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什么样的人生最完美: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1)      Ji Xianlin

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幸福完满的人生?按季羡林的说法,是和谐的人生。那么怎样的人生才算是和谐?我们该如何面对压力?如何消除人与人之间可怕的隔膜?如何处理友情与爱情?怎样建立起温馨的家庭?什么才是真正的长寿之道?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1) *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是我的学生蔡德贵从我的旧作里辑录的,部分是新的。 2003年我住院以来,许多人包括国家领导人纷纷前来探望。温家宝总理在5年的时间里来看望我4次,真让我感到诚惶诚恐。除了感激,还是感激。在和总理的谈话中,我非常突出和谐的内容。和其他朋友谈话的内容,也往往涉及这个话题,比如2007年6月我与金庸先生也谈到这个主题。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时至今天,我们又提出“和谐”这一概念,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礼物,希望全世界能够接受我们这个“和谐”的概念,那么,我们这个地球村就可以安静许多。 和谐涉及哲学、宗教、美学和文化交流诸方面。 我现在就讲讲自己的看法,我想这里面起码应包括这么几部分内容。人类自从成为人类以来,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三,个人内心思想、感情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鉴于此,我把人文关怀的层次分析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自身的思想情感处理等三种关系,如果这三种关系处理得当,人就幸福愉快,否则就痛苦。 我们中华文化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具体讲就是人和大自然不是敌人而是朋友。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的话最能涵盖:“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物,包括植物动物都是我的伙伴。这就是中国的思想。你如果把大自然当成敌人,大自然就会惩罚你。 有一次我讲话说,只有东方文化,能够拯救人类。你要那样征服自然界,征服下去,人类就没法活下去。 东方和西方最大的区别,基础在于思维方式:西方分析,东方综合,就是西方把事物越分越细,东方则是综合的,东方就是“天人合一”。天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天人合一”的精神就是天人浑然一体,人天相爱。你要生存下去,人和自然要做朋友,不能做敌人。 东方文化的基础是综合的思维模式,西方则是分析的思维模式。所谓“综合”,其核心是强调普遍联系,注重整体概念。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与自然为一整体,人与其他动物都包括在这个整体之中。 东方的“天人合一”是带有普遍性的一种思想,中国、印度都有。以中国儒家为例,《易经》中有“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中庸》有“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孟子》有“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更是典型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些都是综合思维方式的典型例子。印度的“梵我一如”,也是其表现。 现在欧洲也有人感觉到了这一点。这个东方不限于中国,还包括印度,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韩国、日本等。我们不是说西方文明都不好,西方文明也为人类创造了福利,电灯、电话等就是西方创造的。但是,西方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英文词典查“征服”,举例就是“征服自然”。西方自古希腊以来,以分析的方法对待自然。到了近代产业革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结果是人所共睹的。他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上天入地,腾空泛海,声光电化,无所不及。一直发展到核能开发、宇宙卫星等等,全世界人民无不蒙受其利。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这是他们“征服自然”的结果。然而自然虽无人格或神格,如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然而它却是能报复的,能惩罚的。西方滥用科技产生的弊端至今已日益显著,比如大气污染,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破坏,新疾病丛生,人口爆炸,淡水资源匮乏,自然资源匮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弊端,如果其中的任何一个得不到控制,则人类前途实处危境。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Next Chapter >>   


【Source】中国书店出版社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1)“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2)“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3)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4)“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5)“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6)
哲学的用处公德(1)公德(2)
公德(3)禅趣人生(1)禅趣人生(2)
好好地度过这一生(1)好好地度过这一生(2)《人生漫谈》自序(1)
《人生漫谈》自序(2)我们面对的现实(1)我们面对的现实(2)
论 压 力忘(1)忘(2)
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有为有不为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