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场培训 》 决勝未來:企業永續發展的領導力模型 》
第1節:序 企業人的心願
邵雨 Shao Yu
本書針對知識型員工的興起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觀點,主要針對未來的領導者應該往何處去提出了一些獨特的構想。在對知識型員工進行深入分析之後,作者發現要激發他們的工作激情,就必須關註個性需求、價值體現和身份渴求。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了人性領導力模型:通過對人性的理解使知識型員工獲得尊重和身份認同,使他們工作在一個充滿人性化的組織中;通過在企業內啓動夢想給予知識型員工以價值感,使他們在工作中充滿激情;通過以身作則使知識型員工擁有榜樣和楷模,從而擔負起自身應該擔負的責任。通過人性領導力,我們將在企業內獲得激情、責任和協同精神。
第1節:序 企業人的心願
獻給我的精神導師彼得·德魯剋!
序
企業人的心願
一個企業人最大的心願,並不一定在於把企業做大、做強,而更在於把企業做長、做久。我們讀過許多教我們如何管理現在企業的書,也研究過如何避免以往企業失敗教訓的書,但很少見過幫助我們理解和建設未來企業的書籍。
邵雨老師的《决勝未來》,是對未來的解析,此書中的許多論點都是聞所未聞、令人思索、發人深省的。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20世紀的普世價值將會發生和已經發生着巨大的變異,企業的和諧、社區的和諧、國傢的和諧、人類社會的和諧,將是未來世界的主流交響旋律。領導者價值觀的改變和提升,迫切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企業中最繁復的、最令人頭痛的問題,無疑是管理問題。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管!邵雨老師宣佈的“管理者的死亡”,絶對不是神話,而正是企業人的追求和夢想。這些思想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中國文化精粹中,就可以找到根源,老子的“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孔子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神、道、儒、佛皆如來,歸宗之旨是“法自然”。這些思想之所以千百年來歷久不變,而且還可以隨着時代的進步放出異彩,正是因為這些思想是接近真理的思想。《决勝未來》對這些思想作出了嶄新的詮釋,並由此作出了“管理者終結”的大膽結論,這是作者思想境界升華的結果。
追求人人幸福的未來,這是最美好的人類社會理想,當然也是一個企業經久不衰、實現企業和員工價值的最大內在驅動力。在商品社會裏,勞動不可能成為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因此,員工的自覺和自我規範,仍將找到一個依托和一個平臺。我贊同邵雨老師的觀點:“最大化地釋放人性,領導者的責任是協助所有員工實現自身的價值和夢想”。人不會反對和抗拒自我價值的實現,人也不會放棄對夢想和願景的追求。能夠成就這一項的企業,還有什麽不可逾越的難關?
序企業人的心願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本智慧的書。聰明不是智慧,聰明衹是耳聰目明,是對已經發生的事物的迅速反應、判斷和解决。智慧卻是預知,是對未來事物和未來世界的提前預測、推論和籌劃。讀懂這本書,你是智者,因為你已經把握了未來;讀不懂這本書,你也是智者,因為你至少知道了未來會發生些什麽。
讀這本書確實並不是一種享受,作為一個企業人,更多的是沉重的反思。書中充滿了對我們觀念的挑戰、對我們靈魂的洗刷、對我們價值觀的疑問、對我們以往引以為自豪的管理成就的顛覆。我在讀書的過程中就常常掩捲長思,我是一個可以引領企業走嚮未來的領導者嗎?如果不是,那又該怎麽辦?每個人思考的結果都不會雷同。但我相信,各自會得出各自的結果!
感謝邵雨老師的信任,讓我對此書先睹為快,不經意寫下幾句,算是讀後感想吧。
天貿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
韓建新
2008年4月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機械工業出版社 |
|
|
第1節:序 企業人的心願 | 第2節:前言 未來的腳步輕悄悄(1) | 第3節:前言 未來的腳步輕悄悄(2) | 第4節:導讀 創建人人幸福的組織(1) | 第5節:導讀 創建人人幸福的組織(2) | 第6節:導讀 創建人人幸福的組織(3) | 第7節:導讀 創建人人幸福的組織(4) | 第8節:導讀 創建人人幸福的組織(5) | 第9節:導讀 創建人人幸福的組織(6) | 第10節:導讀 創建人人幸福的組織(7) | 第11節:導讀 創建人人幸福的組織(8) | 第12節:導讀 創建人人幸福的組織(9) | 第13節:導讀 創建人人幸福的組織(10) | 第14節:第一章 管理者的終結(1) | 第15節:第一章 管理者的終結(2) | 第16節:第一章 管理者的終結(3) | 第17節:第一章 管理者的終結(4) | 第18節:第一章 管理者的終結(5) | 第19節:第一章 管理者的終結(6) | 第20節:第一章 管理者的終結(7) | 第21節:第一章 管理者的終結(8) | 第22節:第一章 管理者的終結(9) | 第23節:第一章 管理者的終結(10) | 第24節:第一章 管理者的終結(11)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