的婚姻。婚後因與丈夫性格志趣不合而長期分居,她不以為苦,反而心存感念:這樁無愛的婚姻造就了自己在事業上的成功。她將自己對理想愛情和完美婚姻的憧憬,幻化在了散文集《緑天》和自傳體小說《棘心》裏,因之名噪一時。在20世紀30年代,即與冰心、凌叔華、馮沅君和丁玲齊名。在抗戰危急關頭,她把自己節衣縮食省下的50兩黃金慷慨地捐獻給國傢。在文學觀念上,她落後於時代,又一意孤行,為人論文不免偏執,失去理性。特別是對魯迅生前與身後的態度,判若兩人,使人不齒,但她依然我行我素,更是匪夷所思。解放後,她離開大陸,定居臺灣,致力杏壇和學問。百年後,她不顧他人的反對,執意將自己的骨灰灑在故土。蘇雪林一生,充滿着矛盾與變數,成也婚姻,敗也婚姻。提倡的是新文化,實踐的卻是舊道德。鬍適去世時,蘇雪林寫了一副輓聯,其中一句是“提倡新文化,實踐舊德行”。參見蘇雪林:《冷雨凄風哭大師》,《蘇雪林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317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團结出版社
蘇雪林:“精神貞操之重要,更在肉體之上”一、“你想我的心麽?我願意將這個給你”:秦風(1)
一、“你想我的心麽?我願意將這個給你”:秦風(2)一、“你想我的心麽?我願意將這個給你”:秦風(3)
一、“你想我的心麽?我願意將這個給你”:秦風(4)二、“我愛的並不是實際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張寶齡(1)
二、“我愛的並不是實際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張寶齡(2)二、“我愛的並不是實際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張寶齡(3)
二、“我愛的並不是實際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張寶齡(4)二、“我愛的並不是實際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張寶齡(5)
二、“我愛的並不是實際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張寶齡(6)二、“我愛的並不是實際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張寶齡(7)
二、“我愛的並不是實際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張寶齡(8)二、“我愛的並不是實際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張寶齡(9)
二、“我愛的並不是實際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張寶齡(10)二、“我愛的並不是實際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張寶齡(11)
二、“我愛的並不是實際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張寶齡(12)一、“成功的花,人們驚慕她現時的明豔!”(1)
一、“成功的花,人們驚慕她現時的明豔!”(2)一、“成功的花,人們驚慕她現時的明豔!”(3)
二、“愛在右,同情在左”(1)二、“愛在右,同情在左”(2)
二、“愛在右,同情在左”(3)三、“愛了一個人,即永久不改變”(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