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学 》 22年的幼教感悟: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
第1節:一、做天使,不做上帝(1)
李躍兒 Li Yueren
本書是被譽為上天送給孩子和傢長的福音的李躍兒所著。她用最明確最生動的語言來解讀孩子的幸福觀,通過190多個生活和教學中的故事,演繹了一係列實用有效的方法,為父母、老師和孩子快樂交流建立了一個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臺,使孩子變得不同尋常地願意與教育者配合。閱讀本書的經歷,將是教育者學習愛的智慧的過程,不僅對教育孩子有用,對於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修養也有深刻的意義。
第1節:一、做天使,不做上帝(1)
一、做天使,不做上帝
1?用愛和智慧喚醒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成人並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一些行為。由於不理解而帶給孩子許多痛苦,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被解决就會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成為將來他們性格中的一部分,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睏難,影響他們的發展。如故事中的楊一凡,起初她的身體裏像沒有靈魂一樣。她並不是天生就是這樣麻木的,也不是不能改變的,我們成人完全可以避免孩子變成這樣沉睡的狀態。如果由於不懂使孩子成了這樣,我們也可以引領她走出麻木和沉睡的狀態。
睡着了
這是一個5歲的女孩,名字叫楊一凡。她的媽媽因為她顯得不夠靈活而把她送到了我們的繪畫中心。她剛來的時候像睡着了似的,根本不可能動手去畫畫。我們瞭解到楊一凡的爺爺奶奶從她出生起一直把她抱在懷裏,不讓她隨便亂跑,也不讓她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動那些她感興趣的東西,更不讓她與其他孩子一起玩,原因是怕被其他小孩欺負。這樣,孩子作為人的所有技能都未被使用到。在孩子身體裏,那顆作為人的靈魂很少被感動過,很少有痛苦也很少有愉快。
楊一帆被爺爺奶奶帶成了"問題孩子"。當我把這個發現告訴她的媽媽時,她非常生氣,以為我說她的孩子是智障。在我講清智障與不會使用自己的肢體和大腦不一樣時,她纔舒了口氣,但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趕緊把孩子接回傢裏。她想,既然孩子因為缺少使用自己的大腦和肢體的機會纔這樣,那麽趕緊讓她多使用點彌補起來不就行了嗎?由於不懂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兒童教育其實就是幫助兒童成長"這樣的道理,衹知道畫畫可以開發孩子的智能,就找來簡筆畫逼着孩子拼命地畫,一隻小鳥要畫5遍,直到完全背下來。這樣反而使情況更糟。因為第一,這樣造成了孩子對繪畫的厭煩感,沒有人能將自己討厭的事情做好,兒童更是這樣。由於他們還沒有成長起掩蓋真實自己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所以他們所表達出來的狀態一定是他們真正的本質。那就是喜歡的事情一定會去做,不喜歡的事情就一定不會去做。如果一個孩子在成人面前纔去做一件事,而成人走了馬上就不做這件事了,那說明這件事是成人需要的而不是兒童需要的。如果孩子迫於成人的壓力去做成人讓他們去做的事,那這個孩子就不能由於做了這件事而獲得發展,反倒是由此帶來的痛苦會使他們失去身心的健康。楊一凡被媽媽訓練後就變成了這樣,衹要媽媽不在,她就什麽都不畫了。
醒來了
我們對這個孩子産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憐憫,我們想喚醒她,使她獲得作為一個孩子由於發展而獲得的幸福感。在班裏,我們想了好多辦法,比如活躍她的周圍氣氛,不停地與她周圍那些孩子們互動,跟他們一起用繪畫來取樂,使楊一凡盡可能多地受到影響。
有一次,一個孩子說,老師,樹怎麽畫呀?那個孩子正好坐在楊一帆旁邊,我走過去,說:樹嘛,太好畫了!你瞧,拿上筆,這樣,嗚、嗚、嗚亂繞,三繞兩繞,不就長出一棵樹來了?
楊一帆一咧嘴,天哪,她有了反應。我心裏一陣喜悅,暗想:我得趁熱打鐵,不斷地尋找機會。為了楊一帆,那天到了評畫的時候,我專門安排了點擊的方式來評畫,就是將畫貼在黑板上面,讓孩子依次來到黑板跟前,認為哪幅畫畫得最好就用小棍朝畫點擊一下。哪幅畫被點擊的次數最多,作者就算優勝者,全班的孩子一起高舉起大拇指齊聲大喊:"耶--"
孩子們紛紛上來,有的已經上來兩三次了,楊一帆仍然坐着不動。我說楊一帆,你願不願上來點擊一下?她聽了很緊張,呆呆地望着我。我說楊一帆該你了,小棒子給你。我還想着她八成不會起來。可我的話剛說完,衹見她擡了擡屁股,竟然站了起來!儘管磨磨蹭蹭,惶恐不安,但她還是走了上來,接過小棒,轉身在一幅畫上面點了一下。我笑着對全班說:楊一帆真勇敢,大傢為她鼓掌!全班嘩地拍起巴掌。這一下,楊一帆像是突然醒來了,活了,下去了還要上來,連續上來了5次,而且點擊同一幅畫。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
|
|
第1節:一、做天使,不做上帝(1) | 第2節:一、做天使,不做上帝(2) | 第3節:一、做天使,不做上帝(3) | 第4節:一、做天使,不做上帝(4) | 第5節:一、做天使,不做上帝(5) | 第6節:一、做天使,不做上帝(6) | 第7節:二、放下棍棒(1) | 第8節:二、放下棍棒(2) | 第9節:二、放下棍棒(3) | 第10節:二、放下棍棒(4) | 第11節:二、放下棍棒(5) | 第12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1) | 第13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2) | 第14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3) | 第15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4) | 第16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5) | 第17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6) | 第18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7) | 第19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8) | 第20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9) | 第21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10) | 第22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11) | 第23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12) | 第24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1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