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左手老子右手孔子——感悟中國式智慧   》 第1節:道法自然(1)      常樺 Chang Hua

《左手老子右手孔子--感悟中國式智慧》是以老子和孔子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倡導的為人處世之道,通過成就大事的人物的故事,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如何以老子的深邃智慧和孔子的積極人世的人生態度,從容應對機遇與挑戰,屈辱和幸福,從而走嚮成功!
第1節:道法自然(1) 上篇 老子的智慧 老子所倡導的自然無為、柔弱不爭、崇儉節欲的思想,在中華民族歷史上一直閃爍着智慧之光,在當代同樣具有時代意義。它可以幫助人們正確地處理人際關係,調節心理狀態,選擇行動方案,豁達地面對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問題。老子的人生智慧,將為人們構建完美的人生提供肥沃、厚實的精神土壤。 道法自然:無為而無所不為 因勢利導,治大國若烹小鮮 老子作為道傢思想的創始人,他的智慧具有鮮明的理性色彩。老子說:“不尚賢,使民無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老子認為,不推崇賢能以免人們爭功邀名,不看重寶物以免人們競相為盜,不炫耀可以引起欲望的東西以免人們心思惑亂。老子的智慧體現在遵循自然之理,順勢以舉事,而不能妄因己見,為所欲為。因此,他數有“為無為”、“無為無不為”之說。對這種無為而治的領導智慧,老子有一種形象的比喻,就是“治大國若烹小鮮”。鮮者,魚也,烹小魚無須翻撓,待時可成;治大國同樣不必興作,順勢便能收到功效。 對於為什麽要無為的問題,老子從無為的最終有為和有為的最終無為兩方面做了論證。對於前者,他主張“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上德無為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對於後者,他則主張“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那麽如何纔算無為呢?老子認為應當是“去甚、去奢、去泰”,即因勢利導,捨棄一切過度的措施,取消一切不適當的政舉,去除奢費行徑。老子激烈地斥責了統治者的“有為”,他把人民的饑餓、貧睏歸因於統治者的貪婪和有為,可謂一語中的。 老子無為而治的智慧是一種別出心裁的理論。老子所主張的無為並不是消極的無所作為,而是要求乘時順勢而動,不違背自然和社會法則去恣意妄為。恣意妄為衹會事與願違,順應自然才能建功立業。正因為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命意在此,所以它纔可能被後世一些有頭腦的統治者所采用,纔會在後人中産生歷久不衰的影響。今天,不尊重客觀規律,憑着個人的衝動和喜好辦事的還不乏其人,對這些人來說,應當認真學習一下老子的智慧。 順應自然,無為而無所不為 老子認為,世界的生成模式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裏的“一”,指陰陽未分前,宇宙混沌一體;“二”,指宇宙分為陰陽;“三”,即陰、陽、和;所謂“三生萬物”,即通過陰陽對立、和合,生成新的統一體。 由於“道”是一個無形無象的形而上存體,因此無法用一個固定的概念對它進行命名、稱呼。任何名稱一旦確定,所指的關係就確定了,即對象的物質體的特性也就確定了。譬如我們用“地球”這個概念指稱地球,那麽“地球”二字的範圍也就被規定了,月球、太陽等就不能再用“地球”來指稱。“道”是一個永恆的、不可限定的存在,所以不能用一個具體概念去指稱。 老子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即道是不能用語言來表述的,它無形、無聲,“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一句話,是虛,是無。所以,“道生萬物”,即“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是自然而然的,對萬物的生長,它不強製,不幹預,順其自然。它産生萬物而又不據為己有,有利於萬物而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不以萬物的主宰自居。這種“玄德”,是自然和社會的最高法則。 由道出發,老子認為人要“虛其心”、“知足”、“不爭”、“無為”、“自然”。 對於我們而言,衹有認識這些規律,順從這些規律、適應這些規律、利用這些規律,才能不斷發展、壯大自己。 規律要順從而不是違背。可是,縱觀我們人類的昨天和今天,在人類對萬物的認識中,對規律的作用和性質還是沒有足夠的認識。許多人衹知孜孜追求名利,拼命去實現各種欲望,對宇宙和自然的規律卻不屑一顧,做了許多違背規律的事情。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紡織出版社
第1節:道法自然(1)第2節:道法自然(2)第3節:道法自然(3)
第4節:道法自然(4)第5節:道法自然(5)第6節:道法自然(6)
第7節:道法自然(7)第8節:道法自然(8)第9節:道法自然(9)
第10節:道法自然(10)第11節:上善若水(1)第12節:上善若水(2)
第13節:上善若水(3)第14節:上善若水(4)第15節:上善若水(5)
第16節:上善若水(6)第17節:上善若水(7)第18節:上善若水(8)
第19節:上善若水(9)第20節:上善若水(10)第21節:上善若水(11)
第22節:上善若水(12)第23節:上善若水(13)第24節:上善若水(1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