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 》 怎樣把倉鼠變成化石 》
第1節:發泡酒的誤會
佚名 Yi Ming
《新科學家》雜志
你相信嗎?在傢裏你就可以提取自己的DNA,用微波爐和巧剋力就能測出光速,從麥片中竟然可以提取出鐵,還有更不可思議的是你也許能讓你的寵物小倉鼠死後變成化石……為什麽牛頓、伽利略、哥白尼被人們永世傳頌?因為偉大的科學實驗成就了他們的英名。實驗是檢驗真理最好的途徑,沒有了實驗,科學就永遠衹是幹巴巴的理論,偉大的科學家也就不可能被稱之為偉大。所以,我們通過許多令人瞠目結舌的實驗,讓你明白高深的科學是如何通過實驗獲得的。
第1節:發泡酒的誤會
發泡酒的誤會
有人告訴我,如果把一個茶匙懸在瓶子口上,香檳酒的泡沫會保留一整夜。這是怎麽回事呢?
我們把這節內容包括進來,不是因為它很精彩,甚至都不是因為它實際可行。把它寫進來是為了強調,當試圖證明或否定某個理論時具有參照對比條件的重要性。
所需的材料
幾瓶香檳酒
一臺電冰箱
一個茶匙
幾個香檳酒杯
要做的事情怎樣把倉鼠變成化石?廚房之內
打開兩瓶香檳酒,每瓶喝掉一些,然後在其中一瓶的瓶口插入一個茶匙,匙柄下垂,不要讓茶匙碰到瓶裏的酒,如果會碰到,就再喝掉些。另一個瓶子的口要敞開。要想保持真正的控製對比,要盡量使兩個瓶子裏香檳酒的量相當。現在把兩瓶酒都放進冰箱,讓它們過夜。每過一定的時間,就對其進行檢驗,記錄兩個瓶子的發泡情況如何,以及兩個瓶子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的差別。建議你分別在次日的早晨、午飯時間和晚上進行檢驗,並在以後數日不斷檢查,直到兩個瓶子裏的香檳酒完全沒有了發泡現象。
會看到的現象
在對兩個瓶子的發泡程度進行測評的過程中,需要客觀。但是你會發現,在每個階段的檢驗中,兩個瓶子的發泡狀態是一樣的。尤其是如果你像一個不折不扣的科學家,反復進行這個實驗,你更會發現這個事實。作為客觀的測量,你可以看一看讓泡沫抵達杯口需要倒入杯子的香檳酒是多少,不過為了讓這種測量有效,必須保證用同樣的速度嚮各個酒杯倒酒。
究竟發生了什麽
本節提出的問題以及對這個“都市神話”狀態的評價,是可以反映出被不具參照對比條件的實驗所誤導的一個經典實例。人們會認為本實驗一開始假設的結論的確是那麽回事,其原因是第二天早晨瓶口插着茶匙的半瓶香檳酒仍然在冒泡。而真正的情況是,不管香檳酒帶不帶茶匙,都會難以置信地連續數日保持冒泡,正如做過的實驗所顯示的那樣。
實驗中,敞着口、沒有茶匙的香檳酒起着對比控製條件的作用,可藉以衡量帶有茶匙的香檳酒的冒泡情況。兩瓶酒發泡程度在以完全相同的速率減弱。
因為人們很少同時打開兩瓶香檳酒,而當把一瓶沒喝完的酒在瓶口上放着一個茶匙保存起來之後,便把這瓶香檳在隨後幾天意外地長時間冒泡的現象歸功於茶匙的作用。然而現在你將會發現,香檳酒會在三天或更長的時間一直冒泡。
在沒有起參照控製作用的信息可以用來對比的情況下,把某種意義賦予一些表面上相聯繫的事件並不是什麽稀罕事。你會經常聽見人們說這樣的事:“我剛剛想到你,電話就響了,還正好就是你打來的,多麽不可思議……”其實這裏並沒有什麽第六感覺,人們在此衹不過是忽略了無數次“想到某個人並且電話沒有響”的情況。
附註:
如果做實驗的預算買不了香檳酒,用本地普通的汽酒進行實驗效果也會很好。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發泡酒的誤會 | 第2節:麵條之謎 | 第3節:究竟發生了什麽 | 第4節:香蕉皮 | 第5節:會看到的現象 | 第6節:鐵人 | 第7節:黏稠的醬 | 第8節:埃文斯(搖溶)法 | 第9節:蹦跳的米粒 | 第10節:速溶咖啡的和諧音符 | 第11節:緑色雞蛋與紫甘藍 | 第12節:烤焦的麵包 | 第13節:銀襯裏 | 第14節:盤結的“綫繩” | 第15節:意大利餃子(1) | 第16節:意大利餃子(2) | 第17節:咬出來的麻煩 | 第18節:漂浮的早餐𠔌片 | 第19節:騙人的蘋果 | 第20節:形態漂移 | 第21節:對準了再倒 | 第22節:和弄着的東西(1) | 第23節:和弄着的東西(2) | 第24節:塑料奶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