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 孩子健康成長:做好父母這件事   》 第1節:您不會這樣做吧(1)      孟遷 Meng Qian

做父母不是可以一廂情願的事,想讓孩子好,不等於能讓孩子好。對孩子聽之任之自然不可取,干涉太多又會起到反作用。幾乎每個父母都可以在該書中找到自己的生活原型,解答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睏惑,為父母指明應該怎樣改正教育方法。
第1節:您不會這樣做吧(1) 第一部分您不會這樣做吧 一棵草、一束花,土生野長,也有它的風采; 要是落到不會種養的人手裏,卻要枯死。一個孩子,沒有人管他、安排他的生活, 他從環境中自發地學習,未必不能成纔; 但要是降生到不懂教育的父母傢裏, 就會生出麻煩,甚至悲劇。所以,不懂,就不要去教育。 如果你是錯的,你越努力,就會越糟! “外行”父母小檔案 如果說碰上一個高明的導演是演員的幸運,那麽生在一個開明的家庭則是孩子的福氣。在此,我從自己長期的家庭教育指導實踐中提取出一些“外行”父母的典型表現,並無貶低之意,衹希望能給傢長朋友們提個醒。 一、“我們是不行了,就看你了,孩子!” “外行”類型:喪失自我型。 “外行”分析:這樣的父母在價值觀上存在着很大的問題。 “小志做事,大志做人”,一個人的機遇有好有壞,起點有高有低。但是,人的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及人的氣節和志趣卻不是由具體的人生境遇而决定的。哪怕身處清貧,社會地位不高,你也照樣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一個有志氣、有人格、有良知、有情趣的人。時運不濟卻心志過人的父母,往往可以培養出非凡的子女。 孩子是父母人生的重要內容,但不是全部內容。把孩子的發展看作自己的唯一指望,是一種喪失自我的表現。這樣的傢長往往對自己得過且過,對孩子卻患得患失、不斷催逼,最後卻衹會落得吃力不討好。 自我喪失感雖然是為人父母的自然心理,但它並不是健康的心理,應該加以剋製。 類似言行:“孩子,我們全靠你了,你可要爭氣呀!”“你是我們全家人的希望”等。 二、“你看人傢誰誰誰!” “外行”類型:盲目攀比型。 “外行”分析:或許這是傢長們最常說的一句話了,而這恰恰是孩子們最討厭的。這種比較對孩子價值觀的確立是一種極大的幹擾,對於孩子的自我評價係統也是一種破壞。這句話對孩子的危害主要在於:它打破了孩子的心理平衡,不利於孩子內心的自我悅納,容易讓孩子失去自信心。而對於傢長來說,經常說這種話就證明他們的眼睛總盯在別人的孩子身上,人傢進步了就着急,人傢落後了就鬆一口氣。人傢學鋼琴,也讓自己的孩子學鋼琴;人傢練書法,也讓自己的孩子練書法,絲毫不顧自傢孩子是否有這方面的興趣和潛力,不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 這種盲目的攀比不僅造成了精力、時間的浪費,也造成了親子之間的抵觸情緒,簡直是有百弊而無一利。 類似言行:“你怎麽就不如他呢?出息點好不好?”等。 三、“小祖宗,算媽媽求你還不行嗎?” “外行”類型:“卑躬屈膝”型。 “外行”分析:這會給一些孩子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不能給孩子以合理的是非標準,也不能培養孩子的自覺意識以及自製的能力。以乞求來管孩子,父母這種降低自己人格的言行還會讓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也不利於他良好的世界觀的形成。 類似言行:“姑奶奶,算你照顧我不行嗎?”“我求你了,爭氣點行不行?”等。 四、“我們又不是老師,又不是大學生。” “外行”類型:妄自菲薄型。 “外行”分析:其實,文化水平並不是教育效果的决定因素,許多高知家庭也出現過問題子女,甚至教育悲劇。傢長如果認為自己不行、自己沒有辦法,自然就不會去想辦法、動腦筋、長本事,結果在教育上就真的不行了。然後,還會為自己找臺階下,說:“我早就說過我們不行的嘛。” 類似言行:“人傢的爹媽多厲害,哪像咱們”等。 五、“可我沒時間管孩子呀,我不掙錢怎麽過日子呀?” “外行”類型:因小失大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花山文藝出版社
第1節:您不會這樣做吧(1)第2節:您不會這樣做吧(2)第3節:您不會這樣做吧(3)
第4節:您不會這樣做吧(4)第5節:您不會這樣做吧(5)第6節:您不會這樣做吧(6)
第7節:做好父母這件事(1)第8節:做好父母這件事(2)第9節:做好父母這件事(3)
第10節:做好父母這件事(4)第11節:做好父母這件事(5)第12節:做好父母這件事(6)
第13節:做好父母這件事(7)第14節:做好父母這件事(8)第15節:做好父母這件事(9)
第16節:做好父母這件事(10)第17節:做好父母這件事(11)第18節:做好父母這件事(12)
第19節:影響孩子發展的三個因素(1)第20節:影響孩子發展的三個因素(2)第21節:影響孩子發展的三個因素(3)
第22節:影響孩子發展的三個因素(4)第23節:影響孩子發展的三個因素(5)第24節:影響孩子發展的三個因素(6)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