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雙重生命   》 第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      安內特·因斯多夫 Annette Insdorf

第1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
波蘭裔藝術電影大師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被稱為“藉助影像的敘事思想傢”,電影風格富於哲思、詩意和對人世的悲憫。本書是對基耶斯洛夫斯基創作生涯的一次梳理,並細讀了他的所有重要作品,着力審視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作品主題、風格、道德上的一致性,讓我們真正理解這位電影大師。
第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 一 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 1996年3月13日,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溘然辭世,終年54歲。消息傳來,令瞭解他及其電影作品的人們感到無比的震驚與傷痛,伴隨着的,還有一種十分基耶斯洛夫斯基式的疑惑。儘管朋友們多次嘗試,想要說服他去國外接受心髒搭橋手術,但最終他仍拒絶了巴黎、紐約以及兩傢波蘭專業心髒手術機構的邀請。他堅持認為自己衹是一個普通的波蘭人,對自己的醫生充滿信任。那天,他自己步行來到華沙醫院,自己登記入院、接受手術;他再也沒能醒過來。根據他朋友的說法,那傢醫院應承認責任,因為他們的醫生對進口醫療器材熟悉程度不夠。[1] 不少紐約人是在曼哈頓的林肯中心看戲時得知他的死訊的,沃爾特·裏德劇院(Walter Reade Theater)正在那兒上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作品《十誡》的話劇版;入席不久,觀衆便被告知這一噩耗。驚訝與心痛之餘,我們試着理性地面對這一消息:“至少,我們並沒有因此而錯失一些他本該完成的電影,因為基耶斯洛夫斯基早在《紅》之後便已宣佈息影。”隨後,我們開始推測事情發生的真實順序——這和我們看他電影時所做的事一樣。當初,他决定告別影壇,是否因為他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抑或他覺得該說的都已說完,因而心生厭世之情?他最終死在了波蘭的醫院裏,這究竟是巧合還是命運?抑或,自由意志在他這出人生戲劇中扮演的角色纔是决定性的?畢竟,拒絶優質醫療機構邀請的,是他自己。對於一個早在二十年前便拍攝過紀錄片《醫院》的人來說——那部影片中的波蘭醫院缺電能、少設備,醫生更是嚴重缺乏睡眠——無論怎樣,華沙都不會是接受外科手術的理想地點。[2] 再次觀看他的作品,我們不由被其中透露出的死亡意味深深打動,從《機遇之歌》、《無休無止》一路到《十誡》、《三色》三部麯,我們始終可以見到那種對於死亡的暗示。波蘭出生的女作傢伊娃·霍夫曼(Eva Hoffman)曾在基耶斯洛夫斯基去世前一個月見過他。她回憶說:“他想要活下去,他說心髒病是對他發出的一個警告,一如《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中的波蘭女主角。”[3]在電視訪談中,我們更仔細地聆聽了他看似無心的隻言片語。在剋日什托夫·維茲比基(Krsysztof Wierzbicki)1995年為丹麥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說》(I’m So?鄄So)中,基耶斯洛夫斯基承認自己是個悲觀主義者,對未來感到恐懼,視其為一個黑洞。他將自己稱作“已退休的電影導演”,不過承認還是在繼續寫劇本。“將來某一天,或許,又會有根據我的劇本拍攝的電影出現。我希望這是我給自己設下的一個套——以某種不尋常的方式,這樣我就可以永遠待在裏面了。”煙不離嘴的老導演在咳嗽間隙如此說道。1994年,他接受某傢法國電視臺采訪,當被問及一個53歲的男人能否在接下來的二三十年裏徹底無所事事時,他回答道:“接下來的三十年?我可不希望自己非得活那麽久。”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第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2)第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3)
第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4)第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5)第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6)
第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7)第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8)第9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9)
第10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0)第1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1)第1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2)
第1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3)第1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4)第1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5)
第1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6)第1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7)第1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8)
第19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1)第20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2)第21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3)
第22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4)第23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5)第24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6)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