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商企 》 與世界的經濟對話:世界500強的中國主張 》
第1節:第一次經濟對話(1)
簡蓉 Jian Rong
每年夏末,美國《財富》雜志推出的世界500強榜單,是當年全球經濟的晴雨表,是企業航母的PK臺。近年來,世界500強越來越關註中國。他們在中國的機構和投資的總量,在不斷增加。到底有多少500強企業進入了中國市場?他們是誰?他們的目標和戰略是什麽?他們又給中國帶來了什麽?
第1節:第一次經濟對話(1)
中國和世界第一次經濟對話
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頒布第一部規範外國投資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
春天來了,北京開始了與世界的商務和經濟對話。
這場對話的第一個信號是由戴姆勒-剋萊斯勒在1983年發出的。
時間已衝淡了大多數人的記憶,但有一個名字應該被永遠銘記——北京吉普公司。這是由北京汽車和戴姆勒-剋萊斯勒成立的合資公司,註册資本1 570萬美元,1983年5月5日簽訂合同,1984年1月15日正式運營。其中,戴姆勒-剋萊斯勒擁有42.4%的股份。北京市政府對外貿易委員會新聞宣傳部主任張東回憶,戴姆勒-剋萊斯勒是該委員會高級官員們聽到的第一個知名品牌名稱,但這樣的事實,即使如今戴姆勒-剋萊斯勒在北京辦公室的領導者,都無法提供更為詳細的信息。我們衹知道,北京第一次跨洋握手就將握手的雙方緊緊聯繫在一起。
北京沐浴溫柔春風
2002年5月10日的統計數字顯示,全球財富500強榜上有名的公司中,有243傢登陸北京,其中包括地區總部、投資公司、製造工廠、代表處或者衹有一個工作人員的辦公室。無論規模大小,他們都已在這座古老的東方城市、現代中國發展的心髒位置,留下了他們的足印。
北京的國際化標志建築——國貿大廈,褐色玻璃外墻反射的陽光晃過路人,人們很容易在春天的白雲中,辨認出鑲嵌其間的知名品牌:摩托羅拉、福特、微軟、愛立信……
審視北京和世界有關商務和經濟的談話,我們發現,享受溫柔春風後,北京將會有一個更加繁榮的夏天。
汽車業——贏了北京就是贏了中國
在北京的三環路上,大型廣告牌證明了大衆汽車製造商在中國的狀態。
2001年,大衆在長春的合資公司在中國賣掉了95 000輛捷達車。其中1/5由北京人駕駛。
在大衆汽車上海和長春的合資公司徵服了北京車市半壁江山之際,菲亞特、日産和豐田步大衆後塵投入北京市場,試圖分一杯羹。北京市場在2001年吸入了164 608輛新車,價值278億人民幣。北京擁有中國最大的市場。贏了北京就是贏了中國。2002年4月29日晚,韓國現代汽車公司和北京汽車公司簽訂了一個為期30年的合同,韓國現代的登臺,就是對這巨大誘惑做出的反應。
電子和IT業——中國製造
相較於國際汽車品牌,“中國製造”更多出現在電子和IT産品上。自從2001年12月入世後,中國一直被看作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中心之一。
北京正努力成為中國最大的IT産品生産基地。
摩托羅拉(中國)前總裁陳永正的300億美元計劃顯示了公司管理層對中國的判斷——到2006年,實現産值100億美元,纍计投資額100億美元,本地採購額100億美元。觀察傢認為摩托羅拉的300億美元計劃是對諾基亞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興旺工業園區的反擊。新開的工業園區使諾基亞成為中國最大的外資公司。諾基亞(中國)在北京的降低成本將動搖摩托羅拉在中國第一的位置。
電信運營商——面對采訪選擇沉默
與IT公司在北京所表現出來的進攻性不同,整個電信運營商在面對采訪時選擇沉默。中國的通訊業仍處於微妙局面。
中國政府出臺的關於外資對通訊業投資的政策在 2002 年1月1日實行, 這多少暗示了他們在秋天後可能迎來的希望。法國電信的傳訊助理經理Lucy Lee希望她能在那時給出一個明確的回答。運營商們在等待中度日如年。
外資銀行——焦急等待營業執照
和電信公司情況類似,外資銀行在中國人民銀行外排起長隊等待營業執照。他們已經等得有點焦急了。
相比電信運營商,銀行選擇了更為保守的態度,他們什麽也不願意說,衹是靜觀事態發展。在他們眼中。受入世影響,北京在短期內不可能為銀行帶來繁榮前景。
保險業——局面漸趨明朗
與電信運營和銀行不同,2002年,保險業在中國的局面正漸趨明朗。中國與加拿大合資的中宏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從中國保監會拿到執照,在中國入世的那天在廣州建立分公司。
與中國海爾快速聯姻後,紐約人壽自信地享受着蜜月期。美國友邦保險也在北京、蘇州、東莞和江門拿到4個營業執照。市場打開了,北京早晚會成為其中一員。
零售業——國際零售商的天堂
中國13億人口帶來的低廉人工成本和高消費能力已將中國變成國際零售商的天堂。2001年,國際零售商在中國的購買額已達近300 億美元。自1992年以來,300多傢外國零售商已在中國市場投入20億美元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國鐵道出版社 |
|
|
第1節:第一次經濟對話(1) | 第2節:第一次經濟對話(2) | 第3節:外資關註股權比例(1) | 第4節:外資關註股權比例(2) | 第5節:德國商業銀行(1) | 第6節:德國商業銀行(2) | 第7節:三星電子 | 第8節:摩托羅拉在中國 | 第9節:麥當勞贊助奧運會(1) | 第10節:麥當勞贊助奧運會(2) | 第11節:在中國的輝煌歷史(1) | 第12節:在中國的輝煌歷史(2) | 第13節:本土化策略創造未來(1) | 第14節:本土化策略創造未來(2) | 第15節:本土化策略創造未來(3) | 第16節:瑞士信貸 | 第17節:共享遊戲規則(1) | 第18節:共享遊戲規則(2) | 第19節:共享遊戲規則(3) | 第20節:本土化人才是重中之重(1) | 第21節:本土化人才是重中之重(2) | 第22節:本土化人才是重中之重(3) | 第23節:本土化人才是重中之重(4) | 第24節:競爭越發地激烈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