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群氓之族: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   》 第1節:自序 政治變遷壓力下的族群認同(1)      哈羅德·伊羅生 Harold R.Isaacs

本書從部落偶像、身體、名字、語言、宗教、民族、歷史起源、新多元主義8種角度,探討群體認同在政治變遷壓力下的自我塑造,對於民族主義方興未艾,終將改變世界的政治面貌,率先發出警訊。作者返回源頭,從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體認同的各種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環境,糾纏扭結,以致我們以各自的形態變成今天這副模樣。
第1節:自序 政治變遷壓力下的族群認同(1) 自序 政治變遷壓力下的族群認同 哈羅德·伊羅生 為撰寫本書,我進行了一係列的調查工作,在小石城待了一段時間。當時,聯邦軍隊進駐該城,9名黑人學生,每天上學都遭到一群憤怒的白人追打,美國社會正要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時間是1957年的10月。這個星期,1974年10月,有關基本群體認同的研究,我剛好告一個段落,波士頓街頭爆發了暴民與警察、黑人與白人的衝突,引爆點是種族隔離學校解禁,以巴士載送學生上學的計劃正式上路。也是同一個星期,10月8日,《紐約時報》電視新聞版上刊出一則這樣的報道: 衛生、教育暨福利部贊助一項電視現場播出的公共服務活動,該項活動一反之前族群關係運動"熔爐"與"同胞之愛"的主題,強調……族群與種族之間的差異不容否認,少數族群並未"融入"一個同質性的社會,差異雖然是當前的問題,但絶對有其正面的價值。 本書所要探討的正是這些差異,以及這些差異所呈現出來的問題;而這些引起敵對的問題也正是導因於這些差異。先前主張"同胞之愛"的電視節目,顯然未能弭平造成敵對的差異,新的電視節目無異於又在火上加油。這種情形充分反映了今天的現實,解開美國社會的分歧之謎,我們全都責無旁貸。 3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出席的一個小型聚會,也反映了相同的問題。與會的一位意大利裔美國人,來自紐瓦剋(Newark)。當時,黑人占多數的紐瓦剋市剛選出一位黑人市長,意裔美國人一夕之間淪為在野的少數,變成了紐瓦剋的新"黑鬼"。不再由白人治理的街頭,這位經由選舉産生的年輕政治人物,再也看不到攘臂嘶吼的場面,而那正是他的政壇前輩慣用的手段。跟那些新的叢林之王打交道,他必須學會談判。那天晚上他談起,在一次電視座談節目中碰到一位黑人好戰領袖。那位仁兄二話不說,衝着他就竪起一根指頭說:"你他媽的種族主義者!"這位意裔美國人不甘示弱地頂回去說:"沒錯,你也好不到哪裏去,你他媽的種族主義者!"兩人互瞪了一陣子,意裔美國人打破僵局,說道:"好吧,我們總算有一致的看法了,看看還有沒有其他事情,看法也能一致的。"就這樣,當着現場雙方各自帶來的他媽的種族主義人馬,兩位發言人繼續討論起問題來。這一幕充分說明,都市裏面新的族群政治正在打造市政的新組合。群氓之族Idols Of The Tribe自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第1節:自序 政治變遷壓力下的族群認同(1)第2節:自序 政治變遷壓力下的族群認同(2)
第3節:自序 政治變遷壓力下的族群認同(3)第4節:原版序 族群認同的先知(1)
第5節:原版序 族群認同的先知(2)第6節:中譯本序 本書對族群本質提出新的解構(1)
第7節:中譯本序 本書對族群本質提出新的解構(2)第8節:推薦一 讀歷史,也讀預言
第9節:推薦二 兩種時間意識第10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1)
第11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2)第12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3)
第13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4)第14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5)
第15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6)第16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7)
第17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8)第18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9)
第19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10)第20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11)
第21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12)第22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13)
第23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14)第24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15)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