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学 》 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
第1节:自序 政治变迁压力下的族群认同(1)
Harold R.Isaacs
本书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8种角度,探讨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下的自我塑造,对于民族主义方兴未艾,终将改变世界的政治面貌,率先发出警讯。作者返回源头,从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体认同的各种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纠缠扭结,以致我们以各自的形态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第1节:自序 政治变迁压力下的族群认同(1)
自序
政治变迁压力下的族群认同
哈罗德·伊罗生
为撰写本书,我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工作,在小石城待了一段时间。当时,联邦军队进驻该城,9名黑人学生,每天上学都遭到一群愤怒的白人追打,美国社会正要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时间是1957年的10月。这个星期,1974年10月,有关基本群体认同的研究,我刚好告一个段落,波士顿街头爆发了暴民与警察、黑人与白人的冲突,引爆点是种族隔离学校解禁,以巴士载送学生上学的计划正式上路。也是同一个星期,10月8日,《纽约时报》电视新闻版上刊出一则这样的报道:
卫生、教育暨福利部赞助一项电视现场播出的公共服务活动,该项活动一反之前族群关系运动"熔炉"与"同胞之爱"的主题,强调……族群与种族之间的差异不容否认,少数族群并未"融入"一个同质性的社会,差异虽然是当前的问题,但绝对有其正面的价值。
本书所要探讨的正是这些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呈现出来的问题;而这些引起敌对的问题也正是导因于这些差异。先前主张"同胞之爱"的电视节目,显然未能弭平造成敌对的差异,新的电视节目无异于又在火上加油。这种情形充分反映了今天的现实,解开美国社会的分歧之谜,我们全都责无旁贷。
3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出席的一个小型聚会,也反映了相同的问题。与会的一位意大利裔美国人,来自纽瓦克(Newark)。当时,黑人占多数的纽瓦克市刚选出一位黑人市长,意裔美国人一夕之间沦为在野的少数,变成了纽瓦克的新"黑鬼"。不再由白人治理的街头,这位经由选举产生的年轻政治人物,再也看不到攘臂嘶吼的场面,而那正是他的政坛前辈惯用的手段。跟那些新的丛林之王打交道,他必须学会谈判。那天晚上他谈起,在一次电视座谈节目中碰到一位黑人好战领袖。那位仁兄二话不说,冲着他就竖起一根指头说:"你他妈的种族主义者!"这位意裔美国人不甘示弱地顶回去说:"没错,你也好不到哪里去,你他妈的种族主义者!"两人互瞪了一阵子,意裔美国人打破僵局,说道:"好吧,我们总算有一致的看法了,看看还有没有其他事情,看法也能一致的。"就这样,当着现场双方各自带来的他妈的种族主义人马,两位发言人继续讨论起问题来。这一幕充分说明,都市里面新的族群政治正在打造市政的新组合。群氓之族Idols Of The Tribe自序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自序 政治变迁压力下的族群认同(1) | 第2节:自序 政治变迁压力下的族群认同(2) | 第3节:自序 政治变迁压力下的族群认同(3) | 第4节:原版序 族群认同的先知(1) | 第5节:原版序 族群认同的先知(2) | 第6节:中译本序 本书对族群本质提出新的解构(1) | 第7节:中译本序 本书对族群本质提出新的解构(2) | 第8节:推荐一 读历史,也读预言 | 第9节:推荐二 两种时间意识 | 第10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1) | 第11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2) | 第12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3) | 第13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4) | 第14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5) | 第15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6) | 第16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7) | 第17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8) | 第18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9) | 第19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10) | 第20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11) | 第21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12) | 第22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13) | 第23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14) | 第24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15) | |
| No. I [II] Pag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