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录 東周列國志   》 東周列國志      餘邵魚 Yu Shaoyu

  《東周列國志》是一部描寫我國東周歷史的章回體長篇歷史小說,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東周五百多年間列國爭霸稱雄的事跡。全書以古代著名史籍《左傳》、《國語》、《戰國策》和《史記》作為基本敘寫依據,把麯折動人而又紛繁復雜的東周歷史很有條理地貫穿起來,在語言上也經閱讀史籍原著更為流暢明快。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作者以西周由盛而衰的大背景為引子,以“春秋五霸”為主綫,構成了全書的前半部分;後半部分以“戰國七雄”為主綫,敘寫到六國關於秦,天下統一。
  
  東周列國志是一部清代長篇小說,由蔡元放改編。是一部除了《三國演義》之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通俗歷史演義。
  
  成書年代
  
  此書刊本很多,捲首有蔡元放序,所署年代不一,或作乾隆元年(1736年),或作乾隆十七年(1752年),或作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成書過程
  
  餘邵魚編《列國志傳》
  
  明朝嘉靖、隆慶年間,餘邵魚編撰了一部《列國志傳》,8226則,約28萬字。全書始於武王伐紂,終於秦併六國。這部《列國志傳》自稱“編年取法麟經,記事一據實錄”,但其中仍有許多民間傳說故事。
  
  馮夢竜編《新列國志》
  
  明朝末年,馮夢竜在《列國志傳》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形成了《新列國志》一書,共108回,增至70餘萬字。馮夢竜依據《左傳》、《史記》等書,刪除了舊本《列國志傳》中明顯不符合史實的故事傳說,同時增添了不少重要內容。在改編中,他還刪去了武王伐紂到西周衰亡這部分內容,集中寫春秋、戰國,即東周的歷史。
  
  蔡元放編《東周列國志》
  
  清代乾隆年間,蔡元放對《新列國志》略加修訂潤色,並加上序、讀法,大量的評語及一些夾註,易名為《東周列國志》,共27108回。此書衹能說是《新列國志》的評點本,但是近200年來它成了最流行的本子,使《列國志傳》和《新列國志》都鮮為人知了。
  
  內容
  
  《東周列國志》從西周末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寫起,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全國為止,包括春秋戰國500多年歷史,內容極為豐富復雜。作者在描寫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亡盛衰過程中,對那些腐朽殘暴、驕奢淫侈的統治者,如周幽王、齊襄公、陳靈公、宋康王等進行了揭露和否定;對改變政治、促進社會發展的開明君主和官吏,如齊桓公和管仲、魏文侯和西門豹、秦孝公和商鞅等,予以肯定和贊揚。這是和目前廣泛接受的歷史評價是一致的。
  
  特點和價值
  
  由於馮夢竜和蔡元放都非常強調歷史演義必須忠於史實,所以《東周列國志》的史學價值很高,影響相當大。蔡元放自己就在《讀法》中說過:“讀《列國志》,全要把作正史看,莫作小說一例看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