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成長之路上的堅實階梯   》 第1節:前言(1)      凌志軍 Ling Zhijun

“成長”是一個關乎教育、人才乃至整個社會的話題。每個學生都渴望知道自己該如何走嚮成功,每位傢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盡快成材,每個老師都期盼自己教出的學生早日取得喜人的成績。但是,成功並不能等同於成長。成功是你的目標,成長是你到達目標的道路。本書談的正是一批最優秀的中國人成長的過程。書中每個真實的故事,每段生動的點評,每一句誠懇的話語都可成為成長之路上的堅實階梯,可以讓學生、傢長和老師知道自己該怎樣做才能不斷成功。
第1節:前言(1)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前言 2001年7月的一個傍晚,辦公室裏的電話鈴聲忽然響起。我拿起聽筒,自報傢門,接着就聽到對面有個天真但卻執著的聲音:“好不容易找到你!好不容易!”她告訴我她叫楊雪,在內蒙古自治區一個小縣城給我打電話,然後便對我講了她的故事,平凡但卻深深地觸動了我。 她是一個高中三年級學生,曾經是一個成績優異、人人喜歡的孩子。三年前,她以全縣第一的分數考入現在這所高中,但是接下來發生了一些很不好的事情,讓她心緒極壞,成績一落千丈,於是情緒更壞,如此惡性循環,直到萬念俱灰。有一天她走在大街上,漫無目的,還想到死。就在這時,她看到縣城的書店,不由自主地走進去。她喜歡書,想看看有沒有可看的東西。“我看見了你的《追隨智慧》。我站在那裏,讀了扉頁上的四句話,立刻就被吸引了,又讀前言,然後忍不住掏出身上所有的錢,把它買下了。”她在電話裏面說,“說出來不怕你笑話。我原來是想拿這錢買安眠藥的。”那個晚上她沒有睡覺,整夜都沉浸在“微軟小子”的那些故事裏。“我第一次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種生活。”她决定讓自己振作起來,復讀高三,“不考上清華大學不罷休”。 這故事讓我有一種感覺,五味俱全。第一個反應是欣慰,我甚至想到,即使這本書衹有她一人讀過,我就算沒有白寫。但我知道,我從來沒有想要慫恿所有孩子走上天才之路,甚至對於“不考上清華不罷休”這樣的想法,我也不能完全贊同。我勸她不一定非上清華大學,說了很多“衹要盡力,結果並不重要”之類的話,還告訴她好大學有很多,可她執意不聽。這時候我纔明白,一本書居然會對讀者産生如此大的影響,連作者本人的阻止都無濟於事。 《追隨智慧》這本書是在2000年秋天出版的,裏面寫了微軟亞洲研究院裏一群中國人的故事。從那時以來,常常有一些年輕的朋友來找我討論此書。大多數人都說他們從中受到鼓舞,但是自從接到楊雪的電話,我便隱約對自己的工作産生了疑問,這疑問又由於我兒子的一席話一下子清晰起來。當時我正在把一大堆關於這本書的評論整理成册,兒子走進來,隨手翻了幾頁,帶着幾分敬而遠之的口吻說起他對“微軟小子”的看法:“這些人都是人精,不是人。” 我對他的話有點好奇。老實說,《追隨智慧》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他寫的。他那時也是高中學生,酷愛電腦,於是我就希望他能像我見到的“微軟小子”一樣優秀,還想象他也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計算機科學家。我告訴他,我要寫一本他愛看的書。他也的確愛看這本書,看了好幾遍。我知道他對書裏的人物已了如指掌,於是慫恿他繼續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些人很‘牛’,但不是所有中國人都特別‘牛’。”他說,“他們不代表普通人。他們的嘴裏動不動就是人才,可是這種一定要人傢當人才的想法,就是讓人太痛苦,而且一傢子都跟着苦。有的人想要出類拔萃,有的人衹想做個普通人,有個穩定的工作,過一份無憂無慮的生活。可是按現在的標準,這樣的人就叫沒出息。所以中國的孩子是當人才痛苦,不當人才也痛苦。” 聽到這番話的那個瞬間,我有點失望,但我很快發現,兒子的話是對的。中國的教育體係的確很像一條製造工業品的流水綫,大傢都遵循同樣的程序、同樣的標準,走進去的孩子形形色色,出來的孩子卻都一模一樣,否則就不發給你大學文憑。很少有人想到,教育孩子和製造汽車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兒子和楊雪同歲,兩個人一個在大都市裏,一個在偏僻小城,一個是男孩子,一個是女孩子。他們對於同一本書的反應都很強烈,但卻如此不同,指嚮兩個極端,儘管都有把問題誇大的傾嚮,但在他們的同齡人中卻有代表性。於是我開始反省,回過頭去重新研究微軟的那些年輕人,到現在兩年過去,我可以說,我已經有了結論,就在本書中。讓我們更優秀。這是教育的主旨,看上去天經地義。 誰都想要優秀,這是楊雪的夢想。 但是,還有比優秀更重要的,那就是“我自己”,這是我兒子的夢想。 我希望這兩個夢想,而不衹是一個,都能成為現實。 我們沒有能夠更優秀,往往不是因為我們天生不夠聰明,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我自己”。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使用聰明,總是按照別人的標準使用自己的聰明。 我們即使優秀了還是不快樂,那基本上還是因為,我們總認為“最好”的含義就是戰勝別人,而沒有想到真正的最好是“成為最好的我自己”。 2003年3月20日,我開始有了這個想法。當時我和凌小寧閑聊,給他講了楊雪的故事,也把兒子的話告訴他。他沉默片刻,然後說:“我總是對我的兩個兒子說,你不需要成為最好的,你衹需要成為最好的你自己。” 小寧曾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總工程師,也是我哥哥,比我大一歲,童年時期我們形影不離。傢裏兄弟姐妹四人之中,他並不比別人更聰明,但他個性最強。對於大傢都在追逐的東西,他認為那不一定是好東西,可是他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執著。10歲那年,他想買一雙冰鞋,是一雙嶄新的速滑跑鞋,媽媽也許是覺得那鞋太貴,衹答應給他買一雙半舊的花樣冰鞋。別的孩子遇到這種情況,要麽號啕大哭,要麽不再堅持,但是小寧一聲不吭,突然跑開,回來的時候手裏多了一個錘子和一把釘子。他走進父母的臥室,還是一聲不吭,揮起錘子,把釘子一根接着一根釘進床頭的木架,直到媽媽答應他的要求,纔停下來。多年以後他長大成人,每天上班下班,卻沒有手錶。那年代手錶在“三大件”中名列第二,大城市裏人人想要,但是小寧無動於衷,媽媽要給他買塊表,他不要,還說“大街上哪裏不能看個時間啊?”他每天騎車去一個軋鋼廠,工作8小時,把鋼條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一天天這麽幹着,同時頑強地保留着自己的興趣。就像我們在《追隨智慧》裏面提到的,他喜歡無綫電半導體,把自己的工資全都花在這些東西上。70年代中期有所大學錄取了他,是“工農兵學員”,那時候離開生産第一綫去大學讀書,是年輕人夢寐以求的事情,不料他卻不去,因為那個專業他不喜歡,他不肯為了一個大學生的招牌去學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後來北京大學錄取了他,他欣喜若狂,忙不迭地打點行裝,不是因為什麽“名牌大學”,而是因為這次是計算機專業,那正是他的所愛。這些事情都已過去多年,至今歷歷在目,所以當他說“成為最好的你自己”時,我立刻就明白了其中含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前言(1)第2節:前言(2)第3節:第一章 “起跑綫”(1)
第4節:第一章 “起跑綫”(2)第5節:第一章 “起跑綫”(3)第6節:第一章 “起跑綫”(4)
第7節:第一章 “起跑綫”(5)第8節:第一章 “起跑綫”(6)第9節:第一章 “起跑綫”(7)
第10節:第一章 “起跑綫”(8)第11節:第一章 “起跑綫”(9)第12節:第一章 “起跑綫”(10)
第13節:第一章 “起跑綫”(11)第14節:第一章 “起跑綫”(12)第15節:第一章 “起跑綫”(13)
第16節: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聰明(1)第17節: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聰明(2)第18節: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聰明(3)
第19節: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聰明(4)第20節: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聰明(5)第21節: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聰明(6)
第22節: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聰明(7)第23節: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聰明(8)第24節: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聰明(9)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