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中國黃河調查   》 第99節:黃河調查(99)      張華僑 Zhang Huaqiao    王健 Wang Jian

  經過了這次石油投資維權的風波與考驗,馮秉先認為權利不是靠誰賜予,我們每一個公民必須要有清醒的權利意識,依法不斷主張,不斷抗爭。因為前途是光明的,我們懷着必勝的信心;道路是麯折的,我們將堅持到底,作好了長期鬥爭的準備!但這樣的正義對他們來說還要等待多久才能實現呢?
  如果不是礦産,陝北除了茫茫的黃土高原以外,還能看到什麽樣的文明的種子在這裏萌芽?難道農民沉重地敲着腰鼓發出悲憤的吶喊聲還要響徹天際?難道祖祖輩輩承受的饑寒交迫的命運還要一代一代繁衍下去?
  事實上,農業的萎縮在陝北已經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退出惡劣的農業耕種讓農民從山溝裏融入到城市。讓工業文明來激發他們潛在的能量並點燃他們尋求財富的夢想,給他們以創造財富的機會,這是改變陝北農民命運的一個現實選擇。
  令人悲哀的是,隨着山西煤炭開採量不斷上升,它的經濟增長實力卻在中國各省市的排名中逐年下降。實力下降和礦産枯竭後留下的失業工人、毀損的礦山、集聚着大量産業隊伍的礦區,已經成為以煤炭為主的山西難以解决的問題並對社會構成不穩定的影響。
  損耗與補償極不均衡,使山西以煤炭為單一産業的經濟結構,在市場的競爭中開始一步步顯示它的惡化。為實現經濟增長又不得不超量開採資源,最終演化為損耗得不到補償的衰竭性矛盾。
  煤炭價值轉移、利潤流失這種嚴重失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帶來的後果是,為什麽開採煤炭最多,嚮外輸出最多的山西,卻在經濟增長與人均收入中遠遠落後於不産煤炭的一些發達地區。
  第十三章 掩蓋在煤炭中的利潤流失
  無可奈何地承受利潤流失
  除了煤炭以外,山西幾乎沒有一個優勢産業能嚮中國其他市場擴張,而需要指出的是,擁了豐富煤炭的山西是在政府強力支配下,走了一條以自然資源來換取當地經濟發展並以對資源的消耗來形成産業的道路,這與市場競爭來配置資源和以私人資本來實現獨立的所有權正好相反。
  靠煤炭開採支撐就業、財政收入、與城市建設的山西,使當地政府官員視煤炭為當地最大的資本,他們的創新力淹沒在礦産中,資源優越沒有為他們帶來新的産業。一旦失去了礦産的優越,他們不會擁有適應市場競爭的任何優勢。
  政府掌握着煤炭的供給並用計劃體製的手段來控製對煤炭資源的開採,使背負着舊體製的煤礦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的選擇,而且這種以舊體製控製煤炭經營的陰影還籠罩着山西其他經濟體製嚮市場體製轉變。
  它帶來的不利影響是,煤炭沒有成為山西的核心競爭力,工人也沒有得到最大化的財富。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和粗放型的煤炭增長,沒有形成山西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
  相反,煤炭利潤低下,使政府既不可能有雄厚的財力投入公共建設,也妨礙了企業的資本積纍,山西的整體表現是財政補貼睏境、企業走嚮破産,失業增加、農民陷入貧睏,人們並沒有從這種資源優勢中分享到多少利益。
  解决這些問題需要有財政投入,而以煤炭為主的山西釋放出來的財富增長渠道極其狹窄,面對不斷增加的教育、醫療、交通以及環境治理的投入,它顯得是那樣的疲憊無力。
  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産業集中了山西大批工人,他們的素質和水平被固定在這個行業上。他們不會像高科技行業那樣,隨着技術的變化而提高自己的能力。一旦他們失去了煤炭的依托,尋找新的就業機會時,他們原來被固定在煤炭中的技能在市場的博弈中幾乎為零。
  另一方面,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産業,使山西對這種産業的運轉註入了很高的行政成本。可煤炭利潤不由市場來决定,又使他們的行政資源配置得不到預期的收益。
  體製的束縛使山西省內的電廠長期享受省裏的優惠政策,煤炭價格背離為此付出了代價。2002年山西煤炭企業供省內發電的煤價格與出省煤價格平均相差每噸30元以上,這種省內煤價比出省價格的差距2003年繼續擴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1節:黃河調查(1)第2節:黃河調查(2)第3節:黃河調查(3)第4節:黃河調查(4)
第5節:黃河調查(5)第6節:黃河調查(6)第7節:黃河調查(7)第8節:黃河調查(8)
第9節:黃河調查(9)第10節:黃河調查(10)第11節:黃河調查(11)第12節:黃河調查(12)
第13節:黃河調查(13)第14節:黃河調查(14)第15節:黃河調查(15)第16節:黃河調查(16)
第17節:黃河調查(17)第18節:黃河調查(18)第19節:黃河調查(19)第20節:黃河調查(20)
第21節:黃河調查(21)第22節:黃河調查(22)第23節:黃河調查(23)第24節:黃河調查(24)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