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养生健康 》  你应该知道的2000个健康细节     》
第1节:第一辑 饮食与健康(1)
    
Guo Zenghua 
 一本关于健康的全方位实用指导读本,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书中内容涵盖了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具体分为了饮食与健康、睡眠与健康、运动与健康、保健与健廉、心理与健康、美容与健康、服饰与健康、疾病与健康、卫生与健康、两性与健康、用药与健康、急救与健康、家电与健康、环境与健康、旅游与健康等十五大章节,分类清晰简明,一目了然。每则健康细节的叙述都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让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将健康细节的要点牢记在心。
 第1节:第一辑 饮食与健康(1)
第一辑 饮食与健康
早餐宜"热食"
现在有很多人喜欢一早就喝蔬果汁,理由是摄取蔬果中直接的营养及清理体内废物。然而此法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问题,那就是人的体内永远喜欢温暖的环境。只有当身体温暖的时候,人体的微循环才会正常,氧气、营养及废物等才会得到正常的运送。从中医角度来看,吃早餐时是不宜先喝蔬果汁、冰咖啡、冰果汁、冰红茶、绿豆沙、冰牛奶的。因为,这样一来,也许您在短时间内不会感到身体有什么不舒服,而事实上却会使你的身体日渐衰弱。吃早餐宜"热食",以免伤胃伤身。
早晨饮凉开水有益
清晨饮用2杯凉开水,有润喉、醒脑、防止口臭和便秘等作用。
早晨空腹饮下新鲜凉开水后,由于水在胃中停留时间很短,便可迅速进入肠道,被肠黏膜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将血液稀释,从而对体内各器官组织产生一种绝妙的"内洗涤"作用,因而增强了肝脏解毒能力和肾脏的排泄能力,促进了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
有些医学家证明说,经常饮用25℃~30℃的新鲜凉开水,可防治感冒、咽喉炎和某些皮肤病。
早餐不可忽略
一日三餐中,早餐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有很多人却恰恰省略了早餐。
延年益寿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每天坚持用早餐。在生活方式上应把早餐放到重要位置。
如不吃早餐,易造成精神不振。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糖,其次靠脂肪的分解氧化。早饭与头一天晚饭间隔时间多在10个小时以上,胃处于空虚状态,不吃早餐会使人体血糖下降,造成思维混乱、反应迟钝、精神不振。其二是易致身体发胖。因只吃两餐,肚子饥饿,在晚餐时必然会吃下过多的食物,饭后不久就睡眠,极易造成体内的脂肪堆积,使人发胖。其三是易患胆结石。人在早晨空腹时,体内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较高,吃早餐有利于胆囊中胆汁的排出;反之,容易使胆汁中的胆固醇析出而产生结石。
由此可见,吃好早餐十分重要。而要吃好早餐,对餐前活动、营养量、主副食品搭配等都要予以重视。理想的做法是,起床后先做些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可增食欲,有助消化。最少活动30分钟后再吃早餐。早餐营养量须占全天营养量的1/3以上,一般以糖类为主,还应有足够的蛋白质和脂肪。
早晨不宜吃干食
清晨,人的胃肠道功能尚未由夜间的抑制状态恢复到兴奋状态,消化功能弱,食欲也不好,此时若只吃一些缺乏水分的干燥食物,肯定吃不多,也不容易消化。
同时,人们通过一夜睡眠,机体消耗了不少水分,已经处于相对脱水状态,应当及时补充一定量的水分。
科学搭配午餐
俗话说"中午饱,一天饱",由此可见,午餐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由于上午人体内的热能消耗较大,午后还要继续工作和学习,因此,不同年龄、不同体力的人午餐热量应占他们每天所需总热量的40%。
主食根据三餐食量配比,应在150~200 克左右,可在米饭、面制品(馒头、面条、大饼、玉米面发糕等)中间任意选择。副食在240~360克左右,以满足人体对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需要。副食种类的选择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按照科学配餐的原则挑选几种,相互搭配食用。一般宜选择50~100 克的肉禽蛋类,50克豆制品,再配上200~250克蔬菜,也就是要吃些耐饥饿又能产生高热量的炒菜,使体内血糖继续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从而保证下午的工作和学习。
但是,中午要吃饱,不等于要暴食,一般吃到八九分饱即可。如果是从事脑力劳动少劳力的工作群在选择午餐时,可选简单一些清烫茎类蔬菜、少许白豆腐、部分海产植物作为午餐的搭配。
午饭喝酸奶
酸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醋酸等有机酸,它们不仅赋予了酸奶清爽的酸味,还能帮助它形成细嫩的凝乳,从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同时,使肠道的碱性降低,酸性增加,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此外,随着酸奶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不断进步,一些乳品大厂家,已经将其酸奶产品中的益生菌由2种变成了4种,这样不仅酸奶的营养价值比同类产品有了明显提高,其帮助消化、抑制有害菌的作用也得到了更一步的加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Source】中国工人出版社
 | 
 | 
 | 
| No.   I   [II]   [III]   [IV]   Page| | 第1节:第一辑 饮食与健康(1) | 第2节:第一辑 饮食与健康(2) | 第3节:第一辑 饮食与健康(3) |  | 第4节:第一辑 饮食与健康(4) | 第5节:第一辑 饮食与健康(5) | 第6节:第一辑 饮食与健康(6) |  | 第7节:第一辑 饮食与健康(7) | 第8节:第一辑 饮食与健康(8) | 第9节:第一辑 饮食与健康(9) |  | 第10节:第一辑 饮食与健康(10) | 第11节:第一辑 饮食与健康(11) | 第12节:第二辑 睡眠与健康(1) |  | 第13节:第二辑 睡眠与健康(2) | 第14节:第二辑 睡眠与健康(3) | 第15节:第二辑 睡眠与健康(4) |  | 第16节:第二辑 睡眠与健康(5) | 第17节:第二辑 睡眠与健康(6) | 第18节:第三辑 运动与健康(1) |  | 第19节:第三辑 运动与健康(2) | 第20节:第三辑 运动与健康(3) | 第21节:第三辑 运动与健康(4) |  | 第22节:第三辑 运动与健康(5) | 第23节:第三辑 运动与健康(6) | 第24节:第三辑 运动与健康(7)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