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中國高端訪問3:推動中國科技進程的20人   》 第1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1)      餘瑋 Yu Wei    吳志菲 Wu Zhifei

他們有的是中國國傢最高科技奬得主,有的是世界學科最高奬獲得者,有的是重量級功勳科技大傢,同時他們都是中國的普通而平凡的老百姓。本書介紹的是有廣泛社會影響的科學家的科學內外,內容涉及科技成就、生活情趣、成長歷程、拚搏之路,展示了這些時代科技界明星少為人知的豐富多彩的人生,並在寫作中讓大師富於人性與情感,讓科技走下神壇、步入大衆。
第1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1) 李振聲 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 李振聲,著名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有"當代後稷"和"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的美名。1931年2月出生於山東淄博,1951年畢業於山東農學院農學係。歷任中國科學院遺傳選種實驗館研究實習員,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後改名為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農業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遺傳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院長,陝西省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遺傳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等職,現為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傢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研究員。曾當選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係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小麥也是三種野生植物雜交後,經過9000多年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結果。那我們能不能讓小麥同抗病、抗旱的野生草種再次雜交呢?"望着因條銹病大流行而嚴重減産的麥田,當年25歲的李振聲把目光聚焦在遠緣雜交育種上。 "我們要以世界的眼光看科技,以國傢的需求促科技,大力推進科技進步,着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傢,實現我國科學和技術發展的宏偉藍圖而不懈奮鬥。"2007年2月27日,76歲的李振聲院士因傑出的科學成就被授予2006年度國傢最高科學技術奬,站在了萬人矚目的人民大會堂舞臺中央。 半個世紀前的年輕學者沒有想到自己的研究對保證我國糧食安全有着如此重大貢獻,現今已經皓首的院士也不堪回首50年前那傳染性極強的"小麥癌癥"所造成的災害。 如果說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那麽李振聲稱得上"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南袁北李",一個研究水稻,一個研究小麥,都用數十年的心血和智慧培育出了豐碩的果實,他們讓廣大農民受益,讓中國人乃至全世界受益。 約訪時,李振聲表示在獲奬後的第二天接受限時半個小時之內的專訪,可是真正面對面時,言猶未盡的科學家將采訪現場變成了長達兩個多小時的人生課堂或科普講座。因不時地有人來祝賀或有其他媒體預約采訪,最後我們衹好關起門來對話…… 多次糧食"危機"中解决中國人的飯碗問題 1985年至1987年我國糧食産量出現了徘徊的局面,與1984年相比,三年纍计減産487.5億公斤,而同期人口卻纍计增長4895萬人。面對當時的睏難,在中國科學院全力支持下,李振聲帶領中科院農業專傢組通過3個月調查研究,提出了在黃淮海地區進行中低産田治理、打破糧食生産徘徊不前的建議。在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的大力支持下,李振聲帶領本院25個研究所的400名科技人員投入冀、魯、豫、皖四省的農業主戰場,與地方政府聯合,與兄弟單位合作,開展了大規模中低産田治理工作。 早在1965年和1966年,中國科學院就在河南封丘縣和山東禹城縣創設了兩個10萬畝以上的旱澇鹼綜合治理實驗區。1987年9月和11月,剛擔任中科院副院長不久的李振聲,分別到兩個實驗區考察,認為兩個實驗區已取得的大量科技成果可以嚮外圍面上推廣,為國傢農業發展作出貢獻。這個創意得到山東、河南省領導的支持。 1988年1月初,中科院院長周光召和李振聲等院領導嚮時任副總理的田紀雲作了匯報,田紀雲同意中國科學院和有關省合作,將中國科學院的科技成果嚮面上推廣。1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了"黃淮海平原中低産地區綜合治理開發工作會議",决定將工作區劃分為山東、河南、河北滄州和安徽淮北4片,以山東、河南為重點。 山東片的工作是以禹城試驗區為重點展開的,禹城試驗區包括14萬畝????鹼地的治理和北丘窪、沙河窪、辛店窪的治理,總稱為"一片三窪"。1987年11月李振聲考察禹城試驗區後,認為"一片三窪"代表黃淮海平原主要低産類型,所創造的經驗特別寶貴。1988年2月26日至29日,中國科學院和山東省德州地區聯合舉行"科學技術與生産見面會",李振聲在會上作動員講話。中國科學院24個研究所和4個職能局在會上介紹了251項技術成果,同13個縣(市)領導、鄉鎮幹部和農民專業戶600多人進行交流和對接,對全院和山東省雙方起到了發動作用。在李振聲倡導下,3月8日,時任山東省委副書記陸懋曾、副省長馬忠臣和李振聲一起,參加在禹城辛店窪的農業開發萬人勞動大會戰,下午由省和院聯合主持召集參加會戰的地、縣兩級一把手負責人會議,作了進一步部署。會後,參加山東片工作的24個研究所的300多名科技人員,從8個方面將工作全面展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東方出版中心
第1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1)第2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2)
第3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3)第4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4)
第5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5)第6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6)
第7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7)第8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8)
第9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9)第10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10)
第11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11)第12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12)
第13節:袁隆平:從“泥腿子科學家”到“中國第一富翁”(1)第14節:袁隆平:從“泥腿子科學家”到“中國第一富翁”(2)
第15節:袁隆平:從“泥腿子科學家”到“中國第一富翁”(3)第16節:吳文俊:生活在數學王國中(1)
第17節:吳文俊:生活在數學王國中(2)第18節:吳文俊:生活在數學王國中(3)
(1)(2)
(3)(4)
(5)(6)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