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1節:代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      林語堂 Lin Yutang

  代 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
  南懷瑾
  老子被譽為道傢的宗師,道教的教主。道傢為中國文化主流之一,人們每提及道傢,則必說到老子。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傢,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傢,成為儒、釋、道三傢,這三傢又籠罩着中國文化思想。
  《老子》這本衹有五千字的書,從文字表面上看來,似乎很容易讀懂,如果也用"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的眼光去讀,那就夠我們去探討,去闡述了。老子《道德經》中說,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一書五千言,可以說,幾乎是一字就涵蓋一個觀念,一句就涵蓋有三玄三要的妙義。它告訴了我們許多法則。
  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會發現一個秘密。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的時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秘訣,簡言之,就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自漢、唐開始,接下來宋、元、明、清的創建時期,都是如此。內在真正實際的領導思想,是黃(黃帝)、老(老子)之學,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傢思想。而在外面所標榜的,即在宣傳教育上所表示的,則是孔孟的思想、儒傢的文化。但這衹是口號,衹是招牌而已,亦可以旁藉"挂羊頭賣狗肉"的市井俚語來勉強比擬,意思就是:講的是一套,做的又另外是一套。
  那麽所謂黃老之學的道傢學術,它的內容又如何?當然,最能代表道傢思想的是老子,他所著《老子》(到了唐玄宗時代,又尊稱它為《道德經》)一書,最能代表道傢思想,最有係統,有最具體的敘述。
  我國自唐、宋以後,以儒、釋、道三傢的哲學,作為文化的主流。在這三傢中,佛傢是偏重於出世的,雖然佛傢的大乘道,也主張入世,普救衆生,但出傢學道、修道的人,本身還是偏重於出世。而且佛傢的學問,從心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儒傢的學問,又以孔孟之學為其歸趨,則是偏重於入世的,像《大學》、《中庸》。亦有一部分儒傢思想,從倫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但是到底是偏重入世;道傢的學問,老莊之道就更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像一個人,跨了門檻站在那裏,一隻腳在門裏,一隻腳在門外,讓人去猜他將入或將出,而別人也永遠沒有辦法去猜,所以道傢的學問,是出世的,亦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在個人的養生之道上,亦有如此之妙。
  至於孔子學說與其著作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衹要不故加麯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後起之秀,如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有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現在,特錄宋儒陳同甫先生的精闢見解,以供讀者藉鏡。
  如其告宋孝宗之說:"今之儒者,自以為正心誠意之學者皆風痹不知痛癢之人也。舉一世安於君父之仇,而方低頭供手以談性命,不知何者謂之性命。"而於《論語》,則說:"《論語》一書,無非下學之事也。學者求其上達之說而不得,則取其言之若微妙者玩索之,意生見長,又從而為之辭:曰此精也,彼特其粗耳。此所以終身讀之,卒墮於榛莽之中,而猶自謂其有得也。夫道之在天下,無本末,無內外。聖人之言,烏有舉其一而遺其一者乎!舉其一而遺其一,是聖人猶與道為二也。然則《論語》之書,若之何而讀之,曰:用明於心,汲汲於下學,而求其心之所同然者,功深力到,則他日之上達,無非今日之下學也。於是而讀《論語》之書,必知通體而好之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第1節:代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第2節:想象的孔老會談(1)第3節:想象的孔老會談(2)
第4節:想象的孔老會談(3)第5節:第一章 導言(1)第6節:第一章 導言(2)
第7節:第一章 導言(3)第8節:第一章 導言(4)第9節:第一章 導言(5)
第10節:第一章 導言(6)第11節:第一章 導言(7)第12節:第一章 導言(8)
第13節:第一章 導言(9)第14節:第一章 導言(10)第15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第16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第17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第18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第19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第20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第21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第22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第23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第24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